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少阳之胜呕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热天饮食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 □ 或以吞酸为寒者,盖谓伤生冷硬物而噫气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故伤寒热在表,以麻黄汤发散,使腠理开通,汁泄热退而愈也。 凡内伤冷物者,或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搏,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身凉而愈。或微而吐,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以散之,亦犹解表之义耳。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枯滑油腻者,谓令气郁不通畅也,宜食淡味菜蔬,能令气通畅也。所谓从寒治者,如斯而已。若谓本寒而用热药,岂不误耶? □ 丹溪曰∶或云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之既久,不能疏散,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之不止,咽之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但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又泻肺金之实,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湿热郁积之法,为未合经意。 脉浮紧为热郁于内,寒束于外。脉微迟者从寒治。脉数者热之甚也。洪而数为热痰在膈,时吐酸水,欲成反胃也。 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夫久病患脾胃虚弱,属郁者多。此吐酸宜从东垣安胃之治,是则热因热用之法也。或谓东垣以吐酸寒,诚不知东垣者也。予观前人立论,如《局方》以温热之剂治酸,不能使人不致疑于寒,是未审经旨专为热证也。知此热者,惟刘河间一人耳。 □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属于热,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此则火以病酸而出治也。故只从寒味,须用茱萸,亦顺其火而折之者也。知东垣者,其惟丹溪乎? 吞酸证有火郁宿食痰饮,所因不同,故有吐酸吞酸之异。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黄芩治之。 (《发明》)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酸水,不得为热。 人参(二钱) 藿香 丁香(各一钱) 陈皮(八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 加减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吐酸头眩,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九粒) 半夏(姜制) 茯苓 陈皮(去白) 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丹溪)茱萸丸 治吞酸自利。 吴茱萸(一两泡过为末) 六一散(一两) 上以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疼,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陈皮 苍术(制炒) 上为细末,生姜汁另煮,神曲糊丸,姜汤下。一方有砂仁无神曲。 □ 连芩茱萸丸 治湿热吐酸。 黄连(一两,炒) 黄芩(炒) 吴茱萸(汤泡。各五钱) 苍术(泔水浸,七钱) 陈皮(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津下。 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芽,治吞酸宿食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