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脉诀汇辨 -- 卷三

涩脉(阴)

书名:《脉诀汇辨》  作者:?

体象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涩者,不流利之义。《素问・三部九候篇》曰∶“参伍不调者病。”谓其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

主病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左寸涩者,心痛怔忡。涩在左关,血虚肋胀。左尺得涩,精伤胎漏。

右寸涩者,痞气自汗。涩在右关,不食而呕。右尺得涩,大便艰秘,腹寒胫冷。

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两者同质异名。况血为阴液,多则滑利,少则枯涩,势所然也。精也,血也,皆属于阴,故共主之。借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血少则不能养心而痛作;积久而加以惊疑,则怔忡至矣。肝为血海,血少则不能自荣,而所部作痛。肾伤则精无余蓄,男子溲淋,妇人血败胎漏,真阳丧矣。肺家真气既亏,胸中不能营运,则为痞塞;不能卫外而为固,则汗时自出;出则液耗,谓之脱液;漏而不止,卫气散失四肢厥寒,谓之亡阳;阳亡液脱,故亦主涩。血少则脾阴弱而食减呕作,甚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随食随吐。胃无余液,血少则津液枯,无由下致,而大便艰。腹寒胫冷,皆缘血少不获随真阳之气以营运耳。

兼脉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大炎灼。

涩本血少而再得坚大之形,乃邪火炽甚,阴不胜阳;若仅见虚软,此属无根之火熏灼耳。或因忧郁,或因浓味,或因无汗,或因妄补,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至,亦见涩状。

若重取至骨,似有力而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

按一切世间之物,濡润者则必滑,枯槁者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辨者。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右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确证也。故女人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矣。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须知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有似乎涩,而实有分别也。然一脉涩也,更有外邪相袭,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卫气散失,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肠胃燥渴,津液亦亡,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在诊之者自为灵通耳。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脉诀汇辨 总目录
卷三
浮脉(阳)
沉脉(阴)
迟脉(阴)
数脉(阳)
涩脉(阴) (当前页面)
虚脉(阴)
实脉(阳)
长脉(阳)
短脉(阴)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促脉(阳)
  2. 不及之纪
  3. 革脉(阳中之阴)
  4. 卷九
  5. 数脉(阳)
  6. 太过之纪
  7. 沉脉(阴)
  8. 经络
  9. 问诊
  10. 迟脉(阴)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