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有大量名人与中医结缘的轶闻掌故,他们在见证中医的同时,也对中医和后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聚沙成塔,由此而成就了中医文化的丰碑。张存悌教授的《中医往事》一书,犹如春风佛面,使我感受了一场中医文化的洗礼。
浏览书中涉及的名人,张学良、张大千、宋美龄、胡适、梅兰芳、林则徐、苏东坡、郑板桥、戴安娜……,个个大名鼎鼎,妇孺皆知,想不到亲历中医的名人竟有这么多,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医的厚重,中医的伟大!这些名人与中医发生这样那样的往事,是中医最好的见证。
本书收集近现代名人包括各界政要、学术大师、文坛名家、实业巨子、梨园名伶等和古代文化名人、帝王将相以及外国名人计200余位与中医之间发生的342则故事,包括名人与中医的接触和交往,名人或其亲眷患病被中医治愈的案例,名人有关中医药的嘉言懿行,名人对中医的独特感悟以及养生之道和行医经历等,他们亲身见证中医,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从中展示历史风云和中医文化,言之有物,读之有趣,医史交融,雅俗共赏。该书并附有150幅珍贵的文史图片,与文字配合,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构筑成见证中医、弘扬国粹的绚丽图卷。
就名人与中医这个题材而言,本书应该是第一部,作者发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很多人都知道胡适患重病曾由名医陆仲安治疗而愈,胡适因为反对中医,一直不愿意提起这件事。其实胡适患病由陆仲安治疗并非一次,据著名历史学家、胡适弟子罗尔纲在《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中回忆:“一九三零夏秋,胡适在上海生了几次病。当时陆仲安是上海最红的医生。胡适得病,都由一位熟识的西医先诊断过了,然后打电话请陆仲安来用中药医治。陆都是赶着前来的。胡适住房小,汽车开不进来,车停在门前,保镖的白俄就拿手枪守卫。那时我屡发疟疾,也请陆仲安给我诊治。厨子、女佣感暑,胡适同样请陆仲安诊治。”说明胡适对中医还是信任的,当然前提是象陆仲安那样的高手。
不要小觑这些文史轶闻,其启迪、教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则短篇医话有时可能比成篇大套的说教还有力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比如1973年名医岳美中为越南劳动党领导人阮良朋治病。患肝炎,腹胀久治不愈,食欲不振,每餐不过一两。岳老认为关键在于脾胃受损太甚,化源不能资生,遂用资生丸一料,以剪刀将药物剪成粗末,每日煎服三钱,煮取两盅,早晚内服,守方月余,饮食大进而痊。这个案例故事说明,脾胃虚弱,用药宜小制其剂,每日不过三钱之微,煮取两盅之量,着眼于保护胃气,守方久服,终于起此重症,显示了中医调理脾胃的法度,这个具体的案例故事也许胜于长篇说教。
又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从同乡巢谷那里得到一个验方“圣散子”,称“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则煮一釜,各饮一大笺,则时气不入……真济世卫家之宝也。”士人“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太学生信之尤笃”,乃至“宣和年间此药盛行于京师”,至于造成什么后果另当别论,总之人们信的是东坡的名气。这些都表明,名人的一言一行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再如,某年夏天宋徽宗因食冰过多而致下利,频频如厕,太医以理中汤治之不效。按说方证切当,不知何故无效。遂请名医杨吉老诊治,切脉之后,仍处以理中汤。太医说已经服过了,无效。杨吉老说:请以冰水煎之。如法煎之果然收效,徽宗之病获愈。分析此病既然因食冰而引起,还需以冰水为引解之,所谓“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此属同气相求,反佐用药之意。方还是原方,只因反佐以冰水而获佳效,提示的是反佐和药引的的重要性,一个简单的案例故事,给人的启迪远胜于烦琐的论证。
这些轶闻掌故,如同一颗颗零散的珍珠,散发着异样的光彩,本书把它们整理出来,连缀成一串串项链,成为见证中医、感悟岐黄、弘扬国粹的文化图卷,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本书是张存悌教授继《欣赏中医》、《品读名医》两书之后的第3本中医文化专著,承袭着其一贯的风格,选材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厚重,文笔流畅活泼,将有着灿烂历史的中医宝库展现出别样风采,确是值得一看的好书。(李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