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张氏医通 -- 卷三 / 诸气门上

积聚

书名:《张氏医通》  作者:张璐

经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按息积乃气息痞于胁下。不在脏腑营卫之间。积久成形。气不干胃。故不妨于食。

妇人重身。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乃死。

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金匮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伤气虚。而肾邪乘之。从少腹起上冲咽喉。肾脉所循之处也。其水邪逆上凌心。故发作欲死。少顷邪退还止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气上冲胸腹痛者。阴邪上逆也。往来寒热者。邪正交争也。奔豚虽曰肾积。而实冲脉为患。

冲主血。故以芎、归、芍、草、苓、半、生姜散其坚积之瘀。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药也。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则谬矣。即使果有水气凌心。不过桂、苓之类。千金成法可师。不必如东垣奔豚丸之用巴豆、乌、附等耗水伤津药也。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寒填塞于胸膈之间。不能出纳。是以痛呕不能饮食也。腹中有寒。则汁沫溢于肠胃之外。

是以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不可触。乃有形之积。聚于空郭之间。故当大建其中。使邪不敢内干于藏也。干姜、人参、胶饴大温补其中土。蜀椒补心气而散胸中之寒。又能消皮肤中之阴聚。总取其辛散耳。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寒在厥阴少阴之分也。邪在下。当从下解。然寒邪之在阴分。故当以温药下之。附子驱少阴之寒。细辛达厥阴之气。用大黄通泄其积。此寒热并施之妙用也。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气逆于上下。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是以厥逆而不知也。乌头驱上逆之寒。茯苓导心气下降。细辛发肾气上升。半夏散寒饮结聚。真朱为色。有坎离相生之义。世俗以乌、半相反。殊失此方之奥。

难经云。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心之积。名曰伏梁。在脐上。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者。按之应手。亦如五积之不移。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鳖石瘕之类。 者。皮浓也。在肌肉之间而可见者也。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得见者也。

李士材曰。按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国中末之三法。

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根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芳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余尝用阴阳攻积丸通治阴阳二积。药品虽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经曰。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经曰。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洁古云。壮人无积。惟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气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积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竟何益哉。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审如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兵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是亦医中之良将也夫。

五积六聚。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上气窒塞。小腹满大。小便不利。大七气汤用铁洛饮煎服。形羸气弱者禁用。有饮癖结成块。在胁腹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六君子合五苓散最妙。更加旋复、前胡、枳实、白芍。即海藏五饮汤。若在膜外者。宜导痰汤主之。何以知其饮。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清水。或素多痰者是也。又多饮人。结成酒癖。肚腹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食少。宜大七气汤红酒煎服。腹中似若瘕癖。随气上下。未有定处。二陈加当归、杏仁、桂心、槟榔。名散聚汤。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如雷鸣。或已成积。或未成积。宜木香通气散。肉积妨碍饮食。四味阿魏丸。石瘕。利血通经汤。不应。见 丸。虚人。十全大补汤送下。肠覃。阿魏麝香散。伏梁环脐而痛。金匮三物大建中汤加桂、苓。息积气逆而不妨于食。内服三因化气散。外用良方阿魏膏。此膏熨贴一切痞积并效。食鱼鳖成痞。雌 丸。疟痞寒热。阿魏化痞散。乔氏阴阳攻积丸。可代东垣五积诸方。局方。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 痹。及五脏滞气壅闭。心腹胀满。诸蛊积聚。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者。千金耆婆万病丸悉主之。好食茶叶成癖。面黄少力者。用椒红二两。茶叶一两为末。飞罗面炒香。打糊为丸。茶清送下三十丸。又方。苦草二两。加茶叶一两。如好食米谷土炭纸布之类。即以其物加入。并用其物煮汤送下。疟痞丹方。月明净雄黄。醋煮研细。神曲为丸。空心温酒送下四五分。勿令间断。消尽乃止。血积。桃仁、穿山甲。干漆、大黄、虻虫。瘀血。蓬术、瓦垄子。痰积。半夏、南星。白术、枳实、礞石、硝石、风化硝、白芥子。老痰。海石、蛤粉。水积。大戟、甘遂、荛花、芫花。酒积。干葛、神曲、砂仁、豆蔻、黄连、干姜、甘遂、牵牛、茶积。姜黄、茱萸、椒、姜。癖积。三棱、蓬术、巴霜、大黄。肉积。山楂、阿魏、硝石。

虫积。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使君子、鹤虱。疟积。桃仁、鳖甲、草果。

〔诊〕 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积脉坚强者生。虚弱者死。沉而有力为积。沉紧者为寒积。脉弦而牢积聚。弦而伏者。腹中有 。不可转也。不治。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 结在胸中。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也。

喻嘉言治一人。少腹脐傍三块。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脉止两尺洪盛。余俱微细。

此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以峻猛之药攻之。致真元内乱。转助邪为害。故迸紧不散。其实全是空气聚成。非如女子月经。凝而不行。即成血块之比。观两尺脉洪盛。明是肾气传于膀胱。姑用补中药一剂。以通中下之气。后用大剂药。内收肾气。外散膀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五分。块减十之三。再用桂、附大剂。腹中奔气响甚。三块一时顿没。更用补肾药加桂、附调理而愈。

顾晋封夫人患痞在胁下。或令用膏药。加阿魏一分。麝香半分贴之。五六日间。遂下鲜血血块甚多。二三日方止。是后每岁当贴膏时。必发。近邻妪亦用阿魏膏贴痞。下血如前。世以阿魏、麝香为痞块必用之药。外用为患若此。况服食乎。因为拈出。以为虚人漫用攻击之戒。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张氏医通 总目录
卷三 / 诸气门上
鼓胀
水肿
鼓胀
水肿
积聚 (当前页面)
卷四 / 诸气门下
肺痈
肺痈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保元汤
  2.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3. 术附汤
  4. 泄泻
  5. 湿(湿热)
  6. 白虎汤(玉函)
  7. 大补丸
  8.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9. 桂枝汤(玉函)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