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寒总病论 -- 卷第六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书名:《伤寒总病论》  作者:庞安石

庞曰∶凡过经不解谵语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刺期门之法,须待脉弦或浮紧,刺之必愈;余刺之不瘥,以正取肝之邪故也。期门穴直乳下,当腹旁近胁骨,是穴针入一寸。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饮水者,其腹必满,小便不利而自汗出,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纵,当刺期门。

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名曰横,当刺期门。

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额上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其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者而取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时如结胸,心下必坚,当刺泻肺俞、大杼,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腕骨小指后动脉是也,刺入三分补之。(佳通里二穴,去腕后一寸,是手少阴之经,主热病喉痹,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伤寒妊娠腹满,不得小便,腰以下肿如水气状,怀孕七月,太阴当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即愈。(劳宫手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关元在脐下三寸。)

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刺中脘。(鸠尾下三寸。)

伤寒汗不出,脊强,喉闭烦满,针大杼。(大杼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一寸泻之。)

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针曲池。(在曲肘横纹头,针可透下,泻之。)

热病汗出,脉反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纹以止之。(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太渊在掌后陷中;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踝上横纹不说穴名,当是足内踝上二寸,名曰复溜,主骨寒热汗注不休故也。)

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合谷穴是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据伤寒皆忌土败木贼证,是足少阳木受邪,当传克脾土,故宜泻足少阳之丘墟,而补足太阴之太白。《素问》云∶补足太阴者是也。其全元起《太素》作手太阴而以肺经,从肺出腋下,故胸胁满痛。又有引虚则索筋于肝,不得索之于金,而以手太阴为是。既言不得索之于金矣,而复求于金乎,是必不然也。既泻于木,理不合更补于金,若补于金,则木反受克矣,故当补脾土无疑。)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汗出止。(太阴络列缺穴,在腕上二寸半,刺七分;阳明商阳穴在手大指次指端,去甲如薤叶,刺三分。)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天柱穴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泻之。)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足少阴涌泉穴,在两脚心陷,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七分,泻之,无令血出。足少阳侠溪穴,在小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

热病始足胫痛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泻之。)

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及衄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针劳宫。(在手掌心,针入五分,泻之。)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伤寒总病论 总目录
卷第五
天行温病论
小儿伤寒证
卷第六
伤寒杂方
妊娠杂方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当前页面)
热病死生候
温病死生候
天行瘥后禁忌
解仲景脉说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时行寒疫论
  2.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3. 阳明证
  4. 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5. 卷第三
  6. 卷第二
  7. 不可发汗证
  8. 卷第一
  9. 可温证
  10. 伤寒劳复证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