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辛温,无毒。蜀产者力刚可攻。秦产者力柔可补。凡治本病酒制,有痰姜汁制。白者为粉归,性劣,不入补剂。 《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 发明 当归气味俱浓,可升可降,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血分,凡血受病,及诸病夜甚必须用之。《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洒洒,妇人漏下绝子,皆取辛温润血之功。产后恶血上冲,亦必用之。《别录》温中止痛。甄权治下利腹痛,女人沥血腰痛。好古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其功专于破恶血,养新血,润肠胃,荣筋骨,泽皮肤,理痈疽,排脓止痛,盖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甘温,能和营血,辛温能散内寒,使气血各有所归。入手少阴心,主血也;入足太阴脾,裹血也;入足厥阴肝,藏血也。身能养血,尾能行血。同人参、黄 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泻血。同桂、附、吴萸则热。同大黄、芒硝则寒。血虚以人参、赤脂为佐,血热以生地、条芩为佐。仲景治阳邪陷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于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以通其血脉。 即下痢脉大,气不归附,亦用此汤以归附之。凡血虚发热者,以当归补血汤,方用当归三钱,黄 一两,作三服。心下刺痛者,一味当归酒煎服。专主血分诸病。海藏言当归血药,何《本经》治咳逆上气。按∶当归辛散,乃血中气药,故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凡冲任督带病,皆不可少。惟泄泻家、痰饮家禁用。 《纲目》名川芎 辛温,无毒。蜀产者味辛而甘为上,他处产者气味辛烈为下。反藜芦。叶名蘼芜。 《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发明 芎 辛温,上升入肝经,行冲脉,血中理气药也。故《本经》治中风入脑,头痛等证,取其辛散血分诸邪也。好古言∶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又治一切风气、血气及面上游风,目疾多泪,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四物汤用之者,皆搜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头痛必用之药。血痢已通而痛不止,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 ,气行血调,其痛立止。《灵苑方》验胎法∶以生芎末、艾汤服一钱匕,腹中微动者为胎。《千金方》治子死腹中,以芎 末酒调方寸匙,须臾二三服,立出。凡骨蒸盗汗,阴虚火炎,咳嗽吐逆及气弱之人不可服。其性辛散,令真气走泄而阴愈虚也。 辛温,无毒。产江左抚州,中心有孔者是。 发明 抚芎升散,专于开郁宽胸,通行经络。郁在中焦,则胸膈痞满作痛,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然久服耗气,令人暴亡。 苦辛温,无毒。 《本经》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发明 蛇床辛香性温,专入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本经》列之上品,不独助男子壮火,且能散妇人郁抑非妙达《本经》精义,不能得从治之法也。但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 辛苦温,无毒。香而燥者良,臭而润者勿用。 《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 发明 本性升,属阳,为足太阳寒郁经中,头项巅顶痛及大寒犯脑连齿颊痛之专药。 女人阴肿疝疼,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亦多用之。雾露之邪中于上焦,须兼木香。风客于胃泄泻,脾胃药中宜加用之。今人只知 本为治巅顶头脑之药,而《本经》治妇人疝瘕,腹中急,阴中寒等证,皆太阳经寒湿为病,亦属客邪内犯之候,故用 本去风除湿,则中外之疾皆瘳,岂特除风头痛而已哉。云长肌肤,悦颜色者,外用作面脂之类是也。但头痛挟内热,春夏温病,热病,头痛,口渴及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可服。 即都梁香 辛苦温,无毒。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发明 白芷辛香升发,行手阳明。性温气浓,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为解利阳明风热头痛,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之要药。其所主之病不离三经∶如寒热头风,眉棱骨痛,头目齿痛,三经之风热也。漏下赤白,痈疽,头面皮肤风痹燥痒,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都梁丸治崩漏赤白,深得《本经》之旨。性善祛风,女人漏下赤白,皆风入胞门所致。辛香入脾,故又能散温,血闭阴肿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总取辛散利窍之功。其长肌肤,润泽颜色者,则有排脓长肉之力,所以外科用之。痘疹起胀,连皮肿者,于解毒药内用之,预杜将来发痒之患。今人用治肠痈,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须此排脓,脓尽乃以他药补之。烧烟辟虫蛇。为末,新汲水调,频灌解蛇毒内攻。和胆矾、麝香掺蛇伤溃烂。但性温而升,味苦而散。故呕吐因于热者、漏下赤白因于火者勿用。痈疽溃后亦宜渐减,以其能耗胃气也。 酸苦平微寒,无毒。入补脾药酒炒。入止血药醋炒。入和营药,及下利后重、血热痈毒药并酒洗生用。入血虚、水肿、腹胀药桂酒制用。反藜芦。 《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利小便,益气。 发明 白芍药酸寒,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盖泻肝之邪热,所以补脾之阴,即《本经》主邪气,腹痛,益气之谓。故仲景以为补营首药,入肝脾血分。及阳维寒热、带脉腹痛,补中下二焦,能于土中泻水。为血痢必用之药,然须兼桂用之,方得敛中寓散之义。建中汤之妙用,人所不知。盖泻痢皆太阴之病,建中专主太阴腹痛也。其治血痹,黄桂枝五物汤中用之。非深达《本经》妙理者不能也。又得炙甘草治腹中急痛,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从人参补血虚,从黄连止泻痢,同姜枣温经散湿,在用者各得其宜耳。凡人阳气虚衰,阴气散漫,患腹胀满急,于补中益气药中加白芍药一味以收阴,则阳虚不受阴制之胀,得阳药便消矣。然气虚内寒者不可用,古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产后不可用,以其酸寒泻肝伐生发之气也。小便不利者禁用,以膀胱得酸收敛愈秘也。而真武汤中又用于利小便者,深得《本经》之旨。盖真武汤本治少阴精伤,而证见虚寒,非太阳膀胱癃闭之候,以其能益阴滋血,培养津液,小便自行,非通利也。至于桂枝汤中,用以护营血,使邪不得内犯。建中汤中用以培土脏,而治阳邪内陷腹痛,此皆仲景用药之微妙,端不外《本经》之义。其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皆指赤者而言,与白芍无预。因《本经》未分赤白,故一贯例之。 酸苦微寒,无毒。酒洗用。 《本经》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 发明 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着奇绩耳。 苦辛平,无毒。酒洗去碱土,曝干。勿见火。 《本经》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五脏,疗痈疮。 发明 牡丹皮入手足少阴厥阴,治血中伏火,故相火胜肾,无汗骨蒸为专药。《本经》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等证,以其味辛气窜,能开发陷伏之邪外散。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王安道云∶志不足者,足少阴病也。故仲景肾气凡用之。后人惟知黄 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又症坚瘀血留舍肠胃五脏,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积生新,引血归经之功,故犀角地黄汤用之。凡妇人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补气,亦如赤、白芍药之义,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 辛苦温,无毒。形如枯骨,味苦,色淡黄者良。味咸、色黑勿用。生用理气,煨熟止泻。 《本经》主邪气,辟毒疫,强志,主淋露。 发明 木香气香味浓,不独沉而下降,盖能理胃以下气滞,乃三焦气分之药。兼入肺、脾、肝三经,能升降诸气,故上焦气滞 郁宜之者,金郁则泄之也。然虽入肺而肺燥气上者,良非所宜。其中焦气滞不运宜之者,以脾胃喜芳香也。下焦气滞后重宜之者,塞者通之也。若治中脘气滞不运,心腹疼痛,以槟榔佐之,使气下则结痛下散矣。《本经》辟疫毒邪气,强志,主淋露,以其辛燥助阳,善开阴经伏匿之邪。《大明》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健脾消食安胎。甄权治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壅气上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痛不可忍。然香燥而偏于阳,肺经有热,血枯而燥,及阴火冲上者勿服。 甘温,无毒。 发明 甘松芳香升窜,能开脾郁,少加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主恶气卒心腹痛满,风疳齿。得白芷、白附子良;香港脚膝肿,煎汤淋洗效。 辛温,无毒。 发明 山柰芳香,入阳明暖胃,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皆芳香正气之力也。 辛大温,无毒。煨熟用。子名红豆蔻。 发明 良姜辛热纯阳,上升入足阳明、太阴二经。为客寒所犯,则逆冷霍乱,腹痛诸病生焉。辛温暖脾胃而逐寒邪,则胃中冷逆自除,霍乱腹痛自愈。甄权治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大明》主转筋,泻利反胃,解酒毒,消食。苏颂治恶心呕清水,皆取暖胃温中散寒之功也。而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若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禁用,为其温燥也。红豆蔻辛温,主水泻霍乱,心腹绞痛,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故正元丹中用之。然能动火伤目致衄,不宜久服。 辛涩温,无毒。面裹煨熟,去面用。 发明 草豆蔻性温,入脾胃二经。东垣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痛,或湿郁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然多用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阴虚血燥者忌之。 亦名豆蔻 辛温涩,无毒。去壳,生用。 发明 草果与草豆蔻总是一类,其草果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然疟亦有不由于山岚瘴气,而实邪不盛者忌服。凡湿热瘀滞,伤暑暴注,溲赤口干者禁用。 俗名壳蔻 辛温,无毒。忌见火,去净膈膜,不尔令人膈满。凡草果、草豆蔻、缩砂皆然,不独白蔻也。 发明 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经,散肺中滞气。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古方治胃冷积气,呕逆反胃,消谷下气,宽膈进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呕,蕴热作痛者勿服。 俗名砂仁 辛温涩,无毒。 发明 缩砂属土,醒脾调胃,为脾、胃、肺、肾、大小肠、膀胱七经之气药,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痢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痞,噎膈呕吐,和中行气,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同熟地、茯苓纳气归肾。同檀香、豆蔻下气安肺。得陈皮、白术和气益脾。惟新产妇忌之,恐气骤行动血也。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又血虚火炎咳嗽禁用。妊妇气滞者宜服。若气虚者,多服反耗其气,多致难产。南人性喜条畅,食品每多用之,北人性喜潜藏,药中亦罕用者。 辛温,无毒。去壳,盐水炒用。 发明 益智行阳退阴,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精滑,胃虚多唾,女人崩漏。治心气不足,梦泄,夜多小便,及冷气腹痛,于土中益火也。 《集验方》缩泉丸治脬气不足,方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与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糊,丸如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七十丸。丹方治夜多小便,取二十四枚入盐同煎,服之有验。按∶益智功专补火;如血燥有火,湿热暴注及因热而遗浊,色黄干结者,不可误用也。 辛大温,无毒。醋浸刮去皮子,免伤肺上气。 发明 荜茇辛热浮散,为头痛、鼻渊要药。取其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性能温中下气,治霍乱水泻,心腹满者宜之。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胃之火,多用令人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以其走泄真气也。 子名 酱 辛温,无毒。 发明 叶辛热,能下气温中,破痰,散结气,解瘴疠。岭南人以叶合槟榔食,取其辛香,能破瘴疠之气也。其子可以调羹,故谓之酱,荜茇之类也。 俗名肉果 辛温,无毒。糯米粉裹,煨熟用,勿犯铁。 发明 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阳明,温中补脾,宽膨胀,固大肠,为小儿伤乳、吐逆、泄泻之要药。二神丸合补骨脂,治肾泻,盖取补脾以治肾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与脾胃最为相宜。以其能下气者,脾胃得补则健运。非若浓朴、枳实之峻削也。热郁暴注禁用,以其辛温性滞也。 俗名破故纸,字音相近之误也 苦辛大温,无毒。盐、酒浸焙干用,与胡麻同炒良。忌芸苔、羊肉、诸血。 发明 补骨脂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使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固脱也。胡桃属水,润燥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补骨脂有水火相生之妙。故《局方》青娥丸用之。孙思邈言∶补肾不若补脾。许学士言∶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虚弱则阳气衰劣,不能熏蒸脾胃,令人痞满少食,譬如釜底无火,虽终日不熟,阳衰则饮食亦不能消化。《济生》二神丸治脾肾虚寒泄泻,用补骨脂补肾,肉豆蔻补脾,加吴茱萸以平其肝,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若精伤溺赤涩痛者,去木香易五味子。腰膝酸疼、肾冷精流者用之屡效。凡阴虚有火梦泄溺血,大便闭结者勿施。 辛苦温,无毒。藏器曰∶辛少苦多,性热不冷,或云大寒,误矣。有二种,蜀川生者色黄质嫩有须,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为两片者为片子姜黄。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不入汤药。今药肆混市误人,徒有耗气之患,而无治疗之功也。 发明 姜黄、郁金、莪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专治心胞之血。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莪术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古方三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元礼曰∶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能治症瘕痈疽,通经消肿毒,功力烈于郁金,但血虚臂痛者服之,病必增剧。 辛苦平,无毒。《本草》以为性寒,误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蜀产者体圆尾锐,如蝉腹状,发苗处有小孔,皮黄而带黑,通身粗皱如梧桐子纹,每枚约重半钱,折开质坚色黄中带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若大小不等、色黄、皮起细横纹、有须如线,折之中空、质柔、内外皆黄、其气烈者,即片子姜黄也。体圆首尾相似,通身横纹,发苗处无小孔,折开气烈触鼻者,染色姜黄中之小者也。莪术则大块、色青黑,最大者为广术,与此不类。 苏恭不能分别,乃为一物,谬矣。 发明 郁金辛香不烈,先升后降,入心及包络。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破恶血。血淋,尿血,妇人经脉逆行,产后败血冲心,及宿血心痛,并宜郁金末加姜汁、童便同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又鼻血上行者加入四物汤。一妇患失心风癫十年,用郁金四两,佐明矾一两为丸,朱砂为衣,才服五十丸,心间如有物脱去,再服而苏。以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朱砂安神故也。又能化症瘕为水,岭南蛊毒为害,初觉胸腹痛,即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急痛,以米汤调郁金末三钱服之,即泻恶物。或合升麻、郁金服之,不吐则下,此李巽岩为雷州司理,鞫狱得此方活人甚多。按∶以上诸治,其功皆在破血生新。 今世误以为诸血圣药,病者不惜重费,医者藉为射利,咸以姜黄代充,为害非浅。凡属阴虚失血,及阴火迫血上逆,咸为切禁。 苦辛温,无毒。入肝经药,醋炒。入心脾药,面裹煨熟。入四物汤调经,羊血或鸡血拌炒。 发明 蓬莪术入肝破血,治妇人血气结积痛,痰癖冷气,跌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通肝经聚血,盖此药专破气中之血也。按∶蓬 诚为磨积之药,但虚人得之,积不去,而真已竭,更可虞也。须得参、术健运、补中寓泻,乃得力耳。 苦平,无毒。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真者绝少,今世所用皆草三棱也。醋炒用之。 发明 三棱肝经气分药也。能破血中之气,散血结,通肝经积血,主寒癖结块,破产后恶血、血结腹痛,通月水,堕胎,以其力峻,故难久服。有人病症瘕腹胀,用三棱、莪术,酒煨煎服,下一黑物如鱼而愈。按∶洁古云,三棱能泻真气,虚者勿用。东垣破积诸方,皆与人参赞助,如专用克削,脾胃愈虚,不能营运,其积亢逆益甚矣。 即莎草根 辛微苦甘平,无毒。产金华,光细者佳。入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行经络酒浸炒。消积聚醋浸炒。气血不调,胸膈不利,则四者兼制。肥盛多痰,姜汁浸炒。止崩漏,童便制炒黑。走表药中则生用之。 发明 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兼入冲脉,开郁气,消痰食,散风寒,行血气,止诸痛。月候不调,胎产崩漏,多怒多忧者之要药。治两胁气妨,心忪少气,是血中之气药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滞;气顺则血亦随之而和畅矣。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风寒。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故能调血气。得参、术则益气,得归、地则调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 、苍术则总解诸郁,得山栀、黄连则降火清热,得茯苓则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引气归元,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惟经水先期而淡,及失气无声、无臭者勿用。血气本虚,更与利气,则行之愈速矣。 辛热,无毒。根热有毒。 发明 茉莉花古方罕用。近世白痢药中用之,取其芳香散陈气也。其根性热有大毒,以酒磨一寸,服即昏迷,一日乃醒,服二三寸二三日醒。惟接骨脱臼用以敷之,则不知痛也。 辛温,无毒。 发明 芳香之气,皆可辟臭。去邪恶气、鬼魅邪精,天行时气,并宜烧之。水煮洗水肿浮气,与生姜、芥子煎汤,浴风疟效。 辛微温,无毒。广产者良,但叶甚少。土人每以排草叶伪充,最难辨别。须于茎上择取色绿,未经霉坏者方效。 发明 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凡时行疫疠,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则邪气自无容而愈矣。但阴虚火旺,胃虚作呕,内无留滞者不可用。恐反伤正气,引邪内入。江浙土产者伐胃消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即零陵香 甘平,无毒。广产者良。云阳产者气浊,不堪入药。 发明 熏香辛散上达,故心痛恶气,齿痛、鼻塞皆用之。单用治鼻中息肉、鼻 ,香以养鼻也。多服作喘,为能耗散真气也。 辛温,无毒。菜部移此。濒湖《纲目》芳草部有兰草,菜部有兰香,名曰罗勒,种类不同,因考正之。按∶兰有三种∶一种曰兰草,其气浓浊,即今之有头草也。一种曰兰香,植之庭砌,二十步内即闻香,俗名香草,以子能去目翳,故又名翳子草。一种名罗勒,茎叶较兰香稍粗大,形虽极类,而气荤浊,以嫩时可食,仅入菜部,不堪入药。 《本经》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 发明 兰气芳香,能辟疫毒恶气。楚人以之为佩。又能辟汗湿之气,故又名辟汗香。入手足太阴、阳明,力能调中消食,去恶气,治 呕。脾瘅口中时时溢出甜水者,非此不除。 按∶兰性芳香辛温,专走气道,故能利水调肝和脾,其功倍于藿香。善调呕逆,散积久陈郁之气。《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行其津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 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又治牙痛、口臭,有神功丸亦用兰香。云∶如无,以藿香代之。近世误认以幽兰为兰香者,大可喷饭。观《本经》利水,杀虫毒,辟不祥之治,岂幽兰能之乎。古方治疠风,兰香散取其散肺胃中之湿热、虫毒也。《普济方》治反胃,兰香和甘蔗汁服之。钱氏治小儿鼻疳、赤烂,兰叶烧灰二钱、铜绿半钱、轻粉二钱,为末,日敷三次即愈。子治目翳及尘物入目,以三五颗内目中,少顷其子湿胀与物俱出。又主暴得赤眼,后生翳膜,用兰香子一粒入 内,闭目少顷连膜俱出。盖此子得湿即胀,故能染惹眵泪浮膜尔,然目中不可着一尘,而此可内三五颗亦不妨碍。又小儿食肥甘口臭齿黑,名曰崩砂。渐至龈烂,名曰溃槽。又或出血,名曰息露。重则齿落名曰腐根。用兰香子末、轻粉各一钱,密陀僧 赤,醋淬,研末,半两和匀,每以少许敷齿及龈上,内服甘露饮立效。时珍曰∶兰香须三月枣叶生时种之乃生,否则不生。 常以鱼腥水、泥沟水、冷泥水浇之则香而茂,不宜粪水,着粪则萎。其子大如蚤而褐色不光,七月收之,种时妨蚁,湿则有脂浮胀,须以桴炭末掩之。 苦甘微温,无毒。取叶,酒洗之。 《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 发明 泽兰入足太阴、厥阴血分,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症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要药也。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辛平,无毒。赤茎者良。 发明 马兰入阳明血分,与泽兰功用相近。故能破宿生新。丹方治妇人淋浊、痔漏有效。喉痹肿痛以马兰根叶捣汁,入米醋滴鼻孔或灌喉中,取痰自开。绞肠痧腹痛,以马兰细嚼,咽汁立安。水肿溺涩,马兰一握,黑豆、小麦各一撮,酒水煎服效。蛇伤擂汁和醋搽之。 皆取散血解毒也。 辛微温,无毒。江西白花者良。 发明 香薷辛温,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冻饮料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发热恶寒,头痛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力作之人,伤暑发热,大渴烦渴,喘促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清暑益气。如大热大渴,又宜人参白虎之类,以泻火益元。更有汗出如雨,吐泻脱元,四肢清冷,脉微欲脱者,又须大顺浆水散等方救之。若用香薷饮,是重虚其表,顷刻脱亡矣。今人不知,概用沉冷代茶,若元气虚人服之,往往致病。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岂可漫用。《深师》香薷丸治通身水肿,以香薷熬膏,丸白术末,日三夜一服,米饮下之,效。 俗名赤眼老母草 咸寒,无毒。 《本经》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可作汤浴。 发明 爵床善通血脉。苏恭言,疗血胀下气,杖疮,捣汁涂之立瘥。观《本经》诸品,不出活血舒筋之用也。 又名假苏 辛微温,无毒。产后止血,童便制黑用。凡食河豚及一切无鳞鱼与驴肉俱忌之;食黄 鱼后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浆可解。与蟹同食动风。 《本经》主寒热鼠痿,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疽。 发明 荆芥穗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长于祛经络中之风热。观《本经》所主,皆是搜经中风热痰血之病。又能清头目,去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故风病、血病、疮病、产后为要药。治风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故并主之。华元化治产后中风、口噤发痉,及血晕不醒,荆芥末三钱,豆淋酒调服神效。产后血晕,热童便调服。而表虚自汗,阴虚面赤者禁用。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芥,此流气饮之相沿耳。 辛温,无毒。叶紫者能散血脉之邪,最良。 发明 苏叶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升中有降。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怏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营散血。同木瓜、浓朴则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中。同杏仁、菔子则消痰定喘。然不宜久服,泄人真气。单用煮汁解蟹毒。若脾胃虚寒人过服,多致滑泄,往往不觉也。其梗能行气安胎,但力浅薄,难于奏效。亡血家大虚及妊妇、产妇发散,用苞最佳,本乎天者亲上,取其包含子气,且气味皆薄,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 辛温,无毒。粗而色深紫者真,细而色淡者假。 发明 诸香皆燥,惟苏子独润,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但性主疏泄,气虚久漱,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一名鸡苏 辛温,无毒。子名荏子。 《本经》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 发明 水苏即苏之野生,色青者其气芳香,故《本经》所主一皆胃病,专取芳香正气之义。《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气也。气散则血亦散矣。 辛平,无毒。苏产者良。去梗用。 发明 薄荷辛凉,上升入肝肺二经。辛能发散,专于消风散热。凉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头痛头风,眼目口齿诸病。利咽喉,去舌苔,小儿惊热,及瘰 疮疥为要药。其性浮而上升,为药中春升之令,能开郁散气,故逍遥散用之。然所用不过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气; 多服久服令人虚冷,瘦弱人多服动消渴病,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