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古今医鉴 -- 卷之三

中暑

书名:《古今医鉴》  作者:龚信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

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外证头疼身热,口干烦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气,背寒冷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涎呕逆,发黄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独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曰暑风。治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只双解散加香薷。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汤清解之,次分表里治之。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饮之类。在半表半里,泄泻须渴,饮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热甚烦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解毒汤、下神芎丸,酒蒸黄连等丸。或人平素虚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附子半个冷服。凡夏月暑证,不可服诸热燥剂。若误用之,乃致斑毒发黄,小便不通,闷乱而死矣。

一伤暑与伤寒,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伤暑则恶寒而脉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微,以此为异。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主之。天时淫雨,湿令并行,苍术白虎汤主之。若元气素弱而伤重者,用清暑益气汤。

一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一人避暑热于深堂大厦而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五积散主之。

一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主之。或理中汤加神曲,麦芽、苍术、砂仁,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一吐泻脉沉微,不可用凉药,宜附子大顺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汤加炒白芍药。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汤水湿,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渗湿、利小便之药,医者要识此意。

一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 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白扁豆;热加黄芩。

治暑风卒倒法 凡人中暑,先触心经,一时昏迷,切不可饮冷水,并卧湿地。其法先以热汤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热汤熨脐中、气海,续续令暖气透彻脐腹,候其苏醒,然后进药。若旅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路中热土作窝于脐上,令人溺其内即苏。却灌以人尿,或搅地浆饮半碗,或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皆可。

香薷饮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时,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克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齐痛,吐利并作。或憎寒壮热,或头痛眩晕,或转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烦闷昏塞,燥乱欲死,并能治之。

香薷(四钱) 浓朴(二钱,姜炒) 白扁豆(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冷服。

挟风搐搦不省人事,加黄连、羌活。小便涩浊,加茵陈、车前。霍乱吐利,加木瓜、薷香、姜汁。脏腑积热便血,加枳壳、黄连、赤芍药、乌梅。小便血,加瞿麦、车前子。壮热大渴,五心烦热,加麦门冬,淡竹叶、茅根、灯心。香港脚作痛,行步艰辛,加羌活、独活、苍术、木瓜、枳壳、陈皮、半夏。挟痰,加南星、半夏。

二香散〔批〕(按此方祛暑和中之剂)

治四时感冒寒暑,呕吐泄泻,腹痛瘴气,饮冷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及南方风土,暑月伤风、伤寒,悉以此药解表发散。

香薷(二钱) 浓朴(一钱,姜炒) 扁豆(一钱) 紫苏(一钱) 香附(二钱)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葱姜煎服,加木瓜一钱更妙。

五苓散 治中暑伤寒湿热,表里未解,头疼发热,口燥咽干,烦渴及饮水不止,小便赤涩,霍乱吐泻,心神恍惚,腹中气块,黄胆发渴等症。

猪苓(二钱五分) 泽泻(二钱五分) 白术(二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肉桂(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或用滑石同为末,每服二钱,白沸汤调下尤妙。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黄治初利,亦治积聚、食黄、酒疸,量人虚实用之,阳毒,加升麻、芍药,去桂。狂言妄语,加辰砂、酸枣仁。头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桔梗,杏仁。心气不定,加人参、麦门冬。痰多,加陈皮、半夏。喘急,加马兜铃、桑白皮。气块,加三棱、蓬术。心热,加黄连、石莲肉。身疼拘急,加麻黄。口干嗳水,加乌梅、干葛。眼黄酒疸及五疸,加茵陈、木通、滑石、栀子。鼻衄,加栀子、乌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调百草霜末。五心热如劳,加柴胡、桔梗。有痰有热,加桑白皮、人参、前胡。水肿,加甜葶苈、木通、滑石、木香。疝气,加吴茱萸、枳壳、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乱转筋,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加桃仁,丹皮。呕吐,去桂,加半夏、姜汁。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批〕(按此方祛暑利水之剂)治中暑身热呕吐,烦躁不宁,小水赤黄,大便泄泻,善解暑毒。凡盛暑之时,虽不病,亦宜散。

白滑石(六两,水飞) 大粉草(一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热汤冷水任下。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饮食不思,身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因不出于暑湿二气也。宜以清燥之药治之,此汤为的。

黄 (炒,一钱) 苍术(炒,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五分) 白术(五分)陈皮(五分) 神曲(五分) 泽泻(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黄柏(酒炒,三分) 当归(三分) 青皮(三分) 麦门冬(三分) 干葛(三分) 五味子(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清暑和中散(介石伯传) 治中暑诸证。

黄连(酒炒,一两) 香薷(浮穗,二两) 浓朴(一两) 白扁豆(炒,四钱) 猪苓(一两五钱) 泽泻(一两五钱) 白术(七钱) 赤茯苓(去皮,七钱) 木通(去皮,一两)滑石(一两五钱) 枳壳(炒,一两) 车前子(炒,一两) 陈皮(去白,七钱) 砂仁(炒,一两) 木香(三钱) 草果仁(一两五钱) 甘草(炙,三钱) 小茴香(炒,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匙,随病用引。伏暑,冷水调下。腹痛,酒调下。呕吐泄泻,霍乱转筋,百沸汤调,热服出汗。

呕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汤和姜汁调下。伤寒作疟者,葱白汤调下取汗。

清暑六和汤〔批〕(按此方清暑养元气,除温热之剂)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下,中酒烦渴,畏食,妇人妊娠产后,皆可服。

砂仁(五分) 半夏(汤泡,五分) 杏仁(泡,五分) 人参(去芦,五分) 赤茯苓(五分) 藿香(一钱) 白扁豆(姜炒,一钱) 木瓜(一钱) 香薷(二钱) 浓朴(姜炒,二钱) 黄连(麸炒,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生脉散 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脉,止烦渴,养元气,健脾胃,益精神。

人参(去芦) 五味子(去梗) 麦门冬(去心)

上煎汤代茶,此一盏,可当茶三盏。

千里水葫芦(秘方) 治路上行人暑热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药备之,俟渴时,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宁嗽。

硼砂 柿霜 乌梅肉 薄荷叶 白砂糖

上等分,捣烂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芦丸〔批〕(按此方养气清热,生津止渴之剂) 治冒暑毒,解烦渴,生津液。

川百药煎(三两) 麦门冬(去心)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五钱) 人参(去芦,二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tags: 中暑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古今医鉴 总目录
卷之二
中风
附诸风
卷之三
伤寒
中寒
中暑 (当前页面)
卷之四
中湿
燥证
火证
内伤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温疫
  2. 膏药
  3. 虫兽伤
  4. 喘急
  5. 臂痛
  6. 痈疽(附肠痈、吐痈)
  7. 怔忡、惊悸
  8. 麻木
  9. 头疮
  10. 积聚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