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

现代科技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手机端链接    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方大全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我们课题组在开展以葱白提取物治疗冠心病的系列研究中遇到很多难题,都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得到了解决,充分体会到了现代科技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多个关键环节利用现代技术

  提取有效组分

  本课题研究组前期运用辛温通阳中药葱白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已经证实,葱白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其中有机含硫类化合物是葱属类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但是由于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挥发及分解,用传统方法进行提取的结果很不理想,因此我们借助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来提取葱白的有效组分。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提取分离技术,特别适合于对湿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分离,对挥发油的提取较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克服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长、操作温度高、提取效率低、容易破坏一些对湿热敏感的组分等缺陷。由于提取过程中使用无毒的CO2为溶剂,并且在产品中不存在溶剂残留问题,所以产物天然、安全,并且再现了原料的原有风味,是目前提取天然产物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经试验证实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用于葱的脂溶性成分提取是可行及最佳工艺条件。借助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我们研发出葱白提取物制剂——博心通,目前已获得省药监局批号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广泛使用。

  研发方便有效剂型

  在博心通研制成功的基础上,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口服药物不便的问题,迫切的需要我们研发出携带及使用方便,起效迅速的剂型。

  纳米中药是一些中药通过纳米化后的一种笼统的叫法,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纳米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药物经过纳米化后经过载体的包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环境,可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药物稳定性降低,以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稳定性,特别是药物在消化道、血液中将面临各种酸碱环境及酶的破坏,而纳米载药系统可因载体的存在将药物相对完整地输送到药物作用部位。

  实验证实葱白提取物纳米乳喷雾剂可通过舌下给药的途径起效,便于临床急症患者的使用。

  控制质量

  中药材由于受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土质气候等因素制约,造成药材质量的难控制性,中药的质量控制往往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的瓶颈。为了选取葱白制剂的最佳原料,我们历时2年余,行程3万多公里,实地考察并采集全国(除港澳台及西藏以外)小葱样本122份,并利用因组多态性分析(RAPD)技术对小葱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小葱原料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产地小葱元素含量测定,寻找最佳的药材产地,最终在武汉黄陂地区建立起万亩小葱生产基地。

  多学科结合发展中药制剂

  中药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已有很多高新技术和现代方法逐步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我们通过葱白提取物的研究历程发现,现代技术研究深入到药物的提取工艺,剂型改良及质量控制多个方面,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现代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中药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多学科交叉发展,更需要历代学者的研究积淀。中药制剂的发展只有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吸收、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发展成果和高科技手段,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改造传统产品,走中药现代化之路,才会创制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与现代制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中药制剂,才会为中药制剂以崭新的面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tags: 中药
    返回顶部
    下载现代科技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科技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常文霞近况
    2. 【武卿专栏】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
    3. 多成中医
    4. 孙储琳近况
    5.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全文:一位母亲与雾霾的
    6. 七年义诊,换得101个“百岁秘方”
    7. 生子秘方”靠谱?药方很普通 包生男没道理
    8. 越是高明的医生扎针越少 开药越少
    9. 罗坤生的医学批判与建树(二)
    10. 向孙储琳先生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