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网友“天真若水”在微博透露,“偶去北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听硕博士班的课,不幸又听到老师自贬中医之论,说不同中医对同一病人开出不同的处方是中医的软肋。难道吃米饭和面条都能饱肚子也是肚子的软肋?难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是罗马的软肋? 说真的,作为一名中医师,看到这样的评论真是有些心急,一急中医发展,路向不明;二急中医师资,越来越脆弱;三急中医传承,含糊不清;四急中医理论,被西医束缚;五急中医临证,怪模怪样。 中医理论的形成和传承都是遵循自然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而成,并且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中前进,才逐渐有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理论。中医药是一门有完善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可是,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大规模在国内发展,中医药似乎不知不觉中被现代医学束缚,甚至达到博导也荒唐地说“不同中医(师)对同一病人开出不同的处方是中医的软肋”。如此看来,中医药发展已经走到“有点乱”的境界,需要重新“整理一下”。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灿岬说过:“灭中医者,中医也,非西医也。”这充分说明中医药传承出现了问题。在笔者看来,中医药健康地传承发展得先从“正教”开始,即纠正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错误,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带教教师,更需要用中医药知识“洗脑”。不然,就会被他们迷迷糊糊传承出迷迷糊糊的中医药。 基层优秀中医应成为中医教师 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师带徒政策,严格执业准入制度,让所有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都能感觉到认真学习中医药就会有前途,农村中医药就不会“断根”,最重要的是基层中医药发展就不会再被“人才不足”束缚手脚 中医的传承就是靠“手把手”传承,几千年来,都是师带徒模式让中医药传承到现在。可是,长期以来,民间中医传承逐渐走到“前途光明,却无出路”的境界,从而导致很多民间中医不敢带徒,因为一些民间中医自身也是“非法行医”者。一些乡村热爱中医药人士被“没有考试资格”束缚,伤心地离开中医药行业。中医药的简、便、效、廉导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形同虚设,一些卫生院十多年也没有招进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实际上,中医药的传承就是靠“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发展的。当中医药的重心向科研院所倾斜时,中医就可能出现“有理论,无实践”现象,乃至“理论一套一套,疗效一点一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几千年来的传承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临证与理论结合才行。 放弃“师带徒”模式,尤其是广大基层民间中医的经验传承,就会培养出徒有其表、口才流利,却不能“上战场”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应该重视基层中医药传承,当务之急就是让基层优秀中医“转化”成为好的中医药教师。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师带徒政策,严格执业准入制度,让所有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都能感觉到认真学习中医药就会有前途,农村中医药就不会“断根”,最重要的是基层中医药发展就不会再被“人才不足”束缚手脚。 中医院中医是重要传承者 要发展好中医药,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中医师担当好传承中医角色是重中之重。基层形成良好的“学习中医有路,传承中医有谱,探讨中医有门”的路线时,中医药人才就不会因此而“断链” 中医传承和传承中医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话题。仅凭基层“郎中”传承中医同样是不够的,难免会出现一些缪传、误传。《医宗金鉴》中关于《金匮要略》的注解,就有这样一段话:“《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讹袭谬,随文蔓衍,宜后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充分说明,中医药的传承是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完善的。 有了基层中医药的“放开式”传承,就非常需要一个整理传承资料者来纠正他们的缪传、误传。在笔者看来,所有中医医院中的优秀中医人员都应该承担这项工作,并且以县为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普及,让传承资料能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态势,这样中医药传承方式就会更加完善。 中医理论经历“提出-实验-有效-探索-整理-公认-传承-纠错-再传承-再纠错-再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不起检验的就被淘汰了。同时,还通过反复的批评,从错误中找出真理。 现在,这个环节的中医传承几乎流于形式。一是大多数优秀中医师都很忙,没有时间“手把手”传承;二是中医医院的业务模式被西医束缚,一些初学中医者难以入门;三是资金导向不让中医人这样去传承中医,有的中医人甚至连生存都困难;四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机制,导致这个环节中没有方向,中医管理者、医院、中医师都感觉“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要发展好中医药,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中医师担当好传承中医角色是重中之重。基层形成良好的“学习中医有路,传承中医有谱,探讨中医有门”的路线时,中医药人才就不会因此而“断链”。 院校教师应该重新认识中医药 中医药院校教师要坚持走中医道路,借助现代医学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的明天才会更有希望。真正的好中医是会看病、懂理论、善传承的结合体,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该顺着这样的方向寻找合格的教师,才会给中医药事业带来曙光 中医药院校承担中医药传承的同时,还担着中医药研究与创新任务。也就是说,中医药真正的精华在临床,精髓在中医药院校,只有院校才有完整的中医药研究环境、人才、场地。 然而,一些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只是书本教师,或者说理论教师,一边在临床,一边在教堂的中医人相对较少,特别是中等专业类中医药学校,较为明显。最终导致理论与临床脱节现象严重,这正是当前中医药行业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医医院的中医师进修就是到中医药院校,或者三甲中医医院。若是“顶层”中医药人才出现临床与理论脱节现象,必然导致中医药的传承出现问题。就像网友提到的博士生导师那样。 近年来,“中医理论西化”现象导致一些中医院校教师不知道怎样传承中医是好。中医是什么?或许好多中医教师都是模糊的。中医发展是要遵循纯中医发展模式,还是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想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教师也是茫然的。其实,没有持之以恒研究中医药决心的人,很容易被现代医学理论“套着”去认识中医理论,最终导致“自己也迷惑”的现象。当前,很多临床一线的中医师就被这种情况迷失了方向。 中医学是一门重视人文的医学,国医大师裘沛然说过:“医术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可是,绝大多数的中医人都是把中医当作一门医术来学习,加上社会、经济、利益的影响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们也“适应市场”,以传授中医技术为主,不重视中医理论。久而久之,一些中医药院校教师心中的中医理论就“模糊化”了。 在笔者看来,中医药院校教师要坚持走中医道路,借助现代医学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的明天才会更有希望。真正的好中医是会看病、懂理论、善传承的结合体,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该顺着这样的方向寻找合格的教师,才会给中医药事业带来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