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为“产后小便不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尿潴留,以初产妇、难产、产程长及手术助产者多见,是产后常见疾病之一。 [病因病机] 小便的正常排出,有赖膀胱气化的调节,膀胱气化不利,可致小便不通。常见分型有气虚、肾虚、气滞、血瘀。 一、气虚 素体虚弱,产时劳力伤气,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以致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二、肾虚 禀赋薄弱,元气不足,复因分娩损伤肾气,以致肾阳不振,气化失司,膀胱气化不利,致令小便不通。 三、气滞 产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清浊升降失常,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四、血瘀 多因滞产,膀胱受压过久,气血运行不畅,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辨证论治] 产后小便不通有虚、实之别。治疗时,虚者宜补气温阳以化之,实者宜疏利决渎以通之。 一、气虚型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精神萎靡,气短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产后小便不通;脬中尿液滞留而不得下行,则小腹胀急疼痛;气虚中阳不振,故精神萎靡,气短懒言;清阳不升则面色光白。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为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益气生津,宣肺行水。 方药举例:补气通脬饮(《女科辑要》)。 黄芪、麦冬、通草 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气旺则水行;麦冬养阴滋液;通草甘淡利小便。全方共奏益气生津利尿之功。 若汗多不止,咽干口渴者,酌加沙参、葛根以生津益肺;伴腰膝酸软者,酌加杜仲、巴戟天以补肾壮腰膝。 二、肾虚型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宁,腰膝酸软,面色晦黯,舌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弱。 证候分析:素体肾虚,因产肾气受损,肾阳不振,不能化气行水,膀胱气化不利,故令小便不通;尿蓄膀胱不得出,故令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宁;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失养,则腰膝酸软。面色晦黯,舌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弱,为肾阳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举例: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炮附子、茯苓、泽泻、山茱萸、炒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黄 方中附子、官桂温肾助阳;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利水通溺;丹皮泻肾中伏火。诸药合用有补肾阳,益肾阴,助气化,通小便之功效。 若腰痛甚者,酌加巴戟天、炒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小腹下坠者,酌加黄芪、党参、升麻以益气升阳。 三、气滞型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胸胁胀痛,烦闷不安,舌象正常,脉弦。 证候分析:因产后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致清浊升降之机壅滞,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尿液潴留,久之则小腹胀痛;肝气郁滞,失其条达,故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烦闷不安。舌象正常,脉弦,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理气行滞,行水利尿。 方药举例:木通散(《妇科玉尺》)。 枳壳、槟榔、木通、滑石、冬葵子、甘草 方中枳壳、槟榔理气行滞,气行则水行;木通、滑石、冬葵子利水通小便;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有理气行滞,调畅气机,通利小便之效。 四、血瘀型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满刺痛,乍寒乍热,舌黯,苔薄白,脉沉涩。 证候分析:因难产,产程过长,膀胱受压,气血循行受阻,瘀血阻滞,气机不畅,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尿潴膀胱不得出,则令小腹胀满刺痛;瘀血内阻,阴阳乖格,故乍寒乍热。舌黯,苔薄白,脉弦涩,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养血活血,祛瘀利尿。 方药举例:加味四物汤(《医宗金鉴》)。 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蒲黄、瞿麦、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方中熟地、白芍养血缓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蒲黄、桃仁、牛膝活血祛瘀止痛;木香宣通气机;瞿麦、滑石、木通、草梢通利小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