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书之编,目曰《古今医统》。撰取历代医源,肇自羲皇,流于斯世,翰衍相承,其来尚矣。凡圣贤立法制方,足为天下后世准绳者,今悉考其事迹,例于卷首,俾后学得以溯流穷源云。 ・ 诸名医史书所载及出各家文集,学本《内经》,方法醇正者,录之无阙。若涉于幻诞理法之外,如《晋书》所载佛图澄、单道开,金之马宗素、程德斋之流,不敢悉录。其有名,如矫氏、俞氏辈,皆医之宗,虽无传亦录之。 ・ 纂是书以黄帝《内素》为宗,及史书诸子之集,凡有一节之所长,可以羽冀医学人,悉探而附之。其畔经背理,如马宗素之《钤法》、高阳生之《脉诀》、赵氏之《精要》、彭氏之《类编》,则反滋医之惑也,并不载录。然古今医书,天下广博,殆非一人所能遍睹,若会其极而该其全,则有俟于博雅君子。 ・ 《内经素问》为医书之祖,诚古先圣人立言立法之准者也。其后诸贤悉宗其义而发明之,未有舍《内经》而成良医者。自唐太仆启玄子注释,得失相半,嗣以滑氏《钞》而陈之,尚未足以尽善。今纂其要旨,集为一卷,俾业医者熟诵玩味,自有以契其玄。而凡临病诸说之同异,故不能乱其真也。 ・ 先哲立论切于证治之可法者,广博兼该,而非一隅之说。如王安道、朱彦修辈,《本草衍义》、《病治八要》、《奇效良方》、《药用君臣》等论,则凡可以翼医者,通考附前,便于观览。 ・ 医道以脉为先,苟不明脉,则无以别证。今世医言脉者,多以《脉诀》七表八里九道为名,左心小肠为宗。部位错乱,而诊候必不准矣。今辨叔和《脉诀》之谬,取《内经》诊候之法,合为一卷。 ・ 病证各分门类,首论病源,一主《内经素问》;次以脉候,较以王氏《脉经》、滑氏《枢要》;次以治法,历取名家之所长;次以药方,精选经史之必效。出自某集,纪别各条之下,庶有所据而知其本云。 ・ 病机祖《内经》,述巢氏,区别表里虚实寒热之源,则类药方,亦按表里虚实寒热继之于后。庶对证检方,如方圆之就规矩,自有不容少戾者。 ・ 各病宜于针灸,其经穴附带本证之后。古人针灸,并书卷首,以其有神速功。今人畏而不用,为医殆亦鲜精。竟不知奇功伟绩,立可起死回生;对证取穴,无不应手获效,岂小补哉? ・ 凡不可治证,医所当知。病有一脏之气绝者,药必不能以强生。如黑色见于耳及命门悬壁间如烟煤,是肾气以绝,死;肉脱身不去者,死;脉无胃气者,死。皆其元气绝亡,断不可治。 今人不工望闻问切,而惟以问之一端,多有不识死候而药之。此医之大弊也。扁鹊之于齐桓,医缓之于晋景,皆莫能生之证。今以死候类编脉法之后,例之无惑。 ・ 论养生导引,诚古人治未病之方。今人惟待病而求药,殊不知善摄生者,譬犹曲突徙薪,自无焚燎之患矣。故选修真道藏之可法者,并附焉。 ・ 药性最为要务,本草故为备悉。兹亦附探节斋《集要》,并周王《救荒本草》,合为二卷。 其庶乎大观捷目云。 ・ 运气为天地阴阳造化之常变,而凡民病莫不因之。医家不知运气,则亦眇而能视,不足与有明也。至于马宗素之流,多见其为穿凿也。今若此并删之,而惟以《内经》运气为主,详释图说,集成全书,以备治疗验证稽考之易耳。 ・ 凡出奇治法并秘验药方,及平日闻见于四方之说,而可以为规鉴者,窃附卷后,不敢同例于前贤也。 ・ 妇人门悉纂《妇人良方》之要者。胎产之病,尤为至要,备选《产宝》程氏等书奇效之方,而并附焉。 ・ 凡老人血气既衰,投药亦异。王隐君之论一着,而后《养老奉亲》等书嗣而集焉。兹录表端,固不敢略。其所以平居食养,疾病方宜,无不具备。然则,孝弟也者,其可不知此云? ・ 小儿病机悉尊钱氏、陈氏。至于痘疹惊疳,此又急证,诸名家辨论病源,经验奇方,悉备采录,以成全书。俾学人无遗憾也。 ・ 凡服药忌宜,制药法例,并引经新久,人多以为不紧而忽之。殊不知行远升高必由卑且近者及之耳,故录之无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