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心痛原来在胃脘,若还真者是膏肓;九种根因须审问,寒食虫火更多防。 【脉法】洪大属火,热滑大属痰,右手实属积,沉滑有食,弦迟有寒。沉细而实者可治,坚大而实,浮大而长,滑而利,数而紧皆难治。其心痛手足俱青至节者不治。 《内经》曰∶少阳司天,风行于地,心痛、胃脘痛、膈不通。又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交两胁,膈臆不通,食饮不下,盖风木之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然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乃丹溪有胃脘痛即心痛,此言非也。盖胃是真湿土也,胃居中焦,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是水谷之海,为三阳之总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是以壮则气行而愈,弱则着而成病。其冲和之气,变至偏寒偏热,因之水谷不消,停留水饮食积,真气相搏,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然致病之因多因纵恣腹口,喜好辛酸生冷煎 脆硬之物,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作痛。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哉!古方有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夫所谓冷者特一耳!贵在医者神悟,不可例以热药治之也,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有寒、热、火、实、死血、食积、痰、虫之异耳。 寒厥痛者,手足冷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宜以术附汤温之。 热厥痛者,身热足冷,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脉洪大,宜以金铃子散加减之。 火实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闭,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宜微利之。 死血痛者,痛有常处,不动移者是也。 食积者,痛甚欲大便,去后痛减者是也。 痰痛者,隐隐然,痛得辛热汤则暂止者,此痰也。 真心痛者,必死不可治。盖谓包络引邪入于心之正经耳。夫心之脏,君火也。是神灵之舍与手少阴之经,皆不得而受伤故也。又平时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桃仁承气汤下之。 【补遗】 丹溪曰∶凡胃脘痛必用温药,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痛在下者多属湿,宜温利之。 大凡心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者,于初得之时,当温散或温利。若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成热,热久而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多以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气伏而愈矣!用山栀十五枚(大者九枚),去皮炒黑,煎,佐以姜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钱,或以二陈加川芎、苍术、倍子煎服,甚者加干姜,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气虚人胃脘作痛,草豆蔻丸服之。 【附方】 草豆蔻丸 草豆蔻 橘红 人参 干姜 黄 益智 当归 青皮 泽泻 半夏 桃仁 麦芽 神曲 姜黄 柴胡为末,炊饼和为丸,姜汤下,加吴茱萸、生熟甘草。 术附汤 见惊风症内。 金铃子散 金铃子肉 元胡索(各一两) 为末,服之,痛止服枳术丸。 枳术丸 枳实 白术 桃仁承气汤 见痢疾症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