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风伤卫也。风性柔和,故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寒伤营也。寒性刚急,故名刚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太阳病,发汗大多,亡其津血,筋脉失养,感于风寒,因成痉病。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脓血失亡,筋脉不荣,虽感风寒,不可发汗。汗出血枯,筋脉焦缩,则成痉病。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风病木枯血燥,下之津血内亡,则成痉病。复发其汗,津血外亡,必苦拘急。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脊背反张者,是痉病也。以太阳寒水之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走足,筋司于肝,血枯木燥,风动筋缩,而膀胱津液之腑,木所自生,更失滋润,故太阳之部,筋脉拘牵,头摇口噤,颈项强急,而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 ( ,急。 ,缓),即痉病之谓也。若发其汗者,阳亡火败,水土之寒湿相得,里气既亏,而表气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经脉枯槁,动如蛇行,全失缓和从容之象矣。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脉紧如弦,直上下行,即上章之其脉如蛇也。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阴盛则腹胀,《素问》:肾气实则胀是也。暴腹胀大者,阴气内复,自脏流经,故为欲解。其脉如故,反沉伏而弦紧者,痉病不瘥也。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发热而脉沉细,阴阳俱败,故为难治。 痉病有灸疮,难治。 灸疮,艾火燔灼,焦骨伤筋,津血消烁,未易卒复,故难治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颈项强急,发热恶寒,汗出,中风之证具备,身体强硬,几几不柔,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姜、桂,达经气而泻营郁,甘、枣,补脾精而滋肝血,芍药、栝蒌,清风木而生津液也。 〖栝蒌桂枝汤〗五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是伤寒之证,而小便反少,寒水不降也。甲木生于壬水,太阳不降,甲木逆行,而贼胃土,故气上冲胸,而口噤不语。以少阳之脉,下胸而贯膈,阳明之脉,挟口而环唇也。此欲作刚痉。葛根汤,姜、甘、大枣,和中宫而补土,桂枝、芍药,达营郁而泻热,麻黄散太阳之寒,葛根解阳明之郁也。 刚痉是太阳表寒束逼阳明之证,故用葛根。 ◎葛根汤六 方见《伤寒》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刚痉为病,阳明上逆,故胸满口噤。脊背反张,故卧不着席。筋脉缩急,故脚孪 齿(筋脉屈伸、牙齿开合作响,是谓 齿)。此其土燥胃逆,病在阳明,可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泻其燥热,枳实、厚朴,破其壅塞也。 ◎大承气汤七 方见《伤寒》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