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法,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从权立法于后。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无大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钱;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 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 如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痞有九种,治有仲景汤五方泻心汤)。 如喘满者,加炙浓朴。 如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为禁药也)。 如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而气不转加之。 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 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 。 四肢烦热肌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背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 加倍,临卧服之。 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 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 、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 如证退而脉数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若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当斟酌,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以上五法,加减未尽,特以明大概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