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张氏医通 -- 卷七 / 大小府门

肠痈

书名:《张氏医通》  作者:张璐

金匮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支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详肠痈始发。证未昭着。但以腹之支急。按之如肿。或身有块垒。便为真候。若腹无积聚。身无热。洵为沉寒固结。虽下无济。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专以破散沉寒为务也。周禹载云。附子辛散以破结。败酱苦寒以排脓。务令脓化。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矣。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则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详上条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主寒沫初搏于肠。未郁为热。腹濡满而脉不洪数。身无热而甲错如鳞。故当用辛热以散其结。即内经肾移寒于脾。则为痈脓是也。若痈已成。又非此方所宜。观次条言脉迟紧。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则知脓未成时。其脉尚带迟紧。盒饭下而不可温矣。下法。用桃核承气。可不言而喻。至于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夫既曰不可下。而仍用大黄者。何也。盖痈脓既成于内。不下。毒从何泄。以意逆之。非谓概不可下也。必得排脓破瘀之剂。始为合宜。但戒泛用下药耳。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脉数而烦热。邪之征也。何反无热耶。脉法有云。无故脉数。必生痈疽。今痈发于内。故无热。瘀蓄于内。故汗出。初得三四日。毒邪内盛。势必上蒸。故目赤如鸠眼。至七八日。脓成而滞。未得下泄。故四 黑。毒势方张。故默默不欲食。毒邪将化。故渐能食。方用赤小豆令芽出。以通营分之热毒。当归以散肠胃之积血。用散不用汤者。取有质之物。以迅扫在下之脓血也。金匮此条。向在狐惑例中。并治肠痈便毒。及下部恶血诸疾。

千金云。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愚医治之错则杀人。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强。抑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大便出脓血。一羽军官妇病。医脉之。知肠中有脓。下之即愈。何以知之。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即愈。

肠痈下血。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欲验其证。必小腹满痛。小便淋涩。反侧不便。即为肠痈之确候。无论已成未成。俱用大黄牡丹汤加犀角急服之。小腹痛。若肿满不食。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用薏苡、丹皮、桃仁、蒌仁。煎服以排之。若至反侧作水声。此脓已成熟也。千金托里散下太乙膏。若脓从大便出者。为直肠痈。可治。若从脐中出者。为盘肠痈。多不治。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张氏医通 总目录
卷七 / 大小府门
肠鸣
交肠
肠鸣
交肠
肠痈 (当前页面)
卷八 / 七窍门上
开导说
点服药说
钩割针烙说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保元汤
  2.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3. 术附汤
  4. 泄泻
  5. 湿(湿热)
  6. 白虎汤(玉函)
  7. 大补丸
  8. 桂枝汤(玉函)
  9.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