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长沙药解 -- 卷一

人参

书名:《长沙药解》  作者:黄元御

【本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金匮》人参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即理中汤。治胸痹心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以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则胸中痞结,己土逼于乙木,则胁下逆抢。甘草、白术,培土而燥湿,姜、参,温中而扶阳,所以转升降之轴也。

理中丸即人参汤四味作丸。治霍乱吐利,头痛身疼,发热恶寒。以夏月饮食寒冷,水谷未消,感冒风寒,皮毛外闭,宿食内阻,木气不舒,郁而克土,胃气壅遏,水谷莫容,胃逆则呕,脾陷则利。参、术、姜、甘,温补中气,所以拨上下之枢也。腹痛,加人参足前成四两。以阳衰气滞,土木逼迫,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消阴滞也。

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干姜二两半,生附子一枚,人参一两。治霍乱利止脉微。以泄利既多,风木不敛,亡血中之温气。四逆汤暖补水土,加人参以益血中之温气也。

《伤寒》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一两。以利亡血中温气,故肢寒,脉微欲将断绝,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充经脉也。

新加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四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治伤寒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以汗泻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甘、枣、桂枝,补脾精而达肝气,加芍药清风木之燥,加生姜行血脉之瘀,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充经脉也。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治伤寒汗后心烦,口渴舌燥,欲饮水数升,脉洪大者。以胃阳素盛,津液汗亡,腑热未定,肺燥先动。白虎泻热清金,加人参以补汗亡之阳气也。治太阳中,汗出恶风,身热而渴者。以暑月感冒,风寒郁其内热,而伤元气。热盛而寒不能闭,是以汗出。白虎清金泻热,加人参以益耗伤之阳也。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以津化于气,气热故津伤而渴,人参、栝蒌根,清金而益气也。

气充于肺,而实原于肾,肺气下降,而化肾水,水非气也,而水实含肺气。此气在水,《难经》谓之生气之原,道家名为水中气。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升而化阳,又怀阴精,阳降而化阴,又胎阳气。阳气一胎,己土左旋,升于东南,则化木火。脾以阴体而抱阳魂,非脾阳之春生,则木不温,非脾阳之夏长,则火不热,故肝脾虽盛于血,而血中之温气,实阳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则气盛矣,是以肝脾之气虚,肺胃之气实。虚而实则肝脾升,实而虚则肺胃降。实而实则胃壅塞而不降,虚而虚则肝脾抑郁而不升,而总由于中气之不旺。

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中气不旺,则轮枢莫转,虚者益虚而左陷,实者益实而右逆。

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仲景理中汤、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呕泄,握其中枢,以运四旁也。大建中汤方见胶饴大半夏汤方见半夏黄连汤方在黄连。诸方,皆用之治痞痛呕利之证,全是建立中气,以转升降之机。由中气以及四维,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肾,无往不宜。但入心则宜凉,入肾则宜热,入肺胃则宜清降,入肝脾则宜温升,五脏自然之气化,不可违也。

中气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气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自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肝脾主营,肺胃主卫,皆中气所变化也。凡沉、迟、微、细、弱、涩、结、代之诊,虽是经气之虚,而实缘中气之败,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参,补中气以充经络也。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至于盛暑伤气之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加人参于白虎,清金之内,化气生津,止渴涤烦,清补之妙,未可言喻。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二方之用人参,清金补水之玉津也。

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tags: 人参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长沙药解 总目录
自叙
自叙
后序
后序
卷一
甘草
白术
人参 (当前页面)
胶饴
粳米
薏苡
小麦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猪胆汁
  2. 马通
  3. 栝蒌实
  4. 甘李根白皮
  5. 薯蓣
  6. 龙骨
  7. 黄连
  8. 胶饴
  9. 桃仁
  10. 附子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