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备急千金要方 --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灸例第六

书名:《备急千金要方》  作者:

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

人有老少,身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根据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云∶

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短剧》诸方亦皆有此。

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凡初生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 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气在腰,老妪四十以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令阴魄再卒。是以灸头正得满百。脊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脏之所系着,太阳之会合。阴阳动发冷热成疾,灸太过熟大害人也。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系于五脏六腑,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于诸经,其地狭浅,故灸宜少,灸过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痞滞不仁,即臂不举,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脏之内为性,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然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 ,可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下脘、中脘、太仓、关元,可至百壮。若病重者,皆当三报之,乃愈病耳。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服之。

若治诸邪风鬼疰,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表针内药,随时用之,消息将之,与天同心,百年永安,终无横病,此要略说,非贤勿传秘之。凡微数之脉,慎勿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以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其温病随所着而灸之,可百壮余,少至九十壮。大杼、胃脘可五十壮。手心主、手足太阳可五十壮。三里、曲池、太冲可百壮,皆三报之,乃可愈耳。风劳沉重,九部尽病,及毒瓦斯为病者,不过五十壮,亦宜三报之。若攻脏腑成心腹痛者,亦宜百壮。若卒暴病鬼魅所着者、灸头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阴阳濡风口 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

若卒暴催迫,则流行细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缓火。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当灸腹、背,宜多,不可过百壮。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若旺相者,可得无他,不尔渐久后,皆难愈,深宜知此一条。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瓦斯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备急千金要方 总目录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当前页面)
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风痹第四
热病第五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肉虚实第五
  2. 瘭疽第六
  3. 偏风第四
  4. 蛊毒第四论
  5. 求子第一
  6. 妊娠诸病第四
  7. 坚症积聚第五
  8. 辟温第二
  9. 面药第九
  10. 中风第十二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