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张氏医通 -- 卷十一 / 婴儿门上

漫惊

书名:《张氏医通》  作者:张璐

钱氏云。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因吐泻脾肺俱虚。肝木所乘。或急惊屡用泻热。则脾损阴消。遂变慢惊而致螈 微搐。楼全善所谓木虚则搐而无力。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土虚则吐泻。睡而露睛。治宜温补脾胃。六君子姜、桂、蝎尾。或兼夹热夹食夹痰。与外感证相似者。当审其因而治之。大率吐泻痰鸣气喘。眼开神缓。昏睡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肢冷。面淡唇青。其脉沉迟微缓者是也。当温补脾气为主。佐以安心制肝药。若禀赋不足。或久病脾虚。及常服克伐之药者。多致此证。若因土虚不能生金。金不能平木。木来侮土。致成慢惊者。五味异功散加当归、枣仁、钩藤以补土平木。若脾土虚寒者。六君子加乌头、蝎尾。泄泻。加炮姜、木香。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气。凡元气亏损而致昏愦者。急灸百会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则元气脱散而不救矣。此乃脏腑传变已极。总归虚处。惟脾受之。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因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当根据前法自效。若不审其因。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反促其危也。每见小儿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惊。不可泥为久病。误药而后始成也。内经谓之慢脾风。意可见矣。慢惊而见目不转睛。痰鸣如拽锯声。项软身冷粘汗。手足一边牵引者不治。喻嘉言曰。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故易于生热。热甚则生痰生风生惊。亦所恒有。设当日直以四字立名。曰热痰风惊。则后人不眩。因四字不便立名。乃节去二字。后人不解。遂以为奇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头摇手劲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邪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相传既久。不知其妄造。遇此等证。无不以为奇特。而不知小儿之腠理未密。易于感冒风寒。病则筋脉牵强。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目。而用金石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间有体坚证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专门。虽日杀数儿。不自知其罪矣。如方书中有云。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偏足为惊风之说树帜。曾不思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汤药乱投。死亡接踵。何由见其传经解散耶。此所以误言小儿无伤寒也。不知小儿易于外感。易于发热。伤寒为独多。世所妄称为惊风者。即此也。小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又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肌腠不密。故刚痉少。柔痉多。世医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惊风证为名。而用参、 、术、附等药闭其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为大害。但比金石药为差减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但撤其出表。不当固其入里也。仲景原有桂枝汤法。若舍而不用。从事东垣内伤为治。毫厘千里矣。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张氏医通 总目录
卷十一 / 婴儿门上
急惊
角弓反张
偏风口噤
摇头便血
漫惊 (当前页面)
盘肠气痛
伤风
盘肠气痛
伤风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保元汤
  2.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3. 术附汤
  4. 泄泻
  5. 湿(湿热)
  6. 白虎汤(玉函)
  7. 大补丸
  8.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9. 桂枝汤(玉函)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