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类经 -- 八卷 / 经络类

十三、三经独动

书名:《类经》  作者:张介宾

(灵枢动输篇 全)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手足之脉共十二经,然惟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独多动脉,而三经之脉,则手太阴之太渊,足少阴之太溪,足阳明上则人迎,下则冲阳,皆动之尤甚者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是明胃脉者,言三经之动,皆因于胃气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盛气所及,故动则独甚。此手太阴之脉动者,以胃受水谷而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手太阴经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息行则脉动,故呼吸不已,而寸口之脉亦动而不止也。)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寸口,手太阴脉也。上下,言进退之势也。十八,喻盛衰之形也。焉,何也。息,生长也。上十焉息,言脉之进也其气盛,何所来而生也?下八焉伏,言脉之退也其气衰,何所去而伏也?此其往还之道,真若有难穷其极者。)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凡脉气之内发于脏,外达于经,其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言其劲锐之气不可遏也。然强弩之末,其力必柔,急流之末,其势必缓。故脉由寸口以上鱼际,盛而反衰,其余气以衰散之势而逆上,故其行微。此脉气之盛衰,所以不等也。)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胃经脉也。)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 ,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胃气上注于肺,而其悍气之上头者,循咽喉上行,从眼系入络脑,出 ,下会于足少阳之客主人,以及牙车,乃合于阳明之本经,并下人迎之动脉,此内为胃气之所发,而外为阳明之动也。按∶牙车即曲牙,当是颊车也。 之释义云饥而面黄色,乃与经旨不相合。今据本经所言,如杂病篇曰∶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癫狂篇治狂者取头两 。盖皆言头面之部位也。此节言自脑出 下客主人,则此当在脑之下,鬓之前,客主人之上,其即鬓骨之上,两太阳之间为 也。 音坎,又海敢切。)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此云阴阳上下者,统上文手太阴而言也。盖胃气上注于肺,本出一原。虽胃为阳明,脉上出于人迎,肺为太阴,脉下出于寸口,而其气本相贯,故彼此之动,其应若一也。然人迎属腑为阳,阳病则阳脉宜大,而反小者为逆。寸口属脏为阴,阴病则阴脉宜小,而反大者为逆。故四时气篇曰∶气口候阴,人迎侯阳也。是以阴阳大小,脉各有体。设阴阳不分,而或为俱静,或为俱动,若引绳之匀者,则其阴阳之气,非此则彼,必有偏倾而致病者矣。人迎气口阴阳详义,见藏象类十一。)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肾经脉也。)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足少阴之脉动者,以冲脉与之并行也。冲脉亦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之气冲,循阴股、 中、内踝等处以入足下;其别者,邪出属跗上,注诸络以温足胫,此太 等脉所以常动不已也。此节与逆顺肥瘦篇大同,详针刺类二十。)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情,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营卫之行,阴阳有度,若邪气居之,则其运行之道,宜相失也,又何能往还不绝?因问其故。)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四末,四肢也。十二经皆终始于四肢,故曰阴阳之会,而为气之大络也。然大络虽会于四肢,复有气行之径路,谓之四街,如前篇所谓气街者是也。凡邪之中人,多在大络,故络绝则径通、及邪已行而四末解,彼绝此通,气从而合,回还转输,何能相失?此所以如环无端,莫知其纪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类经 总目录
七卷 / 经络类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十一、五脏背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八卷 / 经络类
十三、三经独动 (当前页面)
十五、十二原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十七、脉度
十八、骨度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2. 八十七、风寒痈肿
  3.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4. 三十四、五邪之刺
  5.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6.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7.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8.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9. 六十三、血枯
  10. 十、运气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