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发热者。非止一端。杂病中俱有发热。医者宜照各门治法治之。盖病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岂可一律而治耶。 一论伤寒发热。是寒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阳气主外。为寒所薄。而失其职。 故为热。其脉紧而有力。是外之寒邪伤卫也。治主外。宜服九味羌活汤。(方见伤寒) 一论伤暑发热。是火邪伤心。元气耗散。而热邪入客于中。故发为热。汗大泄。无气以动。其脉虚迟而无力。是外之热邪伤荣也。治主内。宜服清暑益气汤。(方见中暑) 一论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伤。乃阴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宜服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 属心肾。经曰。脉大无力为阳虚。脉数无力是阴虚。宜服清离滋坎汤。(方见劳瘵) 一论大病后。气血两虚。遂成劳怯。潮热往来。盗汗自汗。或无汗燥热。世俗更以柴胡、地骨皮。往往不效。其病愈甚。 一论男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人参养荣汤。(方见后) 一论男子气虚。有汗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血虚。无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方见妇人虚劳) 一论气虚。无汗潮热者。以人参清肌散。(方见后) 一论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 一论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方见妇人虚劳) 一论发热咳嗽咯血。以人参五味子散。骨蒸者五蒸汤。清骨散。以上皆治劳热之圣药也(方俱见后) 一论男妇四肢肌表。发热如火烙。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即上越。宜用 升阳散火汤 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独活 人参(各五分) 柴胡(八分) 生甘草 防风炙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寒凉生冷之物。 一论夜则静。昼则发热者。此热在气分也。宜小柴胡汤。(方见伤寒)根据本方加栀子、黄连、地骨皮。 一论昼则静。夜则发热者。此热在血分也。宜四物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加栀子、黄柏、知母、黄连、牡丹皮、柴胡。 一论昼夜俱发热者。此热在气血之分也。宜四物汤(方见补益)合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根据本方加五味。再加黄连、山栀仁。一剂而安。 一论子午潮热者。 加减逍遥散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胡黄连(六分) 麦门冬(二钱) 黄芩(二钱) 地骨皮(三钱) 秦艽(三钱) 木通(二钱)车前子(三钱) 灯草(十根) 上锉。水煎服。 一论一应发热憎寒。非杂病发热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也。宜用 柴苓汤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五苓散(方见中暑)二方相合是也。 一论积劳虚损。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颜色枯槁。汲汲短气。饮食无味也。 人参养荣汤 人参(三钱) 当归(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蜜炙黄 (二钱) 桂心(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酒炒) 熟地黄(三钱) 白茯苓(三钱去皮) 五味子(四分) 远志(八分去心) 甘草(炙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男妇气虚。无汗潮热者。宜用 人参清肌散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去皮) 当归(二钱) 赤芍(二钱) 柴胡(八分) 半夏(二钱) 葛粉(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其药服之自愈。 一论虚劳潮热咳嗽。红痰盗汗。宜 人参五味散 黄 (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熟地黄(三钱)桔梗(八分) 地骨皮(三钱) 陈皮(二钱) 前胡(二钱) 柴胡(八分) 五味子(四分)枳壳(一钱) 桑白皮(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乌梅半个。水煎。加知母二钱。 一论男妇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宜 清骨散 人参(一钱) 赤茯苓(五钱) 柴胡(二钱) 蓁艽(五钱) 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二钱)薄荷(七分) 胡黄连(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发热口干。小便赤涩。夜则安静。昼则发热。此症在气分也。清心莲子饮。(方见赤白浊) 一论男妇肌肉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 脉虚血虚。脉实血实。又名血虚发热。症象白虎。若误服白虎。必死。此病因饥饿劳役而起宜服 当归补血汤 嫩黄 (蜜水炒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人虚劳发热自汗。诸药不能退其热者。服当归补血汤。一剂如神。 一沈大尹不时发热。日饮冰水数碗。寒药两剂。热渴益甚。形体日瘦。尺脉洪大而数。 时或无力。王太仆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又云。倏往倏来。是无火也时作时止。是无水也。法宜补肾。用加减八味丸。不月而愈。 一男子七十九。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水少解。已濒于死。脉洪大而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 茱萸、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附子一钟。熟睡良久。脉症各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诸症悉退。后畏冷物而痊。 一儒者发热口干。小便频浊。大便秘结。盗汗遗精。遂致废寝。用当归六黄汤二剂。盗汗顿止。用六味地黄丸。二便调和。用十全大补汤。及前丸兼服。月余诸症悉愈。 一人年近四旬。忽发潮热。口干。喜饮冷水。求医治。以凉药投之。数服罔效。四五日浑身沉重。不能举止。四肢强直。耳聋谵语妄言。眼闭不省人事。六脉浮大无力。此气血脾胃虚损至极。余将十全大补汤。去地黄、白芍。加熟附子一服。须臾病者睡。口鼻痰响。人咸以为服桂、附、参、 之误。余曰。此病药交攻。不必忧疑也。又强进一服。过一二时许。 即能转身动止。次日连进数剂。则诸病次第而潜瘳矣。此病从脉不从症而治之也。 一人发热烦渴。或头痛。因服发散药。反增喘急腹痛。自汗如雨。日夜呓语。余意此劳伤元气。误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询之果然。与十全大补汤。加熟附子一钱服之。熟睡久而不醒。举家惊惶。及觉。诸症顿进。再剂而痊。凡人饮食劳役。起居失宜。见一切火症。悉系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气病。气血既虚。属不足。法当纯补元气。为善治者矣。 六味丸 十全大补汤(俱见补益) 八味丸(亦见补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