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禀纯阳,脏腑易得生热,阴阳气迁,熏蒸于外,致令身热也。肝热则两眼赤肿,流泪羞明,或生翳瘴。心热则口内生疮,小便赤,淋沥不通。肺热则鼻衄不止,大便秘结。 脾热则生重舌木舌,流涎流沫。胃热则口作臭。肾热则耳聋,或出脓血。至于五脏蕴蓄风热毒风,令儿面赤如绯,五心烦热,四肢温壮,痰涎壅盛,目涩多渴,上冲咽喉,则与气血相搏,结聚壅盛而成喉闭也。大抵小儿多因热生风,风生惊。欲儿无病,先清其热,此所谓拔本塞源者也。 杨氏曰∶小儿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实热、虚热、表热、里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气热、血热、积热、郁热、风热、客热、癖热、疮疹热,诸热大同而小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也。潮热者,发歇有时。惊热者,颠叫恍惚。夜热者,夕发旦止。 余热者,寒邪未尽。实热者,壮盛壅滞。虚热者,气血俱虚,脾胃虚热。表热者,轻手按之便觉,或因腠理感伤。里热者,大便秘结,小便赤黄。食热者,浓味之变,乳母所遗。 疳热者,腹大面黄,身热形瘦。壮热者,一向不止。烦热者,心燥不安。积热者,颊赤口疮。 风热者,汗出风热。客热者,去来不定。癖热者,腹中有块。郁热者,怫热闷乱。痰热者,涎嗽引饮。疮疹热者,耳、鼻尖冷。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证交互者,宜随其轻重而处治之。 《脉经》曰∶小儿脉沉而数者,骨间热。浮大而数为风热。小儿八至九至为发热。《难经》曰∶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或浮而数。 心热者,切牙上窜,面赤摇头,泻心汤主之。肝热者,手寻衣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 脾热者,热在肌肉,遇热尤甚,怠惰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泻黄散主之。肺热者,手掐眉,日西尤甚,喘嗽寒热,壮热饮水,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主之。肾热两足不喜衣履,然此者,脐之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东垣滋肾地黄丸主之。潮热者,因伤寒时疫触变邪气,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阳邪暴伤,则血气凝滞,不即流通,壅逆无归,传于足阳明之经,遂生潮热,早晚两度,或日一次,如潮水之应期也。《伤寒论》云∶潮热者实热也,当利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下之,虚者百解散汗之。惊热者,颠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颜叫恍惚,以钱氏凉惊丸、安神丸主之。夜热者,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邪也。以《元戎》四物汤、二连汤主之。实热者,手心热,肚背先热,嗳气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积丸主之。疳热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弱是也。宜龙胆丸、胡黄连丸、芦荟丸之类。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熏发于外,表里俱热,烦躁喘粗,甚则发惊,火府丹主之。烦热者,心躁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涩,一粒金丹主之。积热者,颊赤口疮,下盛则腰腿壅肿,表里实,则身热便涩,虚则汗下后仍热也。或内因酒面煎爆,热药峻补,外因大暖,炉火侵逼,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非食积热也,宜以三黄丸、四顺饮主之。 风热者,汗出身热,呵欠面赤,因其解脱,风邪所伤,客于皮毛,则恶风发热,目涩多睡。 阳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身寒有汗。阴阳有余,无汗而寒。经曰∶汗出身热者,风热也,消风散、绿霞丸主之。虚热者,阴阳寒及诸热汗下之后,耗去太过,气血未调,饮食劳伤,致令虚热,其候困倦少力,面色青白,泄泻多尿,虚汗自出,恍惚神慢,嘘气软弱。 又有久嗽久泻久痢久疟久血,以致诸疾之后成者皆虚热也。凡病久则血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皆虚则手足厥而身热也,宜以惺惺散、四君子汤、钱氏白术散主之。客热者为阳邪干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次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惊恐,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邪气既胜,真气与之交争,发渴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故曰客热,导赤散、黄连泻心汤主之。癖热者,涎嗽饮水,由乳食下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也,宜与白术散滋养津液,次以珍珠丸下其痰涎,或以妙丸子磨之。寒热者证如疟状,阴阳相胜也。先寒而后热,阳不足;先热而后寒,阴不足。寒多而热少,阴胜阳也;热多而阴少,阳胜阴也;寒然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隔日,阴阳乍离也。阳盛发热,阴盛发寒也。其有头痛汗出者,有呕吐不食者,有憎寒而饮水者,壮热而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或泻或秘,或内寒而外热,或内热而外寒,又有寒而腹痛,热而腹鸣,是有食积也。因于食积者,当用白饼子下之,次行补助,以钱氏白术散。寒多热少者,小柴胡汤加桂。热多寒少者,白虎汤。寒热相半者并用小柴胡主之。血热者每日巳午间发热,遇夜则凉,六合汤主之。痘疹热,耳鼻尖冷是也,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 泻心汤 治心热。 黄连(一两,微炒) 为末,酒水调二三分,量儿大小与之。 导赤散 治小肠实热。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竹叶煎服。 泻青丸 治肝热。 当归 龙胆草 川芎 栀子 大黄 羌活 防风 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或半丸。 洗肝散 治肝经积热,眼目赤肿,羞明,兼有风痰。 防风 羌活 当归 川芎 薄荷 甘草 大黄(各等分) 为末,水调。 泻黄散 治脾热口臭咽干。 藿香(七钱) 防风(四两) 山栀(一两)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上为末,同蜜酒炒香,每服一钱。 泻黄散 治脾热口苦,身体蒸热,皮肤如橘之黄,困倦喜睡。 黄连 黄芩 栀子 黄柏 茵陈(各五钱) 茯苓 泽泻(各三钱) 水煎服。 泻白散 治肺热。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三钱) 为末,水调服。 清神散 治肺热鼻塞生疮,不闻香臭或有余毒。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防风 桔梗 细辛 天花粉 上等分咀,散入薄荷少许煎,不拘时服。 滋肾地黄丸 治肾热。 黄柏(二钱) 知母(一钱) 桂(一分半) 上为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百沸汤下。 梨浆饮 治胃热口气,痰饮呕逆,不思饮食,乃胃家蓄热。 茵陈(去梗,童便浸一宿,起晒干) 柴胡 黄芩 人参 前胡 甘草 秦艽生地黄 薄荷(各等分) 上咀,加梨浆一匙,水煎服。 三黄丸 治胃肺大肠及三焦之热。(方见大人火门。) 芩连四物汤 治荣热而燥。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各半两) 黄芩 黄连(各二钱半) 上咀,水煎,食前服。 六合汤 治血热即遍体生疮,每日巳午间发热,遇夜则凉。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生地黄 大黄(煨) 柴胡(各等分) 水煎服。 四顺散 治实热气脉壮实,脏腑热结,大便秘涩。 当归 川芎 大黄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食前服。 六和汤 治虚热,三焦五脏不和,啼哭烦躁,夜出盗汗。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人参 白术(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时服。 火府丹 治心虚心热,小便赤涩,多惊,睡卧不稳。 生地黄 木通(各五钱) 当归 栀子 黄芩 甘草(各二钱) 上咀,水煎服。 惺惺散(方见痘疹门。) (钱氏)白术散四君子汤(二方见泄泻门,并治虚热之剂。) 消风散 治小儿风热,因解衣风邪客于皮毛,恶风发热多睡。 荆芥穗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僵蚕(去嘴) 人参 茯苓 蝉蜕 藿香叶 防风(各半两)浓朴(姜炒) 芍药 陈皮(去白。各二钱) 上为细末,用茶清或乳香煎汤调下,不拘时服。 生犀角丸解散风热,清心肺,利咽喉。 犀角 珍珠 天竺黄 防风 羌活 茯神(各三钱) 大黄(煨) 甘草(炙) 朱砂(飞。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子大,用薄荷煎汤研化,入麦门冬去心,不拘时服。 地骨皮散 治潮热壮热。 地骨皮 柴胡 知母 人参 甘草 赤茯苓 半夏(各等分) 水姜煎服。 甘露饮子 治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烦躁,龈肿脓血,满口腥臭,目赤口疮,皆可服。(方见大人火门。) 寒水石散利小肠,去心热坠惊。 寒水石 滑石(各二两) 甘草(五钱) 为末,汤调服。 绛雪丹 治小儿烦渴。 芒硝 朱砂(各一两) 上为末,饭丸,鸡子大。三岁一丸,沙糖水化下。 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 白虎汤(治寒热发渴。) 升麻葛根汤(治小儿疹,天行时热。) 参苏散(治小儿痘疹热。) 已上四方并见伤寒门。 直指保和丸 治小儿癖积热。(方见脾胃门。) 感应丸 紫霜丸 治癖热。(方见积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