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9月10日头版头条先后发表了河南郏县妇幼保健院《中医药挑起县级妇幼保健院大梁》和浙江《东阳妇幼保健院:无中医不保健》的通讯,分别介绍了河南郏县妇幼保健院从10年前开始尝试在儿科发挥中医药作用,10年后的今天,中医药已成为该院特色优势;浙江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全方位引入中医药服务,形成涵盖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链条式”格局。记者认为,这两家妇幼保健院的做法和经验,应引起妇幼保健主管部门的重视,值得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借鉴。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医药在妇幼保健与临床中独具特色和优势。国家有关部门也已将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指导、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与健康干预等,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然而,对于中医药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似乎还比较普遍存在。据了解,不少县级妇幼保健院没有把中西医放在同等位置,院内中医科仅为“二级”边缘科室,并非“一级”主流科室;有的妇幼保健院,不要说“中西医并重”,连“并存”也做不到:不设中医科,也无中药房,甚至安排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改行”去干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妇幼保健院中西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可能与当地主管部门对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有关,因而缺乏“中西医并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保健事业的战略构想,对妇幼保健院的中医药建设没有明确的硬性要求和考核指标,以致出现了“纯西医”保健的局面。不过,在当今院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妇幼保健院能否切实贯彻“中西医并重”办院方针,使得西医、中医平衡协调发展,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院领导班子的办院思路和决策。 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原先的中医药服务基本为零。自从一位主任中医师调任该院院长后,他和院领导班子形成了“中西医并重”办院共识,坚持中西医在思想认识上、学科发展上和实践实用上的平等地位,充分利用好中医药这一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使中医与西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为维护和增进妇女儿童健康发挥积极作用。为此,该院从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着手,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西学中”、“中学西”,促使妇科和儿科的纯中医诊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率达100%。 该院的实践表明,实施“无中医不保健”的服务格局,使三方受益。一是孕产妇和患者受益。在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可以享受到中西医结合独具特色的综合服务,孕产妇再不必看西医在妇幼保健院,看中医要去中医院而东奔西跑。特别是产后子宫复旧和不少妇科疾病等,单靠西医解决不好的问题,及时得到了中医的帮助,这一点颇受产妇和患者青睐。 二是妇幼保健院也得益。该院实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后,大大提升了临床与保健服务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3年来,业务量每年跨出一大步:2013年门诊增至63万余人次,出院1.8万余人次,业务收入达1.6亿元;今年头6个月统计表明,业务势头更旺,尤其中草药收入,今年1至6月就达772万元,比两年前同期翻一番。 三是利于发展中医药事业。一方面,利于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中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少妇儿疾病需要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明确诊断、明确病因后进行中医辨病、辨证论治,这就需要像东阳市妇保院的“小综合”那样,由现代医学为中医妇科、儿科的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妇幼保健院发展中医药更具示范、引领作用。东阳市妇保院全年门诊六七十万人次,其中儿科门急诊人次二十八九万,中医妇科、儿科业务量居东阳区域内各医院之最。这表明,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患者就诊多、病种多,可为中医妇科、儿科拓展更多的临床实践与服务。 可见,妇保院的中医药工作搞上去了,无论对提升妇保院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就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振兴中医药事业等方面都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