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点培训“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 “九龙堂”聚焦“治未病” 加快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已纳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其中设立“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职业工种,是“治未病”体系建设重要一环。“这一新职业工种的培训和考试任务都由我们承担”,在大会间隙,九龙堂(北京)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于更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我们还参与了教材编写、题库建设和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作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开发协会副会长、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于更生对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有更多自觉和行动。他说,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要求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逐步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力度和取得成效有目共睹。今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遴选工作,为促进养生保健工作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民间“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空间。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职业培训十分必要,于更生认为,目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传统中医技法缺乏权威机构认可;二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缺乏临床经验;三是中医预防保健行业继续教育机构有待统一;四是从业人员水准良莠不齐。 “九龙堂”成立至今已有12年,为国内外培养中医药人员4万多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指定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唯一授权培训和考试机构后,“九龙堂”先后与北京市东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和河南省劳动就业指导中心等签定合作协议,分别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高级技能培训基地”。于更生告诉记者,目前,经“九龙堂”培训,已有两批学员通过试点考试,拿到了资格证书。 应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钩活术”创立“新流派” “真诚欢迎加盟‘钩活术’,让这项适宜技术更好地传承推广,成为中医新流派”,副主任中医师魏玉锁在大会演讲中发出热情呼吁。 大约20年前,还是乡镇卫生院院长的魏玉锁开始摸索针灸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如今的他已成为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院长,他创立的“钩活术”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第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除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举办“钩活术”省级师资班,魏玉锁还组织了四次全国“钩活术”学术交流和推广应用大会,至今收徒44名,培训学员上千人。 在推广“钩活术”过程中,魏玉锁发现“加盟连锁式”可谓“又快又好”。他认为,“加盟连锁”说到底是一种“师带徒”的传承方式。“钩活术”具有原创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加盟连锁后传承人可以跟随师父长期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对于师父来说,必须要培养好徒弟,才能使技术得到社会广泛和持久的认可,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医大家。而“流派传承”也是中医从古到今树立品牌、传承推广的有效模式,他希望,经过不断发展“加盟连锁”,促进“钩活术”学术技术更加发展完善,最终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钩活术”新流派。 他告诉记者,“钩活术”不仅帮助脊柱相关疾病患者有效缓解病痛,而且是能够带来更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中医技术。至今,“钩活术”已建立加盟连锁机构47家,遍及15个省、直辖市、市自治区,离北京最远的是新疆哈巴河县人民医院。 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步伐 “少林堂”建起“博物馆” 重庆中医“少林堂”堂主刘光瑞在大会上做了“刘氏刺熨疗法”特色技术演示,会后不少人找到他“亲身体验”。 刘氏家族传承十几代、包括“火熨术”和“刺血术”的这种中医疗法,对治疗面瘫、腰肌劳损,调节内分泌等有良好疗效,目前作为针灸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京参加大会前不久,刘光瑞还受文化部委派到非洲国家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展示中医药魅力。 刘光瑞常被同道称为“理论家”、“求道派”。传承刺熨疗法之余,他研究和推崇中医药文化,不遗余力。1996年他在重庆独力投资兴建民间中医药博物馆,目前收藏古代医籍就达3万多册,各种器具文物更是琳琅满目。涵盖新石器时期以及殷商、先秦、秦汉、唐宋、金、元、明、清各时期民间医药文物、图片、标本等,也包括中国藏、蒙、维、壮等民族民间医药。一位英国报刊专栏作家正在构思撰写论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从中医药的兴衰看起”,来到博物馆参访,如获至宝,盘桓多日。 对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思考颇多。谈到疗效是“真科学”、“硬道理”,刘光瑞认为此说不谬,中医药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手段。但是,中医药的更重要价值是养生思想和方法,中医药工作者更应身体力行,作好表率。 作为中医人,他总结说应讲究“五养”——养德、养心、养性、养命、养身。“养德”就是要养成推广医德文化,正气存内,以德化人,注重患者心理感化治疗;“养心”就是要心静如水,心静则生智慧,引导患者入静,并参悟理法方药真谛;“养性”指性情方面的自我控制、自我修复,通过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等,改善禀性;“养命”讲的是“知命养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养生方法;“养身”则指养四肢筋骨、五脏六腑,跟食疗紧密关联,须根据不同人种,以及不同地理、气候条件,随季节时令变化进行调理。 “国医、国学”渊源有自,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承载中医药文化,也联结中国传统文化。刘光瑞说,传承国医、弘扬国学,要立足时代,从全球的角度,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突破,既要“求术”,在技术和疗效上下工夫;也要“求道”,利用各种现代科技和知识成果,如研究心理学、信息学、声韵学等,加深对《黄帝内经》思想的认识,扩展对经络文化的解读,提高中医药与时代、与世界的沟通连接水平,使中医药实现有效“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