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部位歌 脉为血脉百骸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注】脉者血之府也。周身血脉,营运贯通,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者,盖以其经每至寅时,各经之气皆上朝而大会于肺,故曰寸口宗也。掌后有高骨隆起,界于尺脉、寸脉之间,名曰关部。关前之位,其名曰寸;关后之位,其名曰尺。尺、寸者,谓从关上至鱼际长一寸,从关下至尺泽长一尺,故名之也。 脉分主歌 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注】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膀胱、小肠,沉以候肾。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此遵《内经》分发三部诊脉法也。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分发脏腑脉图(图缺) 浮沉脉歌 浮沉从肉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筋沉属肝骨沉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然外以候腑,内以候脏,《内经》、脉书确然可考,岂有独于脾胃则曰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者耶?当以“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之句为正。其尺外之“外”字,当是“内”字;尺里之“里”字,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内”、“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内”、“外”字,皆当改之。故不循旧图所列,以符内候脏、外候腑之义。 【注】脉从肉上行者,谓之浮;脉从肉下行者,谓之沉。然心、肺俱浮,于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于血脉取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曰皮浮属肺血心经也。肝肾俱沉,以筋平取之而得者,肝之沉也;至骨取之而得者,肾之沉也。 故曰筋沉属肝骨沉肾也。肌肉在浮沉之间,属脾。其候在中,故曰候在中也。凡脉以部位而得名者,皆统于浮沉。故以浮沉为提纲,以统濡、弱、芤、伏、牢、革、虚、实、微、散诸脉也。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浮沉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沉而无力谓之弱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脉。沉极推至筋骨,按之而始得者,谓之伏脉。浮而极有力者,谓之革脉。沉而极有力者,谓之牢脉。 虚、实、微、散诸脉歌 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注】浮、中、沉三部俱有力,谓之实脉。浮、中、沉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一息四至,谓之缓脉。一息六至,谓之数脉。一息七至,谓之疾脉。缓脉动时一止,谓之结脉。数脉动时一止,谓之促脉。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谓之代脉。凡脉以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于迟数。故以迟数为提纲以统缓、疾、结、促、代五脉也。 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 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长脉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注】形状如珠,滑溜不定,谓之滑脉。往来滞涩,进退维艰,谓之涩脉。状如弓弦,细而端直,按之且劲,谓之弦脉。较弦则粗,按之劲,左右弹者,谓之紧脉。上来应指而盛,下去减力而衰,谓之洪脉。脉形软直如丝者,谓之细脉。脉形粗大豁然者,谓之大脉。来去迢迢而长,谓之长脉。来去缩缩而短,谓之短脉。其形如豆,约约动摇不移者,谓之动脉。凡脉以形状而得名者,皆统于滑涩。故以滑涩为提纲,以统弦、紧、洪、细、大、长、短、动八脉也。 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 痈脉脉宜洪大数,若逢牢短化脓难,疽脉最宜沉与弱,浮大且散命归泉。 【注】痈乃阳毒,应见阳脉。若洪大而数,则毒易溃。若见牢短之脉,则为阴凝气少,故曰化脓难也。疽乃阴毒,脉应见沉与弱,是为顺脉。若见浮大而散,则为阳脱气败,故曰命归泉也。 痈疽伏脉歌 痈疽伏脉理当明,毒闭于经六脉停,审证无凶宜穿发,气通脉道自然行。 【注】痈疽二证,有见伏脉者,皆由于毒瓦斯闭塞经络,营卫壅滞之故,以致六脉停止,沉伏不见也。若审其证无凶象,非死脉也。治之惟宜穿通经络,宣发营卫,使气得通,而脉道自然行矣。 肿疡、溃疡浮脉歌 肿疡浮脉恐多虚,或有风寒在表居,溃后脉浮气外泻,频加补剂始相宜。 【注】肿疡脉浮者,非气血不足,即为风寒在表,须详证施治。溃疡脉浮者,乃气从外泻,须补剂调养,始为合法。 肿疡、溃疡沉迟脉歌 肿疡沉脉多毒闭,溃后多毒在内存,无力须详毒内陷,迟寒数热更当分。 【注】肿疡不当脉沉而脉沉者,乃毒闭使然也。溃后而沉者,是毒尚存于内也。若沉而无力,恐内虚毒陷,当详审之∶沉而迟则为兼寒,沉而数则为兼热,更当分别。 肿疡、溃疡数脉歌 肿疡数脉宜热毒,数且兼洪欲作脓,溃后洪大为病进,脓出洪数治无功。 【注】肿疡脉数,作脓兼洪,皆正应之脉也。若溃后洪大,脓出数洪者,皆为邪盛正虚,病脉相反,其病日进,治亦无功。 肿疡、溃疡滑脉歌 肿疡滑脉尚为顺,初起有痰治痰宜,溃后痰多恐气乏,喘生毒陷死之机。 【注】滑主流通。肿疡初起,脉滑无痰,尚为顺脉。若有痰,则当以治痰为急,恐溃后痰多气乏,必致喘生毒陷而死也。 肿疡、溃疡涩脉歌 肿疡涩脉属毒滞,有力为实无力虚,溃后脉涩为伤血,急补气血莫迟疑。 【注】涩主滞涩。肿疡初起脉涩者,乃气血为毒滞之征。若按之有力,毒滞为实;按之无力,正损为虚,不可不辨。 若溃后脉涩,为伤血不足之象,急当大补气血,莫迟疑也。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 肿疡脉虚宜内托,溃后内虚大补宁,肿疡脉实宜消散,溃后如实毒未清。 【注】肿疡未溃脉虚者,不须攻毒,惟宜内托;已溃脉应虚者,急当以大补收功。如肿疡未溃,脉实者,当消毒散毒;已溃脉实者,乃毒瓦斯犹未清也。 肿疡、溃疡长脉歌 肿疡长脉为有余,消散之方任所施,溃后得之为气治,条然和畅不须医。 【注】肿疡见脉长者,乃气血有余,消散之方,任意施治。溃后脉长者,乃气之畅也,故曰气治,不待医药自能愈也。 肿疡、溃疡短脉歌 肿疡短脉元气虚,大加补剂始相宜,溃后脉短为虚甚,补之仍短决死期。 【注】肿疡脉短者,元气虚也,非大加补益之剂不可。溃后脉短者,虚之甚也,若补之而脉仍短者,则为败证,其死必矣。 肿疡、溃疡洪脉歌 肿疡洪脉阳热盛,宣热攻毒必有功,溃后洪脉毒留内,治之不退自然凶。 【注】肿疡未溃,脉洪者热盛也,宣热攻毒之法可施;若溃后脉洪者,邪盛也。服药而脉洪不退者,为正虚邪盛,其凶不免。 肿疡、溃疡微脉歌 肿疡微脉为虚候,内托受补始能痊,溃后见此虽为顺,微细无神作逆观。 【注】肿疡脉微者,乃虚候也,当以内托补剂为主,受补者方能痊可。若溃后脉微,虽为顺候,设按之微细无神,则根本已亏,亦当作逆证观也。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 肿疡将发脉动紧,乃因毒瓦斯外搏经,溃后见之毒内搏,此为残贼证不轻。 【注】肿疡见动脉、紧脉者,乃毒瓦斯外搏于经之象也。若溃后见动、紧之脉,则为毒瓦斯内搏于脏腑之象。盖动、紧乃残贼之脉,溃后不宜见之,故曰证不轻也。 肿疡、溃疡缓脉歌 肿疡脉缓何须药,和缓从容最吉祥,溃后见之为胃好,便和饮食自然康。 【注】肿疡脉缓,乃气血和平,不待服药,自然安愈之吉兆也。溃后见之,则为胃和,饮食自甘,二便自调,其证自然康宁也。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肿疡芤脉血原虚,溃后见芤理所宜,肿疡弦脉邪作痛,溃后而弦邪病脾。 【注】肿疡未溃,脉芤者,其血必素虚也。溃后见芤,乃去血之后,亦理之所宜也。肿疡脉弦者,乃毒攻作痛之象,盖弦主痛也;若溃后脉弦者,则为肝邪侮脾,盖弦乃肝脉也。 肿疡、溃疡牢脉歌 肿疡牢脉为邪固,未作脓时脉见牢,已溃见牢邪难已,结核瘰 不能消。 【注】肿疡脉牢,未作脓时见之,主毒邪牢固难消;溃后见之,邪亦难已。若一切结核瘰 ,见此牢脉,皆主牢固不能消之候也。 肿疡、溃疡濡弱脉歌 肿疡濡弱脉不足,扶虚托里始能痊,溃后虽为脉病应,但无虚候始得安。 【注】肿疡脉见濡弱不足者,必用扶元托里之剂,始能痊也。溃后脉见濡弱,虽为脉病相应,但无虚证,始得安全。 若精神疲惫,饮食不思,亦危候也。 肿疡、溃疡散脉歌 肿疡散脉最可愁,毒盛气散不能收,溃后见斯亦为逆,急投补固或无忧。 【注】肿疡最忌散脉,盖散脉为毒盛气散,不能收功之诊。溃后见之,亦主逆也。急投补虚收固之剂,或有生者。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 肿疡脉大为顺候,溃后脉大不相宜,肿疡溃后脉细小,总主痈疽气血虚。 【注】肿疡脉大为正实,毒必易出,为顺候也。溃后脉大为病进,其毒难化,为不宜也。肿疡、溃疡,脉见细小者,总属气血两虚,惟宜大补为主。 肿疡、溃疡促脉歌 促脉无分肿溃疡,总为阳结不宜常,渐退毒散犹可愈,常进不退必然亡。 【注】肿疡、溃疡脉见促者,皆为阳结,但宜暂而不宜常也。如促脉渐渐而退,则毒亦渐渐而散,犹或可愈。若常进不退,其亡必矣。 肿疡、溃疡结代脉歌 肿疡结脉为阴结,急宜温解始能康,溃后见结阴虚歇,如代之歇定然亡。 【注】肿疡脉结者,乃阴结也。急用温散解毒之剂,始可获效。若溃后见结脉,则为阴虚之歇止,尚不主死。若如代脉之歇,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则为真脏之脉见,定主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