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手机端链接    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方大全

  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岁了。1993~2013年这20年,对该专业而言,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20年;是踏歌前行,从有到优的20年;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有力助推全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20年。该专业20周年庆前夕,记者专程走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曾负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筹建工作的凌锡森教授,大学副校长、中西医结合学院首任院长何清湖及中西医结合学院现任院长邓常清,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为我们见证、还原了专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的20年。

  凌锡森:“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校是全国为数不多得到省内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以中西医结合专业独立进行招生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有力助推了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记者:作为中西医结合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长的中医院校之一,湖南中医药大学在当时为什么要选择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呢?

  凌锡森: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中西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自具有特点和优势。当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必然会彼此靠近,相互渗透,折衷归汇乃至兼容结合。所以,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必然要求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明确提出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注重中西医结合教育问题,国家教委曾经专门组织过大规模调查论证,在全国调研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四川、河北、广州、甘肃等中医药高等院校及部分西医院校陆续开设了中西医双学士学位教育及本、专科“中西医结合方向”,全国的中西医结合教育自发办学日益热闹。我们通过在全省医药卫生系统进行人才需求预测调查,了解到中西医结合人才因具备两种诊治思维与技能优势而有着长期稳定的社会需求,这是我们筹办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必备要求。考虑了种种因素,学校下决心要办中西医结合专业。

  记者:既然下决心要办中西医结合专业,那么学校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肯定是有底气,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学校在当时筹办该专业有什么优势?

  凌锡森:讲到优势,就不能不提到1958年开始的“西学中”热潮。1958年10月,毛主席批示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全国广泛开展了西学中班,形成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那其实就是中国最早期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后来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大部分就是当时的西学中班出来的。我们湖南中医药大学在这一块是走得很早很快的,从1958年到1980年前,相继开设了六届西学中班,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1980年,卫生部决定在全国进行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一南一北两个点,一个是当时的辽宁中医学院,一个就是我们学校,我们办了首届正规培养的三年制西学中班,由教务处管理,学员都是湖南省各地抽调出来达到主治医师水平的西医,经省卫生厅组织入学考试,择优录入我们学校,脱产专门学中医。毕业前还要去各中医院跟师实习,旨在理论上、临床上都能比较系统、有效地用中西医两种方法治病。3年扎实的中医培养教育使学员们提高很快,为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学校又陆续办过西学中班和短期西学中教育,积累了人才、师资,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打下了较为完备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基础,办学的各项条件逐步成熟。

  1993年,学校向湖南省教委提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申办报告。是年5月份,省教委高教处组织专家组论证,得到了湖南省教委和论证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大力支持。1993年下半年,学校以“中西医结合方向”招收首届本科生,1994年正式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本科层次,学制五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校是全国为数不多得到省内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以中西医结合专业独立进行招生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有力助推了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当时在兄弟院校内影响很大,许多学校纷纷表示认同和赞同,并陆续前来取经。

  记者:从无到有,当时筹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最大的难题在哪里?

  凌锡森:其实经过从1958年到20世纪90年代几十年的积累,已经为该专业的开办筹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但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就是教材,是个大问题。当时我们急需一套适合本专业后期教学需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教材。学校派我到全国各地考察,选购合适的教材,但通过函调和走访,找遍全国也只发现一些相关的大部头综合性临床书籍,不适合分科的临床课教学。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自力更生,马上组织专家、学者自编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系列教材。

  在自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从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需要构筑本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寻找中西医教学内容最佳结合点并合理取舍。教材1995年出版,1996年正式投入教学使用,正好赶上1993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后期临床课教学需要。这套教材影响很大,作为全国首套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满足了其他兄弟院校需要,后来被1999年开始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列为蓝本教材。

  记者:在这些基础之上,后来的建系,应该已经是顺理成章吧?

  凌锡森:是的。从199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内涵日益丰富,师资队伍稳定了,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都有了,而且当时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是湖南省公认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毕业生市场就业好,急需进一步扩大规模,筹建中西医结合系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1997年,学校让我从教务处处长岗位转到基础课部担任主任职务并指导中西医结合系的筹建工作。2003年,经学校党委、行政审查同意,中西医结合系成立。2006年,学校升格为大学,中西医结合系也升格为中西医结合学院。

  何清湖:“虽然一路走得艰难,但是中西医结合终究已渐成气候,从哲学科学的观点和现实而言,它是符合医学发展客观规律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

  记者: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对于中西医学的碰撞渗透、对于中西医结合,是有着不同声音的。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好,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则认为结合得很尴尬,反而落得不中不西。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在全国是开办得最早也很有影响力的,您能不能结合具体情况和经验谈一谈? 

  何清湖:我素来坚定地认为,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确实,由于各自隶属的不同医学体系与思维,中西医结合存在本身的问题与难度。这几十年来,这种结合一直在矛盾中发展,在阻碍中前行,不容易。我记得一直到1999年本科目录第四次修订的时候,国家教育部的目录上都仍没有设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2000年,学校党委决定,中西医临床医学对外暂作为中医学的一个方向,对内则按专业办。到2003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办学。为办好专业,学校特意成立中西医结合系,由我负责筹建工作。在大家的坚持和努力下,我们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办学经验日益丰富。大势之下,到了去年,国家教育部第五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明确把中西医临床医学作为国家教育本科专业。当时,由我负责专业目录介绍的执笔,并参与了审定工作。虽然一路走得艰难,但是中西医结合终究已渐成气候,从哲学科学的观点和现实而言,它是符合医学发展客观规律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

  记者: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已经日趋规模化与成熟。请您谈一谈当前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现状?

  何清湖:要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我们首先必须厘清现状,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和教育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我认为,从当前来看,第一,中西医结合已经是一个独立学科,是国家正式承认的一个本科专业,我们有五年制、七年制教育,也有硕士、博士教育,有专业学位、科学学位,我们湖南中医药大学还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已经构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第二,毋庸置疑,既然国家承认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一级学科,那就有其学科建设,应深入开展学科研究和临床实践,大胆构建学科体系。第三,中西结合学科本身有不平衡之处。它是一个一级学科,它下面的二级学科有临床学科也有基础学科,相对来讲,临床学科发展较快,结合更紧密,大家更认可。而基础学科,由于中医、西医两种学科的思维体系毕竟差异较大,作为成系统的学科结合较难,因此相对发展较慢。同时,临床学科之间也有发展不平衡之处。第四,中西医结合的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应该根据这种不平衡来培养人才。当前,县级医院要搞中西医结合,乡镇卫生院要搞中西医结合,我们省级医院也要搞中西医结合,这就涉及到人才需要的层次问题。很多人认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搞七年制八年制,但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层次的,我们应该合理定位,其中最重要的定位就是社会需求,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层次、规模等来办学,根据各级医疗系统的要求来办学和培养学生,根据学生对自己不同层次的定位来进行培养。第五、医学教育永远是终身教育,我们不可能通过五年教育、七年教育培养一个优秀医生出来,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当前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学医是活到老学到老。

  记者: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您认为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何清湖:思维方式决定理论高度,决定技能强度。要办好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好中西医结合人才,关键是要注重思维养成。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教育应强调12字原则: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

  第一,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西医的优势在于辨病论治,西医强调的是病,中医更强调得病的人,西医强调局部,中医更强调整体,所以我们要求中医和西医结合过程中,在临床实践中,强调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要把这种思维贯彻到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第二,要善于优势互补,要把中医和西医在诊疗上各自技术和方法的优势互补,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第三,要求同存异,中医和西医理论思维不一样,理论基础不一样,哲学基础不一样,我们很难用西医的东西来解释中医的问题,也更难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西医的问题,所以要善于求同存异,在两种理论现在没有结合好的情况下保持各自理论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如此,在本科五年阶段,我们培养的模式就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两个基础指的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指的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在我们的专业学习过程当中,既要系统把握中医基础理论,又要较系统地把握西医基础理论,在临床方面要实现中医、西医一体化,没有单独的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之分。由这样一个培养模式构成了我们的整个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上,理论方面相对独立,有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学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化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到临床学什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

  记者:优势互补也好,求同存异也好,归结到底,我们是要培养人才,这也是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落脚点。那么,我们在专业上具体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

  何清湖:这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了。我们本科培养的定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素质、知识、能力。第一,什么素质?我们要有政治素质。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更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我们强调的是医生的基本素质——医德,不论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求,还是医生本身的职业要求,都要求我们将讲医德放在首位。此外,我们还要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养。第二,哪些知识?我们的学生,必须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知识。要在这些基础上善于运用、自觉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就是我刚说的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第三,什么能力?要具有初步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能把这些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我们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的病;对一些危难重症,则应具有简单的处理能力和急救能力。培养的人才到哪里去?到相应的医疗单位,从事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相关工作,本科五年制学生就这么个定位。

  记者:中西医结合有中有西,两种医学体系两套诊疗模式,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

  何清湖:要学好中西医结合,必须扎实努力,不能投机取巧。第一,我要借用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给他的学生开的三个方,一个是“问题丸”,我们大学强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已经和高中的填鸭式学习不一样了,所以必须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谈到这里,我个人有个教育理念,有的人说教师是园丁,是蜡烛,强调蜡烛精神,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确实应该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应该要有蜡烛精神。但我更认为,作为大学教师、教授,不仅仅要有蜡烛精神,而更应该有点蜡烛的精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根蜡烛,我们应该去把点亮他,让他们自己去燃烧。所以作为学生,蜡烛就是“问题丸”,始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燃烧得更明亮。二是“兴趣散”。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一定要对医学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学医很难,学中西医结合更难。三是“信心汤”。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确实,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如果没有信心,是不可能做好事的。

  第二,大学学习要注重三个能力。一是自学能力。众所周知,学医是非常难的,要学好中医或者西医,不论是对学术思想的理解、领悟和把握,还是知识结构所要求的全面性,还是知识转换成能力的难度,都非常不容易,必须培养自学能力,善于独立学习。二是动手能力。医学的最终目标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临床实践能力和疗效是检验一个医生合格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在不断的实践和临床中提高动手能力至关重要。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五年毕业以后,同学们考试成绩差不多,而决定10年后20年后谁比谁强,谁能成为医学方面的优秀人才,谁会成为医学专家,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可以说,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决定了大学时期、10年后、20年后的竞争力。

  邓常清:“中西医结合学院将继续实行‘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继续当好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排头兵’。”

  记者:作为现任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您是最熟知当前学院发展状况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邓常清:20年拼搏进取,20年收获满仓,我们在各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我们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2000年增设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7年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随着教学的发展,2002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两个重点学科已成为集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2008年成立分子病理实验室,获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2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疾病的相关基础研究团队获批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012年中西医结合心脑疾病防治实验室获批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列入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创新研究群体。

  我们建设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0人。1998年以来,承担国家、省、部各级中西医结合科研、教研课题200多项。主要临床教学基地、学校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学校附属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是全国十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之一和首批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20年来,学院共招收20届本科生,已毕业学生15届,为社会输送和培养医学人才近5000余人,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现在校本科(含五年制、七年制)、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2000多人,形成了多层次、较大规模、颇具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基地。

  记者:在已有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学院将有着怎样的发展蓝图呢?

  邓常清:20年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收获了学院各项工作的花开灿烂,果满枝头,也更让我们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湖南中医药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以“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实用性人才”为目标,我们中西医结合学院将继续实行“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继续当好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排头兵”。

    tags: 湖南 中医药 中医药大学 中医
    返回顶部
    下载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常文霞近况
    2. 【武卿专栏】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
    3. 多成中医
    4. 孙储琳近况
    5.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全文:一位母亲与雾霾的
    6. 七年义诊,换得101个“百岁秘方”
    7. 生子秘方”靠谱?药方很普通 包生男没道理
    8. 向孙储琳先生学习什么
    9. 罗坤生的医学批判与建树(二)
    10. 越是高明的医生扎针越少 开药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