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黄褐斑,也称为肝斑和蝴蝶斑,是临床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女性患者居多。中医学称之为“黧黑斑”,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之为“皯黑曾”,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称“黑斑”。此外,历代医家还有“肝斑”、“褐黄斑”、“蝴蝶斑”等记载。
本病多见于妇女,宋代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曰:“妇人月水久不通,年月深远,面上皯黑曾。……此由凝血在脏,热入血室。”宋代的《圣济总录·卷第八十九》曰:“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面生皯黑曾”。可见,面部色斑与女子气血虚弱、月经失调及胞宫寒冷等因素有关。肾属水,其色黑,肾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或肾阴亏虚,虚火暗耗,亦可致皮肤色黑不泽,形成黧黑斑。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出:“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黑干黑曾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即雀卵斑,女人名粉滓斑”。提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饮停于内,渍于脏腑,气血失和,不能荣于面部皮肤而生色斑。总而言之,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风邪客表,气血不和,不能上荣于面。
杨牧祥认为,本病发于面部,病位在肝,并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气郁日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肾藏精,属水,水亏则火旺,津血暗耗,不能濡润于颜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运,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从而发生黄褐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来看,黄褐斑多见于女性,其一,因女性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极易情志失调,肝气郁滞;其二,女子以血为本,各种原因容易导致气血失和或冲任空虚,精血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面,以致本病,因此肝郁气滞,气血失和为其主要病机,并强调“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
遣方用药
杨牧祥老师以疏肝理气、化瘀祛斑为主要治法。在疏肝解郁之剂中,加入养血活血化瘀之品。自拟“化斑汤”,方由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熟地黄15克,赤芍1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等药组成。其中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活血祛瘀;升麻、白芷升阳达面,温通血脉,以助祛斑。全方共达疏肝理气、化瘀祛斑的功效。
临证时,根据证候不同随症加减。若血虚较甚,伴见面色淡白,唇甲无华,月经量少,色淡,甚至停经,酌加阿胶10克(烊化),制首乌15克;若血虚不能养心,心神不安,伴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5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若偏于肾阴虚,伴见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者,酌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若下焦虚寒,伴见腰膝无力,畏寒肢冷者,酌加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续断10克,怀牛膝15克;若肝郁较甚,伴见急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者,酌加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姜黄10克;若瘀血较甚,伴见痛经或经期延后,经血紫暗有块,舌有紫斑,脉弦涩,酌加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若脾虚较甚,伴见腹胀,便溏,酌加炒白术15克,炒山药15克,茯苓15克;若肝郁化火,肝火上炎,伴见面红目赤,头目胀痛者,酌加栀子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
病案举隅
患者刘某,女,已婚,35岁,温州人,商人,2008年5月6日初诊。主诉颜面色颧部、前额、鼻背处可见淡褐色斑片,对称分布,已有5年。近半年来色斑有加深趋势,晦暗不荣。平素情志抑郁,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行经腹痛,伴见乳房胀痛,纳差,便溏,舌质暗淡,脉弦细涩。
中医诊断:黧黑斑,证属肝郁脾虚,气血瘀滞。西医诊断:黄褐斑。
治法:疏肝健脾、化瘀祛斑。
方药:自拟化斑汤加味。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熟地黄15克,赤芍1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炒白术15克,炒山药15克,茯苓10克,炒薏苡仁15克,炒扁豆10克。
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饭后两小时温服。嘱饮食清淡,忌油腻辛辣之品,保持心情舒畅,睡眠充足,注意防晒。
5月20日二诊:色斑处面积缩小,颜色变淡,饮食渐增,便溏消失,月经如期而至,仍量少色暗,少腹疼痛,舌暗,脉弦细。前方减去炒山药、茯苓、炒薏苡仁、炒扁豆,酌加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继服14剂。
6月3日三诊:面色红润,色斑大部分已消退,经行调畅,乳房胀痛,失眠多梦等症明显好转,舌淡红,脉弦细。前方减去红花、桃仁,继服14剂,巩固疗效。
6月17日四诊:色斑消退,无新发色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嘱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防晒。随访半年黄褐斑未再复发,月经调畅。
按 患者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血行迟缓,肝克脾土,化源不足,阴血亏虚,气血瘀滞,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而致色斑,晦暗不荣。肝失疏泄,故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肝血亏虚,魂无所舍,故失眠多梦;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气血瘀滞,血行不畅,故行经腹痛,色暗,有血块;肝克脾土,脾失健运,故见纳差,便溏。舌质暗淡,脉弦细涩,均为肝郁脾虚,气血瘀滞之象。故治以疏肝健脾、补血活血,化瘀祛斑,方用化斑汤,加茯苓、炒白术、炒山药,炒薏苡仁、炒扁豆,健脾益气,祛湿止泻。二诊便溏消失,脾虚改善,但舌质暗,月经不调,考虑血瘀证仍在,故减去炒山药、茯苓、炒薏苡仁、炒扁豆,加丹参、益母草、红花、桃仁。
杨牧祥认为,本例患者既患黄褐斑,又患月经不调,二者呈相关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均为内分泌失调所致。从中医学角度看,均为肝气郁滞,脾虚失运,气血瘀滞所致,故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予以疏肝健脾、化瘀祛斑之法,不但黄褐斑消失,月经不调亦随之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