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 一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身功 一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一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着在所坐处。(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与椅上) 一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一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首功 一两手掩两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治风池邪气) 一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 一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去肩痛、目昏。争力者,手着力要向前,项着力要向后) 面功 一用两手掌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再以口中津唾于手掌,擦热,揩面上多次。(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能令皱斑不生,容颜光泽) 耳功 一耳宜按抑左右多数。谓以两手按两耳叶,一上一下摩擦之。(所谓营治城郭,使人听彻) 一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顾,各七次。(除耳鸣) 目功 一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 一用两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中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津无数。(治耳目,能清明) 一用手按目之近鼻两 (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常行之,能洞观) 一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除胸臆风邪) 口功 一凡行功时必闭口。 一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一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一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舌功 一舌抵上颚,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 有声在喉。(谓之漱咽,灌溉五脏。可常行之) 齿功 一叩齿三十六遍,以集身神。 一凡小便时,闭口紧切牙齿。(除齿痛) 鼻功(《内经》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喷嚏) 一两手大指背擦热,揩鼻上三十六次。(能润肺) 一视鼻端白,数出入息。 一每晚覆身卧,暂去枕,从脖湾反竖,两足向上,以鼻吸纳清气四回,又以鼻出气四回,气出极力,后令微气再入鼻中收纳。(能除身热、背痛) 手功 一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按顶二十四次。(除胸膈邪) 一两手一直伸向前,一屈回向后,如挽五力弓状。(除臂腋邪) 一两手相捉为拳,捶臂膊及腰腿,又反手捶背上,各三十六。 一两手握固,屈肘向后,顿掣七次。颈随肘向左右扭。(治身上火丹疙瘩) 一两手作拳,用力左右各虚筑七次。(除心胸风邪) 足功 一正坐伸足,低头如礼拜状,以两手用力扳足心十二次。 一高坐垂足,将两足跟相对,扭向外,复将两足尖相对,扭向内,各二十四遍。(除两脚风气) 一盘坐,以一手捉脚指,以一手揩脚心涌泉穴(湿风皆从此入)至热止,后以脚指略动转数次。(除湿气,健步) 一两手向后据床,跪坐一足,将一足用力伸缩,各七次,左右交换。(治股膝肿) 一徐行,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踏,手右前左后。(除两肩邪) 肩功 一两肩连手左右轮转,为转辘轳,各二十四次。(先左转,后右转,曰单辘轳,左右同转,曰双辘轳) 一调息神思,以左手擦脐十四遍,右手亦然,复以两手如数擦胁、连肩摆摇七次,咽气纳于丹田,握固两手,屈足侧卧。(能免梦遗) 背功 一两手据床,缩身曲背,拱脊向上,十三举。(除心肝邪) 腹功 一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食滞) 一闭息存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其体。(即十二段锦所行) 腰功 一两手握固,拄两胁肋,摆摇两肩二十四次。(除腰肋痛) 一两手擦热,以鼻吸清气,徐徐从鼻放出,用两热手擦精门。(即背下腰软处) 肾功 一用一手兜裹外肾两子,一手擦脐下丹田,左右换手,各八十一遍。诀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数,真阳不走。 一临睡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息,舌抵上颚,目视顶门,提缩谷道如忍大便状,两手摩擦两肾穴,各一百二十。(能生精、固阳,除腰疼,稀小便) 以上分列各条,随人何处有患,即择何条行之,或预防于无患之先者,亦随人择取焉。 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 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 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 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 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 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吞咽下 响 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 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 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 万病化为尘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根据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每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 十二段锦第一图 十二段锦第一图(图缺) 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 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忘心中杂念。凡坐,要坚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所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十二段锦第二图 十二段锦第二图(图缺) 叩齿三十六 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项,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耳闻有声。 十二段锦第三图 十二段锦第三图(图缺) 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 记 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叉之手,移两手掌掩耳,以第二指迭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一先一后,共四十八声。仍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四图 十二段锦第四图(图缺) 微摆撼天柱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头左右摇摆,各二十四次。 十二段锦第五图 十二段锦第五图(图缺) 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 龙行虎自奔 赤龙即舌。以舌顶上颚,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 分作三次,要 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到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十二段锦第六图 十二段锦第六图(图缺) 闭气搓手热 背摩后精门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热手磨三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七图 十二段锦第七图(图缺) 尽此一口气 想火烧脐轮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下丹田。 十二段锦第八图 十二段锦第八图(图缺) 左右辘轳转 曲弯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般,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 十二段锦第九图 十二段锦第九图(图缺) 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 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着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十二段锦第十图 十二段锦第十图(图缺) 低头攀足频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手握固,收足盘坐。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图缺) 以候神水至 再漱再吞律 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吞 咽下 响 百脉自调匀 再用舌搅口内,以候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二度,乃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二度作六次吞,乃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 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图缺) 河车搬运毕 想发火烧身 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似发火烧,一身皆热。 热擦涂津美面容 掌推头摆耳无聋攀弓两手全除战 捶打酸疼总不逢摩热脚心能健步 掣抽是免转筋功拱背治风名虎视 呵呼五脏病都空 擦面美颜诀(图缺) 此诀无论每日早起及日间偶睡,凡睡醒之时,且慢开眼,先将两手大指背相合磨擦极热,随左右手各揩左右眼皮上,各九数,仍闭目,暗用眼珠轮转,向左九遍,又向右九遍,仍紧闭片时,即大睁开,明用眼珠向左右九转。(大除风热,永无目疾) 随后又将大指背磨擦极热,即以两指背趁热一上一下揩鼻上三十六遍。(能润肺) 随后又将两大指背弯骨按两眼外角边小穴中,各三十六遍,又按两眼之近鼻两角之中如数。(大能明目洞视) 随后合两掌,磨擦极热,即以热掌自上而下顺揩面上九十数,要满面高低处俱到。再舔舌上津液于掌,仍磨擦稍热,复擦面上,九十次。(能光泽容颜,不致黑皱) 此诀极简易,但于睡醒时稍迟下床,便可行之。起来觉神清气爽,即妙处也。久行,各效俱见。 六字治脏诀(图缺) 每日自子时以后,午时以前,静坐叩齿咽津,即根据法念“呵、嘘、呼、 、吹、嘻”六字,以去五脏之病。宜口中轻念,耳不闻声。每念一字,要尽一口气久,不可出字。六字惟嘘嘻易混,嘘字气从唇出,嘻字气从舌出。 肝用嘘时目睁睛(念嘘字要大睁两目) 肺宜 处手双擎( 字要两手如擎物) 心呵顶上连叉手(念呵字要叉掌按顶) 肾吹抱取膝头平(吹字要两手抱膝坐) 脾病呼时须嘬口(念呼字要嘬口) 三焦有热卧嘻宁(嘻字要仰面身卧) 春嘘明目木扶肝 夏日呵心火自闲 秋 定收金肺润 冬吹水旺坎宫安 三焦长夏嘻除热 四季呼脾土化餐 切忌出声闻两耳 其功真胜保神丹 嘘属肝兮外主目 赤翳昏蒙泪如哭 只因肝火上来攻 嘘而治之效最速 呵属心兮外主舌 口中干苦心烦热 量疾深浅以呵之 喉舌口疮并消灭 属肺兮外皮毛 伤风咳嗽痰如胶 鼻中流涕兼寒热 以 治之医不劳 吹属肾兮外主耳 腰膝酸疼阳道痿 微微吐气以吹之 不用求方需药理 呼属脾兮主中土 胸膛气胀腹如鼓 四肢滞闷肠泻多 呼而治之复如故 嘻属三焦治壅塞 三焦通畅除积热 但须六次以嘻之 此效常行容易得 以上六字,因疾行之,疾愈即止、某处有病,以某字行之,不必俱行,恐伤无病之脏。 能根据法行之,实有奇效,故医书道经并载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