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还在电脑前为文案赶工,周末又在酒吧里畅饮至深夜,或是索性在KTV和朋友唱歌到天亮……越来越多的夜生活吞噬着人们的睡眠时间时,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正在让睡眠障碍悄悄潜入。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睡眠障碍综合诊治技术新进展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日益普遍的睡眠障碍感到担忧。社会运转速度日益加快,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给社会带来负担。 睡眠障碍多发 白领是主力军 来自北京、广州、杭州等地的专家在日前举办的研讨会上纷纷表示,工作压力、生活不规律等造成的白领睡眠障碍已经越来越常见。 此外,从性别、年龄等方面划分,女性、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哮喘患者以及轮班工人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睡眠障碍高风险人群。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分会的调查结果,我国有4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症状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等。 中国睡眠研究会专家表示,睡眠障碍往往会导致人们在白天精神不佳、情绪烦躁、工作容易出错,日益普遍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病”,给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负担。 避免“失眠一焦虑一失眠”恶性循环 人的一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的躯体和心理恢复精力的重要过程。不过专家认为,人们对于偶尔的失眠不必过于担忧,否则失眠引发的焦虑只会加重失眠。 据专家介绍,50%的失眠与情绪有关,压力大、心情不好以及因为失眠引发的焦虑都可能成为导致失眠的情绪因素。出现睡眠障碍的人往往容易夸大失眠的后果,如“睡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工作和身体”,“失眠是因为我的脑内发生了严重生化紊乱”,甚至有人认为“我每天都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夜晚来临,就为能否睡个好觉而担忧。 事实上,睡眠时间的长短与睡眠质量并没有必然联系,所谓的“最佳睡眠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偶尔的失眠也属于正常现象。很多人的失眠都是一时的,并不可怕,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引发焦虑往往会加重失眠。 急于改善睡眠状况的人们还容易走人误区。据专家们介绍,睡前高强度运动、喝酒帮助入睡等等都是睡眠障碍者常用的“调节方法”,却往往适得其反。运动确实有助于睡眠,但至少应该提前4小时进行,否则人在运动中兴奋起来,反而更难入睡。酒精的辅助下确实容易入睡,但4、5个小时后酒精作用退去往往容易早醒,睡眠质量同样不好。 放宽心.睡好觉 专家们认为,除了疼痛、哮喘等病理因素之外,睡眠的障碍多数来源于人的内心。出现睡眠障碍不要焦虑,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控制,都能走出失眠困境。 改善失眠症状首先可以限制失眠者躺在床上的时间。研究显示,许多失眠者真正在床上睡着的时间不到85%,甚至有些人每晚卧床8小时,实际只睡着了5小时,越想睡着就越睡不着。其实只要放轻松,通过时间限制逐渐了解到自己需要睡多久,渐渐地就能形成规律性的睡眠,这种办法在临床上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药物治疗,失眠者也要摆正心态,不必“谈药色变”。不少失眠症患者因为害怕安眠药的副作用或是产生药物依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而事实上,只要不是滥用药物,药物的副作用比长期失眠对身体的影响要小得多。 专家提醒,治疗睡眠障碍最重要的是要放宽心,不把睡眠看得太重,更不要刻意强制入睡,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