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人在长期的医药活动中,形成的共同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的规则、规范和秩序。中医药文化本身具有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如天人合一、生生不息、贵尚中和、以人为本、治未病、颐养天年等;中医药文化所展现的外显形态为各种体现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的符号,如香囊、灸条、火罐、药酒、汤药等,以及熬药、药浴、刮痧、针灸、穴位注射等。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是评判中医药活动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是解决中医药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现代学者对中医药文化的直观感悟,而是中医药学奠基之初在中华民族文化影响下,就已经形成的中医药活动的规范和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中医药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中医药人共有的是非判断力和终极信念。所以,思考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思考《黄帝内经》成书时代,中华先圣们进行生命救助活动的态度、智慧、行为等所反映出的规范和行动指南。同时,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反映出中医药学科的特质、特色,展现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值得外民族佩服与学习。 《黄帝内经》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生命救助在理论与技术层面上的积累 《黄帝内经》成书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基础上,中华民族对生存方式、生命救助在理论与技术层面上的积累。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并非医学家,但他们对《周易》的研究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哲学基础。诸如把人放在天地之中研究,才会发现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大自然“六气”养人,“六淫”伤人。启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生存智慧;研究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反应,必然有所谓“脱营”、“失精”等病,进而发现“七情”伤人,研究“七情”发现“百病皆生于气”,从而启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无恚嗔之心”才可“益寿而有极时”。所以《黄帝内经》奠定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不是凭借现代学者的直观感悟、信手拈来。 有些学者习惯于现代学科进展出现新领域,才到《黄帝内经》中找到相关论述的依据。如提到“气象医学”、“环境医学”、“心理学”,在《黄帝内经》中找到中医药理论的相关论述证据而引以为骄傲。却没有从中医药学科的完整性、学科优势角度考虑,中华先圣留给后人引以为荣、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几千年的医药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的中医药继承、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播值得反思、需要整理思路。 天地人定位成为中医人共有的是非判断力和终极信念 从伏羲仰观天、俯观地画出无字天书八卦,经过周文王观天地人事变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到孔子率学生为天地人事画像写传,阴阳在天成像、五行在地成形,万物生存在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人最大。受《周易》“天地人三才”定位的民族文化影响,“天人合一”、“以人为贵”思想在中华民族得到极大的历练与认同。国学大师钱穆在晚年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彻悟”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在中西文化冲撞及比较研究中,“天人合一”思想越来越凸显出解决现代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协调矛盾的优势。 中华医药学体系建立之际,如《黄帝内经》提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生者也”;“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华医药学文化在对生命研究时自然会把以天之精、地之形铸就的人,放在“天人合一”这个全民族、全社会认同的科学体系中。向大自然学习不仅引申出“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天地养人,顺势而为等理念,同时,“以人为本”而非以疾病为本,可以有效避免过度治疗。天地人定位,也是中西方医药学文化最大的不同,成为中医人共有的是非判断力和终极信念。 “颐养天年”和“治未病”最具特色 保持生命、健康存活是医药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和目标。中华先圣仰观天,俯观地,悟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万物在大自然中都是向往生存、向往生命、向往生机。中国文化中大自然是学习的对象,所以,“以人为本”的向生文化促使中华医药文化以“生生”立意,生命“不息”自强奋进、正气充足。延年、强体、驻颜,创立以保护生机、维护生命为目标,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中华医药学,“生生不息”才是中医药文化建立的几千年不改的终极信念。为了这个目标演绎出来的“颐养天年”和“治未病”两个最具特色的生命救助措施,是中医药文化区别于其他医药学的特色。 颐养天年——大自然赋予物种的自然寿命,是物种的“天年”。“养生”自庄子提出,至今不改。“养生”表明了中华民族生存态度,养就是保护生命不伤害,养就是顺其自然培育生命。创立了中华民族生命观,体现中国医药学生命文化,展示出中医药学科特色。 治未病——疾病不可避免,疾病也永远医治不完。工业化创造了现代文明,也污染了生存环境。疾病谱不断改变,人类面临越来越多健康问题。与其跟在疾病后不断被动应付,不若将卫生工作重点前移。《周易》“防患未然”、《黄帝内经》“治未病”,从东汉张仲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理论;唐代孙思邈“未病”、“欲病”“已病”划分;清代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一脉相承丰富了“治未病”临床运用,创立了中华民族对待疾病治疗态度,体现中国医药学疾病治疗文化,展示出中医药学科特色。 综上所述,天地人定位了中医药文化的框架体系;养天年、治未病,体现了中医药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生生不息是天地人本性,中华民族医药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荣昌盛的保证。我们思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 赞天地之化育,以人为贵。 养天年治未病,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