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续名医类案 -- 卷三十二・外科

腹痈

书名:《续名医类案》  作者:魏之琇

薛立斋治上舍周一元,腹患痈,三月不愈,脓水清稀,朝寒暮热。服四物、知、柏之类,食少作泻,痰涎上涌。服二陈、枳实之类,痰涎愈甚,胸膈痞闷。问故,曰∶朝寒暮热,血气虚也,食少作泻,脾肾虚也,悉因真气虚而邪气实也。当先壮其胃气,使诸脏有所禀而邪自退矣。乃遂用六君子、黄、当归,数剂诸症渐退。又用十全大补汤,肌肉渐敛,更用补中益气调理而愈。

从侄孙年十四而毕姻。乙巳春,年二十四,腹中作痛。用大黄等药二剂,下血甚多,胸腹胀满,痰喘发热。又服破气降火药,一剂汗出如水,手足如冰。薛归诊之,左关洪数,右关尤甚,乃腹痈也。虽能收敛,至夏必变而成瘵症。用参、 各一两,归、术各五钱,陈皮、茯苓各三钱,炙草、炮姜各一钱,二剂诸症稍退,腹始微赤,按之觉痛。又二剂作痛,又二剂肿痛,脉滑数。针出脓瘀,更用大补汤,精神饮食如故。因遗精,患处色黯,用前药加五味、山萸、山药、骨脂、吴萸等剂,疮口渐敛,瘵症悉具。其脉非洪大而数,即微细如无,惟专服独参汤、人乳汁少复,良久仍脱。曰∶当备后事,以俟火旺,乃祷鬼神。巫者历言往事如见,更示以方药,皆峻利之剂,且言保其必生。敬信服之,后果殁。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而况又轻信方药于邪妄之人耶,书此以警后患。

薛立斋治一男子,腹患痈,肿硬不溃,乃阳气虚弱,呕吐少食,乃胃气虚寒,法当温补脾胃。假如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当下之;肿硬不溃,脉弱而呕,为不足,当补之。若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犹当助胃壮气。彼信不真,仍服攻伐药而呕甚。复请治,脉微弱而发热。曰∶热而脉反静,脱血脉反实,汗后脉反躁者,皆为逆也。辞不治,果殁。

秋官钱可容腹患痈, 肿烦渴作痛,饮冷,大便不通,脉沉数实,此热毒蕴于内。清热用消毒散加大黄二钱,一剂诸症悉退。但形气顿虚,用托里消毒散去银花、白芷,倍加参、 、归、术而安。

毛砺安侧室,肚患痈月余矣,色黯不肿,内痛作呕,饮食不入,四肢逆冷,其脉或脱绝或浮大,杂用定痛败毒之药。曰∶此气血俱虚而作痛,内决无脓,不治之症也。强用大温补之药,二剂痛止色赤,饮食少进。谓但可延日而已。人皆以为有脓,复强针之,又用大补之剂,始生清脓少许。众仍以为毒结于内,用攻脓保其必生,殊不知乃速其死耳。惜哉。

一男子腹患痈,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数而实,以黄连内疏汤,一剂少愈。以黄连解毒散,二剂顿退。更以金银花散四剂,疮头出水而消。

一男年逾三十,患腹痈肿,脉数喜冷。齐氏云∶疮疡肿起坚硬,疮疽之实也。河间云∶肿硬木闷,喜饮冷,邪气在内也。遂用清凉饮,倍用大黄,三剂稍缓。次以四物汤加芩、连、山栀、木通,四剂而遂溃。更以十宣散去参、 、肉桂,加金银花、天花粉渐愈。彼欲速效,自服温补之剂,致腹俱肿,小便不利。仍以清凉饮治之,脓溃数碗,再以托里药治之愈。东垣云∶疮疽之发,其受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反用寒药,则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补托里,则是骨髓之病,上彻毛皮,表里通溃,共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几殆,重则死矣。

一男子素好酒色,小腹患毒,脉弱微痛,欲求内消。谓当助胃壮气,兼行经活血药佐之可消,不宜用败毒等药。彼欲速效,乃自用之,病热果盛,疮亦不溃,饮食少思。迨两月余复请治,诊其脉愈弱,盗汗不止,聚肿不溃,肌寒肉冷,自汗色脱。此气血俱虚也,故不能发肿成脓。以十全大补汤三十余服,遂成脓。刺之反加烦躁脉,此亡阳也。以圣愈汤服二剂,仍用前药百帖愈。

刘贵患腹痈, 痛,烦躁作呕,脉实。河间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若脉沉实者,先当疏其内,以绝其源。又曰∶呕哕以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或皮肉不变,邪气在内,宜内疏黄连汤治之。

今作呕脉实,毒在内也,遂用前汤通利二三行,诸症悉退。更以连翘消毒散而愈。

一人患腹痈,脓熟开迟,脉微细。脓出后,疮口微脓如蟹吐沫,此内溃透膜也。凡疮疡透膜,十无一生,虽以大补药治之,亦不能救。此可为待脓自出之戒也。

黄师文云∶男子服建中汤,妇人服四物汤,往往十七八得,但时为之损益耳。有男病小腹一大痈,其诸弟侮之曰∶今日用建中汤否?师文曰∶服建中汤。俄而痈溃。盖小腹痈本虚,其热毒乘虚而入,建中汤既补虚,而黄 且溃脓也。(《北窗炙 》)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续名医类案 总目录
卷三十一・外科
乳痈乳岩
胸痈
胃脘痈
卷三十二・外科
发背
腹痈 (当前页面)
腰疽
卷三十三・外科
肠痈
肠风脏毒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臀痈
  2. 咳嗽
  3. 颐疽
  4. 泄泻
  5. 疟痢
  6. 头晕
  7. 风痫
  8. 子痫
  9. 丹石毒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