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古今医统大全 -- 卷之二 / 内经要旨(上)

阴阳篇第一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  作者:徐春甫

阴阳应象大论篇 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指阴阳言。)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言阴阳为天地万物生杀之本,而人物之生,莫不具此天地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

(气耗则伤精也。)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得少火则生,故曰少火生气。气得壮火则耗,故曰壮火食气。)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风象雷,逆气象阳。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曰∶何以然?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夫阴阳之应天地,犹水之在器也,器圆则水圆,器曲则水曲。人之气血亦如是,故随不足则邪气留居之,阴阳应象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阳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则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犯此三时,形乃困薄。

(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顺此三时,天真久远。)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闭,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应于内,阳卫于外。起者,起而应也。亟者,数也。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之。如外以顺召,则心以喜起而应;外以逆召,则肝以怒起而应,故曰起亟。阴阳之要在于阳密,阳密则固而中和且平。若阴阳不和,则是偏阴偏阳,而绝阴阳之道。圣人惟贵密守,因而和之,有以节度,则自然阴平阳闭,精神治。否则阳离阴厥,精神绝矣。)

金匮真言论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此言阴阳之中,而又有阴阳者焉,可见天人一理相为应孚,昼夜脏腑则同矣。)

 

tags: 阴阳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古今医统大全 总目录
卷之一 /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采摭诸书
皇明
卷之二 / 内经要旨(上)
校上内经素问表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序
阴阳篇第一 (当前页面)
病能篇第三
卷之二 / 内经要旨(下)
论治篇第四
脉候篇第五
色诊篇第六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七死脉
  2. 伤寒药方 / 诸方目
  3.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4. 惊悸门
  5.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
  6. 补遗 /【附】断产方法
  7. 采摭诸书
  8. 肩背痛
  9. 伤寒补遗 / 伤寒十劝
  10. 【附】眉棱骨痛候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