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湿热伤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湿盛则濡泄,湿气甚者为着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 《原病式》曰∶诸劲强直,积饮,痞膈中满,下体重, 肿,肉如泥而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 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即愈。 □ 陈无择云∶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关,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此湿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 □ 湿邪自外而感者,为表邪郁热,故发寒热,身如熏黄,皮肤着痹。清湿袭虚,而上为头痛,鼻塞而烦;入骨节为重痛,足趺浮肿;脉浮缓。湿邪由内作者,为里结滞,故霍乱吐利。重则发痉强直,轻则痞膈中满,怠惰嗜卧,沉重无力。流滥关节则烦痛,注于经络,屈伸不得,气不能统则发肿,肉如泥,按之不起,其脉多沉。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湿热不已,熏蒸于上,则头重,目黄而鼻塞也。故东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为湿邪之袭于上者也。 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足 肿而膝重,无力以行。腿脚麻痹,腰腿为之不利也。又曰∶腰重如带五千钱,皆湿邪之着于下者也。 《脉经》曰∶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脉浮为风湿。浮而缓,湿在表也;沉而缓,湿在里也。脉沉细迟微为寒湿,为湿痹,脉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为湿热;洪而缓者,皆湿热自甚而痛也。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病本不自生,因脾热内虚,怫郁不能宣行,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气虚弱之人,易于感冒,岂但水不流而后为湿故?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故治湿之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经曰∶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又云∶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理脾胃,无出乎此也。 □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云∶湿热不攘。此盖湿郁为热,故身体疼痛而烦,肢节强直而肿。或脉浮者,名曰风湿,当微微发汗,使风湿俱从汗出。若大发汗,则风去而湿尚存,两胫逆冷,胸腹满,头目痛,多汗,妄言、脉阳濡弱,阴急小,是名湿温,因伤湿而复伤暑也。湿热相搏,而成此疾,不可发汗。汗则必不能言,及耳聋,不知痛痒,乃是重湿证。虽有寒热,然湿热证多,湿寒证少,故不宜骤用姜、附大热之药。戴人论湿证,而以湿热为原,风寒为兼,深得《内经》之旨也。丹溪亦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 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冒风露,相搏上冲心胸,令人涎潮壅塞,口眼 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与中风相似,但脉沉涩或沉而细。不可作中风治,谓其脾土好干恶湿,而被湿热相干,则有是疾。若作中风治之,脾元愈虚,痰湿愈甚,必致危笃。 □ 湿从外入者,宜汗散;湿在上者,亦宜汗散;湿从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轻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渗,以利小便;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 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少,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 湿郁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湿,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散风行湿最妙。 苍术治湿为必用之药,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湿伤热血分也。 《局方》用燥剂,为散湿郁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燥湿宜羌活胜湿汤、平胃散。 湿胜气实者∶宜神佑丸、舟车丸,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白术之类;去湿与热,须用黄芩、栀子为主。 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黄柏、知母、栀子、草龙胆、苍术之类;湿病,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者,术附汤主之。 湿病,脉缓弱,昏迷肿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汤、葱白、干姜、附子、白术。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虚,宜参、 、二术、二陈、浓朴之类。 黑瘦人多热,宜芩、连、白术、茵陈。 湿气胜者为着痹,(详见风痹门。)湿盛则濡泄,(见泻泄门。)湿注生痰,(见痰饮门。)湿为痰疟,(见疟门)。湿郁为疸证,(见疸门。)湿热成痿,(见痿门。)湿为香港脚。(见香港脚门。) 二术四苓汤 治诸湿肿满,一身尽痛,发热烦闷,二便不利。 白术 苍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芩 羌活 芍药 栀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三盏,姜三片、灯心一撮,煎服。 (《金匮》)防己黄 汤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 黄 (各二钱) 白术(一钱半)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胃气不和加芍药,喘加麻黄。 上水冲,加桂枝。下寒加细辛。 除湿汤 治中湿。身体重着,腰腿酸疼,大便溏,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 苍术 浓朴 茯苓(各钱半) 陈皮(七分) 藿香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七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大橘皮汤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泻,小便不利。 橘皮(五分) 木香(磨汁) 滑石(二钱) 槟榔(五分)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二钱) 官桂 甘草(各三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湿气停滞。 苍术 浓朴 陈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 □ (《局方》)五苓散 治湿邪郁滞,小便不利。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一钱) 肉桂 上为末,汤调服。 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黄,本方加茵陈一倍煎。 (《元戎》)加味五苓散 治湿热身痛。 葶苈木香散 葶苈(一两) 木香(五钱)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五钱) 木通(三钱)滑石(二两) 桂枝 甘草(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利,小便涩,大便急,霍乱吐下,头痛口干。(方见暑门。) (东垣)清燥汤 治湿热太甚,肺金受邪,寒水生化之源绝,则肾亏痿厥之证作,腰以下痿弱,不能行走;或踝膝皆肿,口干泻利。(方见痿证门。) □ 羌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如折,项如拔,上冲头痛。此足太阳经不行,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钱) 本 防风(各钱半) 荆子 川芎 炙甘草(各四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麻黄白术汤 治湿胜,身烦痛。 麻黄(二钱) 白术 桂枝(各一钱) 杏仁(七枚) 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金匮》减桂加薏苡,名麻黄杏仁薏苡汤。 (《局方》)五积散 治湿外伤,或冒风寒,郁为湿热,身体重痛。(方见中寒门。) (东垣)升阳除湿汤 治感湿作泻,小便不利,身有有。 升阳除湿防风汤 治风湿相搏,一分痛。(二方并见泻泄门。) 除风湿羌活汤 治同前。 羌活(五分) 防风 升麻 柴胡 本 苍术(各一钱)水二盏,煎服。 越曲丸 治湿郁。(方见郁门。) □ (《金匮》)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身痛不能转侧,烦而不渴、不呕,脉虚浮而涩。 桂枝 生姜(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炙,钱半) 上水煎服。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术。服后其人如冒状,勿惊怪。 (《和剂》)渗湿汤 治坐卧湿地,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疼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绁。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附子(炮) 干姜(炮) 桂枝 芍药(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羌附汤 治风湿相搏,身微肿,手足掣痛,不能屈伸。 羌活 附子(炮) 白术 甘草(等分) 上水煎,不拘时服。 生附汤 治受湿腰痛。 附子(生) 干姜 浓朴 白术 苍术(酒浸) 茯苓(各一钱) 牛膝 杜仲(制。各钱半) 炙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 神佑丸(方见痰饮门。)治湿郁喘闷,二便秘涩。 舟车丸 治诸湿肿满。导水丸(二方并见水肿门。) (子和) 川散 治湿痰留注,二便不利,身肿气高。 大黄(煨) 郁李仁(各二两) 芒硝 甘遂(各半两) 黑丑(取头末,四两) 上为末,姜汤调下五分,空心临卧服。 □ 白术酒∶治中风,口噤,不知人。 白术(一两) 酒二盏,煎一盏服。不饮酒者,水煎。 搐鼻法∶治伤湿鼻塞,烦痛,黄肿。瓜蒂一味,为末,口含水吹一字入鼻中,鼻流出黄水,效。 一方∶治一切风湿痹,四肢拘挛,疼痛。用苍耳子去刺为末三两,水二盏半煮二盏,去渣,呷服无时。 一方∶治风湿。用樟木皮屑煎水洗,效。 一方∶白槟榔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日三服。 一方∶治湿入肾经,腰痛不能伸。以鲜五加皮同三白草根捣烂煎酒,空心服,三次而愈。 一方∶治湿热小便不利。茵陈蒿同木通煎服。 一方∶治湿。煮赤小豆,食一日,禁饮食。服豆与汤,即通利而湿去。 一方∶治寒湿气,疼痛不已。用姜汁半碗,米醋一盏,水胶四两,熬成稠,入肉桂末、花椒末、皂角末各二两,搅成膏,以绢摊贴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