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长沙药解 -- 卷一

干姜

书名:《长沙药解》  作者:黄元御

【本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伤寒》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宁宇。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柴胡桂姜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栝蒌根四两,干姜三两。治少阳伤寒,汗后复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往来寒热。以汗下伤其中气,土败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胆胃上逆,经气缠迫,故胸胁满结。相火升炎,发为烦渴。而表病未解,故往来寒热。柴胡疏甲木之滞,桂枝达乙木之郁,牡蛎消胸胁之满结,栝蒌润心肺之烦躁,姜、甘温中而补土也。

干姜芩连人参汤干姜、人参、黄芩、黄连各三两。治厥阴病,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气虚寒,脾陷为利,相火升炎,而生上热。芩、连,清泻君相以除烦热,参、姜温补脾胃以止吐利也。

《金匮》姜甘苓术汤,干姜、甘草各二两,茯苓、白术各四两。治肾着,身重腹重,腰重冷痛,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以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浸淫经络,以犯肾脏。肾位于腰,故腰中冷痛。苓、术,利水而泄湿,姜、甘,温中而培土也。

《伤寒》甘草干姜汤方在甘草。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金匮》桂枝人参汤方在人参。治胸痹心痞,胁下逆抢心,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伤寒》甘草泻心汤方在半夏。治伤寒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雷鸣下利,半夏泻心汤方在半夏。治少阳下后,心下痞满,黄连汤方在黄连。治太阴腹痛,欲作呕吐,桃花汤方在粳米。治少阴腹痛,下利脓血,《金匮》大建中汤方在胶饴。治心胸寒痛,呕不能食,胶姜汤方在阿胶。治妇人陷经,漏下黑色,温经汤方在茱萸。治妇人带下,下利不止,皆用之,以温脾胃而止呕吐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治痰饮,咳逆胸满。以中虚胃逆,肺气郁阻,是以咳满,姜、辛,破壅而降逆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痛,咳者,加五味、干姜。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咳者,加五味、辛、姜,姜、辛、五味,善下气逆,而治咳满。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治咳而脉浮者,皆用之,以其下冲而降逆也。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降之,则离阴下达而不上炎,水性润下,有己土以升之,则坎阳上达而不下润。戊己旋转,坎离交互,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下非孤阴而不至病寒。中气既衰,升降失职,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热。戊土不降,逆于火位,遂化火而为热,己土不升,陷于水位,遂化水而为寒,则水火分离,戊土燥热而己土湿寒者,其常也。而戊土之燥热,究不胜己土之湿寒。盖水能胜火,则寒能胜热,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湿而不止也。干姜燥热之性,甚与湿寒相宜,而健运之力,又能助其推迁,复其旋转之旧。盖寒则凝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其妙。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故善医泄利而调霍乱。凡咳逆喘、食宿饮停、气膨水胀、反胃噎膈之伦,非重用姜苓,无能为功,诸升降清浊、转移寒热、调养脾胃、消纳水谷之药,无以易此也。

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血藏于肝而原于脾,干姜调肝畅脾,暖血温经。凡女子经行腹痛,陷漏紫黑,失妊伤胎,久不产育者,皆缘肝脾之阳虚,血海之寒凝也,悉宜干姜,补温气而暖血海。

温中略炒用,勿令焦黑。

 

tags: 干姜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长沙药解 总目录
卷一
大麦
神曲
吴茱萸
蜀椒
干姜 (当前页面)
半夏
代赭石
厚朴
枳实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猪胆汁
  2. 马通
  3. 栝蒌实
  4. 甘李根白皮
  5. 薯蓣
  6. 龙骨
  7. 黄连
  8. 胶饴
  9. 桃仁
  10. 附子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