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曰∶百病皆足以致虚损劳瘵,治之者必究其因。是疾也,自昔神良之医,每难措手,所谓病已成而后药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以故历朝医哲,撰述劳瘵方论,往聊实诸证云尔,扩而充之,则变化百出,在人心而已。 黄 (四两) 人参 白术 桂心(各二两) 附子(二十铢) 生姜(八两) 大枣(十枚) 五脏皆有劳,劳其肺者,短气虚寒,皮毛枯涩,津液不通,气力损乏,脉来迟缓者,此方主之。 肺主气,久于悲哀喘咳,则成肺劳。肺劳故令气短而声不长。气为阳,阳虚则寒,故令虚寒。肺主皮毛,肺劳则无津液以充肤泽毛,故令枯涩。气有余则物润,津气不足,则无以化液,故令口干而津液不通;气壮则强,气馁则弱,今肺为劳伤,故气力损乏。脉来迟者为寒,缓者为虚。黄 、人参,甘温者也,故能补气。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热者也,气虚则阴凑之而为寒,热能壮气,是故用之。白术、姜、枣,脾胃药也。 经曰∶虚则调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是方也,以上件皆是虚寒之证,故为合宜。若肺热脉数者,非所宜也,合主二母散。 知母(去毛,炒) 贝母(去心,略炒,各五钱) 共为末。 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此方主之。 治肺有二法∶气虚而阴凑之,则如前方之温补。金衰而火乘之,则如此方之滋阴。宜温补者易愈,宜滋阴者难疗。盖火来乘金,谓之贼邪,将作肺痿,甚是难治。是方也,二母皆苦寒之品,苦能坚金,寒能胜热,故昔人主之。 人参(二两) 天门冬(去心,炒) 麦门冬(去心,炒) 生地黄(净洗) 熟地黄(各四两) 肺劳虚热,此方调之。 本,犹根也。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于肾水。故用人参益气,二冬清气,熟地补肾,生地凉肾。制之为丸,用之于下,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非固本而何?或问∶补肾何以用人参?余曰∶大气周流,无脏不有,故人参之用,亦无处不宜。 今得滋阴之品以君之,则亦下行而补下矣。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玄参(炒) 丹参(炒) 远志(炒) 桔梗(各五钱) 生地黄(四两,净洗) 五味子(炒) 当归(酒洗) 麦门冬(去心,炒) 天门冬(去心,炒)柏子仁(炒) 酸枣仁(炒,各一两) 过劳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难,或时溏利,口内生疮者,此方主之。 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劳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传,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讲经,邓天子悯其劳也,锡以此方,因得名焉,载在经藏,今未辨其真伪,异日广求佛典而搜之。 生犀角(镑)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 劳心动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心属火而主脉,过劳其心,则火妄动而血涌溢,越窍而出,则为吐为衄者势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凉心之药主之。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入肝,寒者胜热。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从肝而治之,乃迎夺之兵也。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一升) 蜡(如弹丸大,后入,以化为度) 心劳吐衄,久服寒凉之剂,因坏脾胃者,此方主之。 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凉而坏,则必盗母气以自养,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调脾益胃。调脾者,莫如谷气,故用稻、粱、黍米。复用蜡者,取其浓肠胃云尔。 此 半夏(制) 宿姜(各二两) 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杏仁(去皮尖,炒) 橘皮(去白) 脾劳,四肢不用,五脏皆乖,胀满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者,此方主之。 脾主消磨水谷,若劳倦之后,病瘥之余,遇适口之味,过于餍饫,脾弱不能消磨,劳于运化,久久则成脾劳,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脏皆受气于脾,脾劳而伤,则五脏皆无以禀气,故乖而失其常。经曰∶脾主行气于三阴。脾劳,则三阴之气皆滞塞不行,故令胀满。三阴之气至胸中而还,故令肩息。脾之经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咽唾。半夏甘辛,甘则益脾,辛则散滞。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制半夏之毒尔。脾喜燥而畏湿,故用白术燥脾,茯苓渗湿。脾喜通而恶塞,故用杏仁利气,橘皮泄气。竹叶气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大枣之用,取其甘而益脾尔。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升麻(五分) 黄 (一钱五分,炙) 当归 白术(炒)陈皮(去白) 柴胡(各五分) 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懒于言语,恶食溏泄,日渐瘦弱者,此方主之。 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动不息,又遇饥馁,无谷气以养,则伤脾。伤脾故令中气不足,懒于言语。脾气不足以胜谷气,故恶食。脾弱不足以克制中宫之湿,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参、 、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象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是证黄 建中汤亦可主用,见伤寒门。 枸杞子(一斗) 酒(二斗,同煎) 肝劳,面目青,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者,此方主之。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谋而不决,拂而数怒,久久则劳其肝。肝,东方之色也,病则色征于面目,故令面目色青;口苦者,肝移热于腑而胆汁上溢也;肝藏魂,肝劳则邪居魂室,故令精神不守,且恐畏不能独卧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今肝为劳伤,故令目视不明。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枸杞味浓,故足以养厥阴之阴;煮以纯酒,取其浃洽气血而已。他如六味地黄丸,亦可主用。古谓肝肾之病同一治,又谓虚则补其母,肾是肝之母,故地黄丸亦宜。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去核,炙) 山药(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去木) 白茯苓(各三两) 黄柏(盐炒) 知母(盐炒,各二两) 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此方主之。 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久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日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小便,而溺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斯之谓失其开合之常也。肾者水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水气留之,则生湿热,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真水枯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少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者,亦皆火之所为。熟地、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猪膏 姜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 酒(五合) 和煎,分三服。 五劳之外,又称六极。筋极之状,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宜此方主之。 筋极者,数劳四肢,筋液耗竭,名曰筋极。极者,甚于劳之名也。筋既竭其津液,则失其润养,而作劲急,故令人数转筋也。爪甲,筋之余也,筋属木,木极则金承之,故令十指爪甲皆痛,亦枝枯萌萎之象也。苦倦不能久立者,筋败不能束骨也。是疾也,若以草木之药治之,卒难责效。师曰∶膏以养筋,故假猪膏以润养之。等以姜汁者。非辛不足以达四末故也。复熬以酒者,以酒性善行,能浃洽气血,无所不之,故用之以为煎也。 人参(去芦) 黄 (炙) 陈皮 白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 甘草(炙) 白茯苓 五味子(炒) 远志(去心) 白术(炒) 桂心 熟地黄 脉极者,忽忽喜忘,少颜色,眉发堕落,此方主之。 脉者,血之府。脉极者,血脉空虚之极也,此由失血所致。心主血脉,脉极则无血以养心,故令忽忽喜忘。荣血有余,则令人悦泽颜色,荣血不足,则令人色夭而颜色少也。眉发者,血之所养,养血不足,故令眉发堕落。人参、黄 、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皆补气药也,荣血不足而补气,此《大易》之教,阴生于阳之义也。阴者,五脏之所主,故用当归泽脾,芍药调肝,熟地滋肾,五味益肺,远志宁心,五脏和而阴血自生矣。桂性辛热,热者入心而益火,辛者入经而利血,又心为生脉之原,故假之引诸药入心而养荣血于脉耳。 人参 黄 白术 白芍药 熟地黄 茯苓 当归 川芎 甘草(各等分) 桂心(少许) 肉极者,肌肉消瘦,皮肤枯槁,此方主之。 肉极由于阴火久灼者难治,宜别主六味地黄丸。若由饮食劳倦伤脾而致肉极者,宜大补气血以充之。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参、白术、黄 、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补气,气盛则能充实于肌肉矣。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肉桂味浓之品以补血,血生则能润泽其枯矣。 人参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炒,等分) 气极者,正气少,邪气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 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如雀脑) 糯米(三石,入虎骨,倍用曲,如酿酒法酿之,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骨极者,腰脊酸削,齿痛,手足烦疼,不欲行动,此方主之。 肾主骨,骨极者,骨内空虚之极也,故令腰脊酸削。齿者,骨之余,故齿亦痛。手足烦疼,不欲行动,皆骨内空虚之征也。以骨治骨,求其类也。以虎骨治骨,取其壮也。酿之以酒者,取酒性善渍,直澈于骨也。褚澄云∶男子天癸未至而御女,则四肢有未满之处,异日必有难状之疾。其骨极之类乎。 鹿角(血取者,十斤) 龟板(五斤) 枸杞子(三十两) 人参(十五两) 上件用铅坛如法熬胶,初服酒化钱半,渐加至三钱,空心下。 精极者,梦泄遗精,瘦削少气,目视不明,此方主之。 精、气、神,有身之三宝也。师曰∶精生气,气生神。是以精极则无以生气,故令瘦削少气。气少则无以生神,故令目视不明。龟、鹿禀阴气之最完者,其角与板,又其身聚气之最胜者,故取其胶以补阴精。用血气之属剂而补之,所谓补以类也。人参善于固气,气固则精不遗。枸杞善于滋阴,阴滋则火不泄。此药行则精日生,气日壮,神日旺矣。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柴胡 茯神 甘草(各一钱) 丹皮 山栀(各七分) 六极之外,又有七伤。一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则少血目暗,宜此方主之。 经曰∶肝者,将军之官,故主怒。怒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故少血。眼者,肝之窍。 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今肝伤少血,故令目暗。越人云∶东方常实,故肝脏有泻而无补,即使逆气自伤,疏之即所以补之也。此方名曰逍遥,亦是疏散之意。柴胡能升,所以达其逆也。芍药能收,所以损其过也。丹、栀能泻,所以伐其实也。木盛则土衰,白术、甘草,扶其所不胜也。肝伤则血病,当归所以养其血也。木实则火燥,茯神所以宁其心也。 黄连(一两五钱,酒润) 朱砂(一两水飞) 当归(酒洗) 生地黄(酒洗) 炙甘草(各五钱) 二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夜不能寐,此方主之。 忧愁思虑,则火起于心,心伤则神不安,故苦惊。心主血,心伤则血不足,故喜忘。心愈生地凉心,当归养血。炙甘草者,所以益脾。脾是心之子,用之欲其不食气于母故尔。 人参 白茯苓 龙眼肉 酸枣仁 黄 白术(各二钱) 远志(一钱) 木香 炙甘草 当归(各五分) 三曰∶饮食太饱伤脾。脾伤则面黄善卧,宜此方主之。 脾者,仓廪之官,故饮食太饱则伤之。中央土色,入通于脾,脾伤则其本色自见,故面黄。神者,中气之所生,脾伤则神亦倦,故善卧。《内经》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苓、术、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此主食去脾伤之方也,若停食之方,则以消磨之剂主之,而不专于补益矣。 人参 甘草(炙) 附子(制) 干姜(炒) 白术 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短气咳嗽,脉来微迟者,宜此方主之。 形寒者,形气虚寒也。饮冷者,复饮冷物也。热则气壮,寒则气怯,今肺为寒冷所伤,故令气短;水寒射肺,肺不能容,故令咳嗽。脉来微者为虚,迟者为寒。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参、术、甘草。寒者温之,故用附子、干姜。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五曰∶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则短气腰痛,厥逆下冷,阴脉微者,宜此方主之。 肾者,水脏;湿,其类也,故感之易入而易伤。凡人呼吸之气,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肾伤则吸微,故令短气。腰者,肾之府,肾伤而腰痛者,其势也。湿为阴,其气寒,阴并于下,则阳格于上,故厥逆而下冷。尺为阴,阴脉微者,下部寒也。干姜、附子,热物也,可以回阳燥湿。师曰∶太阳中天,则寒者温,湿者燥。故姜、附可以治寒湿。葱白辛温,可使通肾气。人尿、猪胆,性寒而质阴,用之者,一可以制姜、附之热而不使其燥烈于上焦无病之分,一可以同寒湿之性而引姜、附直达下焦受病之区。此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乃兵家之向导也。 黄 防风(各一两) 白术(二两) 六曰∶风雨寒湿伤形。形伤则皮肤枯槁,宜此方主之。 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黄 甘温,补表之圣药也,得防风而功愈速,故以防风等之。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术倍之。三药者皆补气之品。《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之谓也。 方名曰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白术 茯苓 黄 人参 半夏 甘草 陈皮 黄连 泽泻 白芍药 七曰∶大怒恐惧伤志。志伤则恍惚不乐,宜此方主之。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一怒一恐,拂于膻中,则志意不得舒畅,故曰伤志。志者,肾之所主,而畅于膻中。膻中者,两乳之间,心君之分也。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恍惚;膻中者,喜乐之所出,故令不乐。下者举之,郁者达之,故用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之品。气乖于中,脾胃受病,故用参、 、苓、术、橘、半、甘、芍调胃之品。方内有泽泻,则陷下之邪可泄。方内有黄连,则膻中之逆可平。 磁石(火内 红,入醋淬七次,为末入药) 古人于肾虚腰疼方中每用磁石,时方多不用之。然磁石性能引铁,则用之者,亦是假其引肺金之气入肾,使其子母相生尔。水得金而清,则相火不攻自去矣。呜呼!医之神妙,在于幽微,此言可与知者道也。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肾虚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 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名之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今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证。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寒,甘从湿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互考见咳嗽门。 淮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肾间水火俱虚者,此方主之。 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俱水火之道焉,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少火也。又曰∶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也,相火即少火耳。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故人乐有药饵焉。是方也,熟地、山所以益命门相火。水火得其养,则二肾复其天矣。互考见小便不禁门。 杜仲(姜汁炒) 牛膝 陈皮(各二两) 黄柏(盐酒炒) 龟板(酥炙,各四两) 夏加五味子(一两,炒) 冬加干姜(五钱) 此亦滋肾阴之方也。 黄柏、龟板、杜仲、牛膝,皆濡润味浓物也,故能降而补阴。复用陈皮,假以疏滞。夏加 黄柏 龟板(各四两) 杜仲 牛膝 陈皮(各二两) 夏加五味子(炒,一两) 冬加干姜(五钱) 人胞(一具,酒洗,蒸烂捣丸) 男女交合非时,天癸虚损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补肾丸加人胞也。天癸者,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者也,故曰天癸。补肾丸,前考已悉。人胞者,亦精血之所融结,乃无极之极未生之天也。已生之后,天癸虚损,补以草木之药,非其类也。卒难责效。人胞名曰混沌皮,则亦天耳。以先天之天。而补后天之天,所谓补以类也,故曰补天。 (一名补阴丸) 黄柏(盐酒炒) 知母(炒) 熟地黄(各三两) 龟板(四两,酥炙) 虎胫骨(一两,酥炙) 羊肉为丸。 此亦治阴分精血虚损之方也。 虎,阴也。潜,藏也。是方欲封闭精血,故曰虎潜。人之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黄柏、知母,所以滋阴。地黄、归、芍,所以养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锁阳能使阴精不泄。龟得天地之阴气最浓,故用以补阴。虎得天地之阴气最强,故用以壮骨。陈皮所以行滞,而羊肉之用,取其补也。互考见疝门。 熟地黄(二两) 川牛膝 山药(各一两五钱) 山茱萸肉 杜仲(姜汁炒,去丝) 白茯苓 巴戟天(去心)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肉苁蓉 远志(去心,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红枣肉为丸。 此阴阳平补之剂也。 地黄、牛膝、杜仲、山萸、五味、枸杞,滋阴药也。巴戟、苁蓉、茴香、远志、石蒲、山药、茯苓、红枣,养阳药也。滋阴者润而不寒,养阳者温而不热。丹溪翁立方之稳,大都如此。中年之人,服之殊当。 生硫黄(一斤) 猪脏(二尺) 将硫黄为细末,尽实脏中,烂煮二时取出,去脏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渐加之。 冷劳病瘠,血气枯竭,齿落不已,四肢倦怠,语言不足者,此方主之。 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于右肾,行于三焦,出入于甲胆,听命于天君,所以温百骸,养脏腑,充七窍者,皆此火也。是火也,万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若此火一熄,则万物无父,故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硫黄,火之精也,故用之以补火,然其性过热有毒,故用猪脏烂煮以解之。或曰∶世方以寒凉之品治劳,而硫黄又世人罕用,今治劳而用之,谁不惊异?余曰∶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有熊氏之经也;《汤液》云∶硫黄亦号将军,能破邪归正,返滞还清,挺出阳精,消阴化魄而生魂。则先医亦尝颂之矣。戴元礼氏,丹溪之高弟也。有言曰∶诸寒凉皆滞,惟有黄连寒而不滞。诸热药皆燥,惟有硫黄热而不燥。则戴氏亦尝颂之矣。奈何拂吾心之理而求同俗乎?∶昔仁和吏早衰,服之年逾九十,此往昔之验也,表之《类编》。他如范文正公之金液丹,《得效》之玉真丸,《和剂》之来复丹、半硫丸、灵砂丹,《百选》之二气丹,《活人》之返阴丹,杨氏之紫霞丹,往往皆用之,但其所主者,各有攸当,兹不赘尔。 凡服硫黄者,忌猪血、羊血、牛血及诸禽兽之血。慎之! 石膏(一味,细末如面,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身无热为度。) 热劳,附骨蒸热,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此方主之。 热劳之证,岂曰尽属阴虚,亦有阳邪外袭,传入于骨,不能泄越,内作骨蒸,令人先寒后热,久久渐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实也。脉长者,阳邪证也。石膏寒而清肃者也,可以疗里热。以故《外台》集之,处州吴医用之,睦州郑迪功之妻验之,《名医录》载之,所以开蒙后学也至矣。或问∶东垣言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必死,非石膏之谓乎?余曰∶若 劳瘵脉数,燥渴日瘦者,宜服之。盖天一生水,所以养万物者也,若火盛而水灭,令人五液干枯,则甘梨浆可以急救之。此物匪惟可以救急,曾有回生起死者。师云∶生用之可以凉五火,熟用之可以滋五脏。 咳血者,以童便一物主之。 咳血是肺中有窍。肺是清虚之脏,纤芥不容,一有其窍,则血渗入肺矣。愈渗愈咳,愈咳愈渗,此为难治。褚澄云∶以寒凉治之,百不一生。以溲溺治之,百不一死。故特表而出之。又曰∶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所以示人者深矣。 割股之事,古昔有之。盖贤妇急于舅姑夫子之疾,而祈一念以格天尔。至唐开元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云∶人肉治瘵疾。自是闾阎益多割股,至有假名干誉而为之者。呜呼!同类固不可食,亏体岂曰事亲?且俞、扁、淳、华,上世神良之医也,未闻用人肉以治疾,而闵损、曾参之孝,亦未尝割股,所以来要名之行者,藏器其作之矣。 柴胡 前胡 乌梅 胡黄连(各三钱) 猪胆(一枚) 猪髓(一条) 韭白(五分) 童便(二盏) 风劳骨蒸,久而不痊,咳嗽吐血,盗汗遗精,脉来弦数者,此方主之。 此治因风成劳者也。盖风者百病之长,乃天之阳气也,主疏泄万物,故在表则令人出汗,在肺则令人咳嗽,在肝则令人吐血,在肾则令人遗精,附骨则令人蒸热盗汗。是论也,《灵枢》函其妙,自汉、唐以至宋、元诸医,皆未竟其说,无惑乎治劳瘵者之难其人也。柴胡解不表不里之风,胡连清入肌附骨之热,前胡主脾肺表里之邪。褚澄氏曰∶酸能入骨,则乌梅之用,亦可以收敛骨蒸。猪胆所以养阴,猪髓所以养骨,童便所以济火。韭白辛热。少用之以使向导。经曰∶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秦艽 知母 当归(各半两) 鳖甲(一两) 乌梅(一枚) 青蒿(五叶) 柴胡 地骨皮(各一两) 风劳骨蒸壮热,肌肉消瘦,此方主之。 风,阳气也。故在表则表热,在里则里热,附骨则骨蒸壮热,久蒸则肌肉消瘦。无风不作骨蒸,此昆之立言也。罗谦甫氏之主此方,盖有神契者矣。柴胡、秦艽,风药也,能驱肌骨之风。骨皮、知母,寒品也,能疗肌骨之热。鳖,阴类也。甲,骨属也。骨以及骨,则能为诸药之向导。阴以养阴,则能退阴分之骨蒸。乌梅味酸,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青蒿苦辛,能从诸药入肌而解其蒸。复有当归,一以养血,一以导诸药入血而除热于阴尔。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斯言也,谓病原不同,不可一概而施之尔!故又继之曰∶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又尾之曰∶服之无有不效。世人因前言而概不用柴胡,虽当用者亦必不用。呜呼!藏器一言,举世割股。丹溪一出,众口滋阴。《衍义》片词,柴胡未弃,更不求其证脉而可否之。此之谓侏儒观场,随众喧喝尔,求其真知则未也。 黄芩(酒炒,春四、夏秋六、冬三两) 黄连(酒炒,春四、夏五、秋三、冬一两) 大黄(酒浸,九蒸晒、春三、秋二、夏一、冬五两) 消渴羸瘦,不生肌肉,其人善谷者,此方主之。 上件皆火证也。火炎则水干,故令消渴。燥万物者,莫 乎火,故令羸瘦,不生肌肉。火甚则速于传化,故善谷。芩、连、大黄,苦寒物也。寒能胜热,苦能泻火,火去而阴自生,阴 鳖甲(醋炙) 柴胡 生地黄 大黄(煨) 常山 当归 赤茯苓 干漆(炒焦) 石膏(各一两) 白术 甘草(各半两) 小麦(五十粒) 有汗加麻黄根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 少男、室女、孀妇郁劳,骨蒸内热,风血攻疰四肢者,此方主之。 此攻郁劳之方也。少男思其女而不得,则有留精。室女思其男而不得,则有留血。孀妇有所思,则气结而有留瘀。其理一而已。谓之留者,精血已离其位,但留于经脉关要之区,阴寒气血留行之道也。气、阳也,阻而塞之,则积阳为热,故令蒸蒸骨热。血阴也,阻而之,则积阴为疰,故令四肢攻疰。曰风血攻疰四肢者,风血内搏,四肢无力,而倦怠浮肿也。鳖甲、干漆,攻坚削积之品也,所以治精血之留结。柴胡、石膏,解肌清热之药也,所以去骨蒸之内热。思则火结于心包,故用常山以开其结;郁则气留于六腑,故用大黄以推其陈;当归、生地,生新血也。白术、甘草,致新气也。赤茯苓所以导丙丁之邪。浮小麦所以止骨蒸之汗。而麻黄根之加,乃以其形中闭,为止汗之最捷尔。东坡云∶此黄州吴判官之方也,疗骨蒸肌热盗汗极效。吴君宝之,不肯妄传也。虽然,此攻击之剂,惟少男、室女、孀妇真气完固,始可用之。若男妇交接气弱者,犹禁与也。 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双仁不用) 只此一味杵丸,平旦井花水下,隔日一服,百日不得食肉。 骨蒸日久者,此方主之。 骨蒸日久,则络有留血,不去其瘀,诸药不效。《外台》此方,以桃仁独味为丸,所以消留瘀也,亦是超人之见。 大黄(十两,蒸) 黄芩(二两,炒) 干地黄(半两) 杏仁(去皮尖) 蛴螬(炒)虻虫(去翅,炒各一升) 甘草(三两) 干漆(炒)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芍药(四两) 水蛭(百枚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每服酒下五丸。 仲景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夫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小人不退,则君子不进者,家国之道也。故蒸热之久,内有干血,干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是方也,干漆、桃仁、虻虫、水蛭、蛴螬、 虫,去干血之品也。君以大黄,是听令于将军矣。佐以芍药、地黄,生新血也。佐以杏仁、甘草,致新气也。佐以黄芩,驱游热而坚肠胃也。仲景为百代医宗,良有识矣。今世人一遇五劳羸瘦,用滋阴而不愈,则坐以待毙。呜呼!术岂止于此耶? 当归(炒) 乳香 没药 人参(各一钱) 大黄(四钱,蒸) 水蛭(炙黄) 虻虫(去翅足,炒,各十四枚) 上为末,炼蜜作丸如梧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百劳水下,取下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百劳水者,用杓扬之百遍,即甘澜水也。 一切劳瘵积滞,不经药而成坏证者,此方主之。 此齐大夫传张仲景之方也。疾不经药而成坏证,则中气尚未坏也,有积滞者,蒸热之久,内仍干血也。故乳香、没药、大黄、 虫、水蛭,皆消瘀逐败之品。用当归所以生新血,用人参所以固元气耳。此与 虫丸若合一辙,皆推陈致新之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