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血压发病情况有了新变化,如年轻患者增多,农村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等。以下几点值得高血压患者慎重对待。
1.要弄清是否真是高血压: 这是首先问题。血压高与高血压病不等同。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吸烟或应用某些药物之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都可能增高。因此,偶而发现一次血压增高并不一定就是高血压病。另外,血压在一天中并不是恒定的,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病人,血压都有波动性。故要在几天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连续测量。如果连续3次非同日同时测得的血压水平都超过正常范围,达到或超过21.3/12.7千帕(160/95mmHg),就可以确认为高血压。但还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才能确诊为高血压病。自己千万不要随便给自己戴上高血压病的帽子。
2.先进行“非药物治疗”:即使确诊为高血压病,也不要马上服降压药,而要先进行“非药物治疗”,或称“改进生活方式疗法”。这种疗法既安全又有效。主要措施有:①运动:经常性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锻炼3个月左右,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可以明显降低,而停止锻炼后3个月,则血压又可回升到原来的水平,故体力活动应持之以恒。可选择骑自行车、慢跑、步行、太极拳等,而不宜进行推、拉、握、提、举等运动。②减肥:高血压与肥胖关系密切,随体重减轻,血压也逐渐下降,故适当节制饮食,使体重接近标准也很重要。③限盐:采取低钠饮食后,血压可降低。提倡吃淡食及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补钾:钾具有促进人体排钠及扩张血管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含钾较多的食物,如乳制品、蛋类、水果、素食等。⑤补钙:饮食中钙量与血压成负相关,故在限钠的同时要保证钙的吸收。⑥休息及排除心理因素:神经松弛,情绪安定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可做气功的静功或静养,保持乐观情绪。另外,不饮酒,不吸烟。有些高血压患者心存侥幸,认为血压虽高,既不妨吃,也不妨喝,对医生的规劝不以为然。及至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又承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而情绪低落,对治疗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3.正确选择降压药:“非药物治疗”3~6个月仍不见效,才可考虑药物治疗。要采取阶梯疗法,先用一种降压药,逐渐增加种类和药物剂量。近年来降压药发展十分迅速,新药层出不穷,观念不断更新。以往对降压药的要求只是能够理想地降压,现在认为这还不够,在降压的同时,还应具有保持心脏功能、肾脏功能、呼吸功能等良好的作用。因此,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钙阻滞剂等新型降压药及其换代产品应运而生。这些药对心脏有良好的作用,且副反应较少。剂型改进后长效(缓解、控释)品种也日益增多。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最重要的有两条:个体化和坚持用药。患者如何服药,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反应进行综合考虑,并在治疗实践中逐步找到个体化的最佳方案。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服药。有的患者症状消失就不服药了,这对治疗非常不利。对高血压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办法,需长期服药治疗,故患者应打“持久战”。
4.择时用药:服药时间与药物剂量同等重要。高血压患者选择服药时间很重要,应在自己的血压达到高峰之前1~2个小时服药。因此,家庭最好自备血压计,自己学会测量血压,以随时掌握血压的变化。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血压一天中呈昼高夜低的波动。睡眠时血压降低,入睡后2小时,血压可降低20%。此时一般不需要服降压药。但许多老人为了“平安过夜”,却在睡前服药。2小时后药效进入高效期,正逢血压低潮期,低上加低,会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血流缓慢,脑组织供血不足。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极易粘附在血管内膜上,堆积成血凝块,从而造成脑血栓。老年人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粗糙,更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后发生缺血性中风。血压大幅度下降后,还会引起心肌供氧不足,从而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睡前服降压药的危险还在于:血压低时再降压会引起血压的反跳,血压会比原来的更高。有的高血压病人认为“降压越快越好”、“血压降得越低越安全”,这是治疗高血压的误区。血压降得过低并不安全,反而有害无益。
5.心理因素也很重要: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可明显影响血压的高低。心理障碍甚至可使降压药失灵。精神负担过重,心境不愉快,对各种“生活事件”缺乏思想准备或不能正确对待,甚至过度疲劳、休息不好、睡眠不足,都可导致血压升高和影响服药效果。因此,要尽量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