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

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

手机端链接    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方大全

  ●中西医结合这一命题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应当并存并重、共同繁荣;在临床技术层面上,应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在临床经验层面上,应当相互借鉴,为我所用。

  ●中西医结合或配合必须以中医药为原点,以中医的全面复兴为基础,才有可能发展为世界医学实践的新形式、新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第四次中医哲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中医药业界内外领导、专家和学者围绕“在临床和理论上中西医如何互补发展”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西医结合不可代替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指出:西医传入中国虽只有短短的一百余年,但由于有理论体系标准化优、用药方式依从性强、科技成果转化迅速等优点,又顺应了“西学东渐”的特殊时代背景及“科学主义思潮”,给中国传统医药很大的冲击,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医学地位。但是,中医药有个性化的辨证论治等永远不可磨灭的特色与优势。因此,他建议,我国的医药卫生工作的方针应当是“三并重、三优先”:“预防治疗并重,预防优先;农村城市并重,农村优先;中医西医并重,中医优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西医结合处赵文华处长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现状进行了分析:面对人口的增多和平均寿命的增长,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和疾病谱的改变,心脏病、高血压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全球蔓延之势,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需要医疗财政的不断增加和相关政策的倾斜。面对这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不少医疗机构采用了中西诊断手段与中西医药联用、并用,使中西医药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发挥各自优势,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医疗成本和国民医疗支出。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洪虎认为:应当从中西医并存、并用、并兴、并立的角度来认识和讨论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源,中西医结合是流,不能用中西医结合代替中西医并重。他认为,中医是“中国的经典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现实是中西医的配合,表现为中医和西医各自发挥特色和优势,根据治疗的需要相互配合;如果把中西医结合理解为一种完全创新的独立医疗体系,至少在近些年中不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当前对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而言,最关键的首先是弄清楚“中医是什么”。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致重教授认为:50多年来社会上对“中西医结合”这一命题的解释,有十种之多,这是国内外学术史上十分罕见的混乱不堪的怪现象。他提出,必须彻底告别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并认为,应当把中西医结合这一命题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修改为中西医配合。其含义是:中西医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应当并存并重、共同繁荣;在临床技术层面上,应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在临床经验层面上,应当相互借鉴,为我所用。

  但是,也有代表认为,在一百多年特殊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碰撞、不断相互影响,通过汲取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它与中医药、西医药一起作为“三驾马车”,共同承担着保障公众生命健康的任务。

  会上,国医大师邓铁涛从中医复兴的美好愿景出发,基于目前中医与西医队伍的“剪刀差”,号召占卫生队伍主体的西医,主动积极地学习、运用和研究中医。

  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

  会上,不少专家指出:无论中西医并重或中西医结合,都必须首先依托于中医的复兴。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在开幕词中提到: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设立,就是探讨如何用中医的理念去影响世界,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研究员已对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历时5年的实地调研。他认为:前些时期中医药呈现某种程度衰落现象,关键原因是用定性不清晰的中西医“结合”取代了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取代了党和国家“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来管理中医药工作。而中西医“结合”严重偏离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主旨。由于长期用西医药的思维模式管理中医药,引导中医搞不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以主体和客体不明确的“现代化”、“国际化”作为发展方向,从而导致了普遍且严重的“中医西化”,把原创的地道传统中医药一步步推向了边缘化。他还从意识环境、管理体制和医疗市场利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大略分析了中医药衰退的原因并特别指出:真正“中西汇通”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是凤毛麟角,普及推广中西医结合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有危害的,要提高以“中西结合”方式学医行医的“门槛”,以此来确保医药工作质量、确保民众生命健康与安全。

  国医大师陆广莘对中医药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是中医药事业“上热下寒,外实内虚”的病根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他建议相关部门从平等对待中医药的角度给予政策指导与财政扶持,呼吁业内人士解放思想、勤于实践以固本强基,逐步创建中国特色的、中西医临床优势互补的医疗卫生新体制、新格局。

  陆广莘教授、李致重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张南秘书长等专家学者强调:中西医结合或配合必须以中医药为原点,以中医的全面复兴为基础,才能拓宽结合或配合的领域,加深结合或配合的程度,使由中国兴起的中西医结合或配合,有可能发展为世界医学实践的新形式、新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姚乃礼教授也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实现要以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发展为前提,才能保持中医的主体地位、保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多位专家认为,中医药健康、茁壮的发展是一切路径的探索前提。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姜元安教授介绍了香港的中医、西医发展情况:在香港的中医和西医是清清楚楚的“井水不犯河水”,法律规定中医只能做中医,西医只能做西医,并不意味着中医不需要或不可以学西医。社会现实是,病人带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医生完全不了解、不知道西医也不行。最关键的在于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如何用中医药理念去治疗病人。如果中医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自身的特点来发展,同时有良好的中医和西医并存这样一个基础,西医做好西医的,中医做好中医的,病人需要的时候用最好的中医、最好的西医给病人治疗,一定能使病人得到最大的受益。

  中医药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尽管有专家认为,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唯一路径,中医药的发展应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首要目的,但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一线的北京中医医院郁仁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教授等提出:用中医的古老理论影响世界是很难行得通的,中西医结合才是祖国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战略方式。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提出了现阶段中西医在临床上应坚持与完善“病证结合”。用中医理论认识现代疾病,实现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体现中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经典理论与经验的传承,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观察理念的融合,有利于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原始创新。麻柔指出:现阶段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医学术如何发展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如果能和对中医很有研究的哲学家的观点接近或相似,或者有对中医有深入研究的哲学家对中医见解的高度,那么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将会获得一个巨大的提升。

  赵文华、北京东直门医院原院长郭维琴主任医师,列举了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广泛开展的案例,用西医的诊治手段与中医的中药、针灸、按摩相结合,提高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的临床疗效;在中西医结合科研方面,砒霜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青蒿素防治疟疾等成果,均在国际获大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充分认可与尊重。以上各项重大突破,均是在深刻认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基础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或启发下,主动学习和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或研究方法,进行临床与科研探索的结果。

  洪虎在发言中提出: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重在增加两个不同体系之间的共同语言。他联系到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所讲到的“七个发展”的精神,并指出:西医应更多地从观念、理论、指导思想上真正落实世界卫生组织“七个发展”的精神;中医要在保持特色优势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也有个别学者提到,现在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其中中医与西医的比重。但是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是否可以设想一个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而不是现代西方医学的结合方式,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既与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中西医结合。(尹中信)

    tags: 中医
    返回顶部
    下载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复兴是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常文霞近况
    2. 【武卿专栏】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
    3. 多成中医
    4. 孙储琳近况
    5.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全文:一位母亲与雾霾的
    6. 七年义诊,换得101个“百岁秘方”
    7. 生子秘方”靠谱?药方很普通 包生男没道理
    8. 越是高明的医生扎针越少 开药越少
    9. 罗坤生的医学批判与建树(二)
    10. 向孙储琳先生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