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材的生产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状态,中药材生产多为个体或分散自发经营,盲目地发展种植中药材,市场行情捉摸不透,导致劳民伤财,新技术、新方法难以推广。笔者结合当前产业现状,建议从7方面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推进专业化生产 要加快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强化专业化生产,造就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调整区域内的品种结构,强化主栽品种的地位,压缩零星品种的生产,使品种结构相对统一。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范围,扩大示范效应,增加基地生产量,努力推进中药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形成生产相对集中、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生产格局,使中药材种植结构更趋合理。同时,鼓励在药材主产地建立规模化的饮片加工基地。 加强科技攻关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开发与引进、消化与吸收相结合,依靠科研单位主企业的创新能力,突破育种、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技术。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中药材生产的科研,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抓好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培育优良品种。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快高新技术、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药农种植水平。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依托科技,搞好中药材深度开发,如中药功能性食品、中药材综合利用、提取物、中成药等。 完善服务体系 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和生产指导,努力培养一批精通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乡镇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药农,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视信息的收集、研究、辨别、发布工作,固定专门人员研究药材的市场动向与价格走势,引导农户合理选择药材品种,尽量减少盲目种植,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努力架起国内外医药企业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桥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产销对接,以销带产,推动中药材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学会等中药材中介服务组织,组织农户、企业、运销大户、技术部门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进行订单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规模化加工、集约化经营,健全、壮大中药材产业链,形成组织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化发展格局。 保护种质资源 要从生产源头抓起,开展道地药材品种选育,加快优良品种引进,实施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工程。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和保护区,收集种质资源,开展品种评价,采用先进农业和生物技术,培育道地药材良种,培育出抗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品种进行推广,每个品种至少要有2个品系明确、性状优良、成分稳定的栽培品种。同时,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保存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此外,加强保护区管理,防止药材种质资源的流失,确保中药资源的持续利用。 加强品牌建设 要发挥道地药材优势,建立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规范化生产,提高药材质量。加强对市场药材的质量管理,提高经营户、药农的质量意识,强化其市场竞争观念,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规范现有的药材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果。做好道地药材主导品种的商标注册工作,打造优质药材品牌,提高中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举办药交会、推介会等形式展示当地药材,并发挥合作社、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作用,组织企业、经营大户、药农等参加有影响力的药材博览会、洽谈会,提高当地药材知名度。 发展深加工 要加大饮片质量控制及科研上的投入,提高质量检测与科研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新型品种的开发与应用。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工业装备水平。推广中成药生产的关键技术,对现有前处理、提取、过滤、浓缩、纯化、干燥、包装等装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使生产过程实现现代化。加大对现有疗效确切、市场需求量大的中成药品种的培育,加强中成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药材资源优势,开发相关产品。充分道地药材、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食药用菌资源等优势,加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中药功能性食品的研发,鼓励药膳开发,并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药膳系列产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优化涉企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到当地发展中药材企业,鼓励本地经营大户把资金从单纯的营销转移到中药材的加工开发上,提高中药材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着力培育一批对中药材生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拨出专项资金,确保中药材科研工作的开展,大力扶持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产后开发。此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好国家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做好项目申报,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