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头面生光,他人手若近之,如火炽者,此中蛊也。用蒜汁半两,和酒服之,当吐出如蛇状,乃止。 又云∶有人患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此亦中蛊而心迷也。方用同上,亦当吐出蛇状而愈。 〔源按〕《梅师方》云∶凡中蛊毒,或下血如鹅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脏即死。若欲知是蛊,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用败鼓皮,烧灰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搜神记》云∶外姊夫蒋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蛊。其家密以 荷叶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蛊我者,张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蛊毒用荷,往往有验。予考本草 荷。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又云∶有人患面上生疮,疮上现五色者,即用盐汤浸绵榻疮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经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此症疮见五色,乃热中有寒也。盐能清火解毒,凡煎盐用皂角收之,所以盐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风,故愈。 丁志云∶临川有瘤生颊间,痒不可忍,每以火炙则差止,已而复然,苦甚。一医告之曰∶此真虱瘤也,当剖而出之。取油纸围顶上,然后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无数。最后一白一黑,两大虱皆如豆壳,中空空无血,与颊肉了不相干,略无瘢痕,但瘤所障处正白耳。 张德俊云∶顷年和 ,余杭人,将赴官。因蒸降真木犀香,自开甑,面扑甑上,为热气所熏,面部浮肿,口眼皆为之闭。更数医莫能治,最后一医云∶古无此症,请以意疗之,于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烧灰成性,随敷随消,不半日而愈。盖以炊布受汤上气多,反用以出毒,亦犹以盐水取咸味尔,医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数点,数日后,满面俱黑,遍医治不效。忽过一草泽医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复。后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问其故,云∶夫人日食斑鸠,盖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姜以解之。 罗谦甫治一妇,年几三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又不欲食,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藏。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黑,故知阳明之气不足,非助阳明生发之剂,无以复其色。故以冲和顺气汤主之。 《内经》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风名之,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辛甘,以散滞气为臣,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祛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黄 、甘草甘温,补益正气为佐。至真大要论云∶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辛热,大枣甘温,和荣卫,开腠理,致津液以复其阳,故以为使。每服早饭后,午饭前,取升阳之时,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数服而愈。 孙招治一男子,因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断云∶于出月外必死。至期无羌,孙招治以沉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明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 平江陈氏,因惊骇后常用两手指甲掐住两颊,至两颊破损,心中懊 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牛黄凉膈丸,数服如故。 一有人患面上麻木,不知痛痒,名曰木痹(此阳明经络受寒故也)。以牛皮胶化和桂末,浓涂一二分愈。 表兄屠学山治吴江王殿爵,患面肿兼起垒块,如木偶夜叉状,一无痛痒,医治数年不效。请学视之,学曰∶面乃阳明部分,此因湿邪入阳明络脉而生痰也。经云∶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又云∶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此症因经未虚,其湿邪正留络脉,而未陷下也。故但患面部耳。然非药所能治,当用砭刺。即用小刀刺破唇内齿上断缝处,名断交穴,痰即流外,所出稠痰数碗。即面目如故,继服补脾调养之剂而安。 牛黄凉膈丸 牙硝 石膏 甘草(各五分) 胆星(二钱五分) 牛黄 紫石英(各一钱)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寒水石(,五钱) 上为末,甘草膏丸,绿豆大,每一丸,陈皮汤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