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灵枢悬解 -- 卷一 刺法

终始五

书名:《灵枢悬解》  作者:黄元御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四末,手足之端也。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经脉为纪,经脉为纲纪也。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阴,三盛而燥,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

外格,阴盛而格阳,阳盛于外而绝于内也。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内关,阳盛而关阴,阴盛于外而绝于内也。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必死不治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

上气和者,手经之气和也。此泻阳补阴之法也。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

此泻阴补阳之法也。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阴主脾,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人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不俟已至四倍也。此不开泻,则气血闭塞,淫伤五脏。再以灸助其邪,则他病丛生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致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则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效,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

补阴泻阳,补里气而泻表气也。实者泻之则益虚,故脉不坚,坚者病未去也。虚者补之则益实,故脉坚,不坚者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而病必衰去矣。阴阳不相移者,有一定补泻之阴阳也。虚实不相倾者,有一定补泻之虚实也。取之其经者,取之其经之阴阳之虚实也。故必先通夫十二经脉之所生病,阴阳虚实之不同,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浮沉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凡刺之属,三刺则至谷气。病之邪僻妄合,阴阳异居,逆顺相反,浮沉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此等颠倒悖乱,失政乖常,无不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分之邪出,再刺则阴分之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者,正气也,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成实,已泻而成虚,故以知谷气至也。谷气既至,邪气必去,邪气独去者,虽阴与阳未即能调,而病可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太阴在下。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

和之,令其均平也。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其动也,阳明在上,冲阳也,厥阴在中,太冲也,太阴在下,大都也。

泻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以极出其邪气。补须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泻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针孔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所谓三刺则谷气至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少益深,绝皮致肌肉,则阴邪出,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此段旧误在官针。

致其空脉气,致其空中之脉气也。空与孔同,针孔也。无令精出,无令精气出也。精气即正气。以逐邪气,阳邪也。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痛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痛者,气阻而不行也,故深在阴分。痒者,气行而不畅也,故浅在阳分。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厥病阴阳偏盛,故生寒热。此非旦夕所成,故宜留针,以去其偏。凡诸久病根深,皆宜久留其针,去其病根也。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男子不足于内,故坚拒勿出,女子不足于外,故谨守勿内。音纳。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脉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脑髓津液,化于五味,脱其五味,脱其化生精液之源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此段与《素问・诊要经终论》同。《难经》: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灵枢悬解 总目录
卷一 刺法
九针十二原一
小针解二
九针论三
官针四
终始五 (当前页面)
卷二 刺法
刺节真邪七
逆顺八
行针九
血络论十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四时气三十
  2. 寒热七十八
  3. 五味论四十五
  4. 癫狂七十六
  5. 邪气脏腑病形六十五
  6. 寿夭刚柔五十一
  7. 五阅五使四十八
  8. 根结二十六
  9. 大惑论五十九
  10. 胀论七十一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