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疡医大全 -- 卷六

论疮疡发热恶寒烦躁头痛

书名:《疡医大全》  作者:顾世澄

夫疮疡初起,未溃脓时,有发热恶寒者,乃营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 发之所为也。如已溃之后,脓血大泄,未有不虚者也。经曰∶阳微即恶寒,阴弱还生热是也。丹溪曰∶恶寒非寒,是卫气虚衰,不能温分肌肉,实于腠理而恶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鬲绝,营卫不能升降,出于表而恶寒者。东垣曰∶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日夜恶寒,而不发热者,是重阴无阳也;当泄其阴而峻补其阳也。又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盛而上溢于阳分也,如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是阳气下陷入阴分也,名曰热入血室;如昼夜俱发热烦躁,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泄其阳,而峻补其阴。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证俱寒,而脉鼓击于手下者,此为热甚拒阴而生病,非寒也。如脉浮数而弱,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如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又午前发热,宜补气;午后发热,宜补血;如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里,宜下之。又法∶候之以手,扪摸分轻重五法,以轻手按之于皮毛间热者,肺热也;微重于肌肉间热者,脾热也;再微少重于血脉间热者,心热也;又重手按之,于血脉之下筋骨之间者,肝热也;又至重按之于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食其骨,困热不任其身,亦不能起于床者,肾热也。又一法,十二经候之于十二时中,发热形证可推,亦随证施治,无不验耳。

薛立斋曰∶夫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根据,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若发热无寐,血虚也,用圣愈汤。兼汗不止,气虚也,急用独参汤。发热烦躁,肉 筋惕,气血虚也,用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阴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肢体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用四君子汤加姜附。东垣曰∶昼发热而夜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安静而夜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如昼夜俱发热者,重阳无阴也,当峻补其阴。故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是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胜寒,是无火也;寒不胜热,是无水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弱,治者当深味之。

汪省之曰∶凡疮疡脓血大泄,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当末治之。故痈疽溃后发热恶寒者,皆属气血虚甚,若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当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者,补气药当多于补血药,切不可发表以犯虚虚之祸,故东垣曰∶七情皆能动火,各经之热不同,宜分治之。

戴院使曰∶未溃之际,憎寒壮热,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寒表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则为坏伤寒矣。

又云∶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竭,多病于渴,纵有发热躁扰等证,不可妄治。宜用益荣生津之剂,若大热不止者,难治。

李东垣曰∶痈疽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脉洪大,按之无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宜当归补血汤主之。

张景岳曰∶用手摸热,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热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张仲景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

又曰∶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又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又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实也。)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气之虚也。)又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张仲景曰∶寒邪在表者,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

又曰∶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气乱营气,血脉不利也。

又曰∶寒邪在表而头痛者,有四经焉,足太阳经脉最长,挟于头顶,其痛居多,足阳明脉上至头维,足少阳脉上行两角,三阴经无头痛,三阴至颈而还,何得头痛?厥阴脉与督脉上会于巅顶,都摄诸阳,故有头痛也。惟太阴少阴,皆无头痛之证,然厥阴头痛,亦不常见,必呕吐涎沫,内无热证,乃直中也,当温之。

又曰∶寒邪在表,多恶寒者,盖伤于此者必恶此,所谓伤食恶食,伤寒恶寒也。

又曰∶太阳经脉起自内 ,上顶巅,下项挟脊行腰 ,故邪在太阳者,必恶寒发热,而兼头项痛,腰脊强,或膝 酸痛也。

又曰∶阳明经脉起目下,循面鼻,行胸腹,故邪在阳明者,必发热微恶寒,而兼目痛、鼻干、不眠也。

又曰∶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其脉绕耳前后,由肩井下协肋,故邪在少阳者,必发热而兼耳聋胁痛,口苦而呕,或往来寒热也。

又曰∶身虽微热,而 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痛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

又曰∶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

又曰∶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

又曰∶阳实者,多热恶热,阴实者,为痛结而寒,气实者,气必喘粗,而声色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而且痛且坚。

又曰∶表虚者,或为汗多,或为肉战,或为怯寒,或肢体多见麻木,目暗羞明,耳聋眩晕。

又曰∶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又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若内热之甚者,亦每多畏寒,此当以脉证参合察之。

又曰∶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无定处,则往来寒热。

又曰∶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宜温散之,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散而达于外也,宜清之。

又曰∶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而为恶寒,阴胜则寒也,宜温之。阴不足,则阳气陷入阴中,而为发热,阳胜则热也,宜清之。

又曰∶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也。盖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栗;邪之传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躁;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外与阳争则为寒,内与阴争则为热,或表或里,或出或入,是以寒热往来也,此半表半里之证也。故凡寒胜者,必多寒,热胜者,必多热,但审其寒热之势,则可知邪气之浅深也。

经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仲景曰∶人身外为阳,为表,寒属阴邪,今表虚为寒所乘,名曰阴盛阳虚,盖阳不能温其肤,卫于外,致令空虚,虽居密室,亦引衣自盖,谓之恶寒,阴盛阳虚,汗之自愈,故恶寒属表。假热在肌肤,必裸体烦躁,是曰恶热,又焉得为恶寒!若见恶寒,知寒在肌肤,急投甘辛之剂可也。

又曰∶寒郁腠理则闭塞而发热,翕翕然烙手,此热止在皮肤,而内无热,名曰表病里和。《内经》诸证亦论,凡风寒客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汗。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解。又《热病论》云∶人伤于寒则为热病,若大汗其热解矣。(以上各条,疮疡而兼外感者,当以此辨之。)

 

tags: 头痛 发热 恶寒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疡医大全 总目录
卷六
脾胃虚实传变论
痈疽危险部位
论疮疡五善七恶救援法
论疮疡虚实
论疮疡发热恶寒烦躁头痛 (当前页面)
论疮疡喘急
论疮疡大便泻利
论疮疡大便秘结
导大便秘结法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结靥三朝生死诀
  2. 中脘疽门主论
  3. 胃痈门主论
  4. 瘭疽门主论
  5. 五善七恶
  6. 汗斑门主论
  7. 痈疽论
  8. 三焦疽门主论
  9. 论避秽气
  10. 解中瘟牛肉毒门主论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