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房里忙碌“铁人” 采访肝胆外科专家吴金术教授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月4日上午,记者依约前往湖南省人民医院吴教授的办公室时却扑了个空。一位知情的护士说:“吴老到监护室查看病人去了。他呀,一有空就去病房巡视,就像病房的巡视员一样。” 经过一番“全副武装”后,记者在重症监护室见到了忙碌的吴教授。他正准备去探看前一天亲手做过手术的16床病人。 “昨天做了2例手术,都是世界级难度的。”吴教授边走边轻描淡写地说。一旁的监护室主任、医学博士潘小季笑着告诉记者,对吴教授而言,做高难度手术简直是家常便饭。尽管已经72岁高龄,吴教授仍坚持平均每天做2-3台手术。凡是他出马做的手术,基本都是高难度的,很多“省内首例”、“国内首例”乃至“国际首例”都是在他手下诞生的。 记者跟随吴教授来到16床所在的病房。74岁的匡老先生神色轻松安然地躺在床上,一点也看不出像个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病人。匡老先生患的是肝门胆管癌,癌细胞已侵犯到门静脉。吴教授告诉记者,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被称为“肝门三老虎”,哪一只“老虎”都不好对付。而匡老先生的手术却要同时战胜三只“老虎”,难度可想而知。在吴教授的精心施术下,三只“老虎”都被打败了。这场大手术,让年过七旬的吴教授从上午9点做到了晚上10点,连饭也顾不上吃,期间仅仅喝了一杯水! 潘小季告诉记者,吴教授是同事眼中公认的“铁人”。昨天做完手术后尽管已是晚上10点,他还是雷打不动地写完手术记录,这是他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这些都是我的宝贝,不及时记录下来就睡不好觉。”吴教授充满深情地说。在他看来,每一次手术,都是患者用鲜血乃至生命无私提供给自己的一次宝贵经验和财富,把这些财富留给年轻医生,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是他的天职。为此,他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写3000字的记事笔记,但凡有重要创新的手术,他还会让助手将手术过程拍下来,以便总结和教学。如今他已出版的1300多万字的11本专著,正是得益于50余载的坚持。 猪栏边创造奇迹 “肝胆管结石是湖南的‘土特产’。”吴教授幽默地说。 我国是肝胆结石病高发国家,湖南省又是肝胆结石病高发地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达72%,而对肝内结石的治疗一直停留在肝外治疗,术后结石残留率高达60%-80%,许多患者不得不接受多次手术,最多的竟达19次!1983年,吴教授调至湖南省人民医院,开始关注这个棘手的医学难题。 “打扫屋子还必须深入到屋子里头”,吴教授提出了要深入到肝内治疗的观点。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入肝的途径。于是,他自费买猪肝练手,休息日还带着医生、护士到附近乡下学习“杀猪”,在猪栏边将新鲜的猪肝解剖,一蹲就是10多个小时。在解剖了30多对猪肝后,他终于成功找到了入肝的8条途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肝外取石手术方式,在直视下取尽肝内结石,再手术率降到了17%,开创了肝胆管结石治疗的新时代。吴教授不断总结创新,建立了完整的胆石病诊治体系,刷新了一连串世界纪录,在国际上创造了第一个以中国姓氏命名的手术范式“吴氏手术式”,以自己在肝胆医学的突出贡献享誉国内外。 无影灯下的艺术 吴教授一直倡导“美化手术”。他说,外科医生不能只当“开刀匠”,肝胆外科手术不是一般的粗线条手术,而是一种艺术的雕琢。手术应使病人并发症和出血量少、身体恢复快、生活质量高,这才是手术艺术的真谛。 为此,吴教授把每台手术都当成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前些天,一名70多岁的胰腺癌病人住进了医院。病人内脏的两条大血管合二为一,发生了严重变异,从胰头后方进入肝脏,这就相当于血管“绕道”了,但绕的是“羊肠小道”,而不是“高速公路”。况且,正常人的胰腺像生鸡翅一样硬,而这位病人的胰腺却像豆腐脑,根本拉不上针,无法缝线。手术中要将变异的血管理清,吴教授刀法如游丝般,将要清扫的淋巴像剔拆骨肉一样一点一点地剔掉,手术整整做了10个小时,最后硬是将一根根血管剔得像无缝钢管一般光洁,而术中病人血管没有丝毫损伤,失血量还不到100毫升,术后病人竟像没开刀一般轻松自如。吴教授兴奋地说:“为病人解除病痛是我最大的快乐。那种感觉就像一位音乐家表演结束后,面对着如痴如醉的观众,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快乐!” 从医50余载,吴教授实施各种胆道外科手术2万多台次,其中,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手术已达2500多例,为世界之最。他牵头成立的湖南省肝胆医院,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8个病区、独立的手术室和ICU、300张病床、年手术5600台的大型专科医院,创造了许多达到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记录,被确定为湖南省胆道疾病研究中心。 在采访吴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时刻被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热情与执著所感动。吴教授一再感叹着“最缺时间”,他信心满怀地说:“我想,在有生之年,要在湖南建一所世界一流的、有600张床位的肝胆医院,服务更多的肝胆疾病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