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原汤化原食”之说,例如饺子吃多了,腹胀,喝半碗饺子汤就好。另有一法,就是询其所伤之物是什么,即以原食之物,烧存性,约30g,研末吞服即愈。其理不明,有什么依据也不得而知。
明代虞抟(花溪老人)在他的《医学正传》中,有一首很特别的方子叫“溯源散”,还注明系“祖传方”。他指出:溯源散的疗效,不仅是消化积食,而且对伤食发热久不愈,或伤寒后“食复”而潮热不已也有效。而“溯源散”只有方名,却没有固定的药物,也就是前面说的把原食之物烧存性,研末吞服,“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记载了这样的方法。他说他起初并不相信,“然亦往往验”,也就是说,用了之后确定是有效的。他反复推测其中的道理,久而悟及:“食而不化者,皆油腻凝滞”,“凡药物入胃,必凑其同气,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滞处。凡油腻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处,滞者自行,犹之以炭浣垢(洗去衣服上的油垢)。”纪公博学多思之士,说的似有一定道理,但是伤胃之物,不一定都是油腻之品,那又该怎么解释呢?
如果不能解释,那么,就让我们珍惜这些前人的经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