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曰∶血营气卫,胥有义焉。阴在内,阳之守也,故曰营。阳在外,阴之卫也,故曰卫。二者宜调而不宜病,血一不调,则营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败之,微者迫于热,盛者真阳不足以运血,而卫亦败也。今考名方二十八首,酌而用之,则调元之手矣。 当归(酒洗) 熟地黄(各三钱) 川芎(酒洗,一钱五分) 白芍药(酒炒,二钱) 血不足者,此方调之。 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 当归(二钱) 黄 (一两) 男、妇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方主之。 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肌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家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 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 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 人参(去芦,二两) 凡上下失血过多,脉微欲绝者,急以此方主之。 血者气之守,气者血之卫,相偶而不相离者也。一或失血过多,则气为孤阳,亦几于飞越矣,故令脉微欲绝。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宜急固。故用甘温之参以固元气,所以权轻重于缓急之际也。故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或者不达此理,见其失血而主四物汤,则川芎之香窜,能散几微之气,而当归、芍药、地黄,皆滋阴降下之品,不能生血于一时,反以失救死之权,而遗人夭殃矣。医云乎哉? 人参(去芦) 白术(炒) 茯苓(去皮) 炙甘草 当归(酒洗) 川芎(酒洗) 芍药(酒炒)地黄 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 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生犀角(镑)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 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随火上,有此二证。然吐血责之腑,衄血责之经,求其实,则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凉心而去其热。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药以平肝而泻其母,此穷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凉水濯其两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凉水拊其后颈,此责其火于太阳经也。皆是良法。互考见咳嗽门、痘门。 生荷叶 生艾叶 生地黄 生柏叶 四件烂捣,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 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论之,则荷、艾轻香,去火于气。 、柏质实,泻火于阴。火去则血归经,而吐衄愈矣。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三钱,炒) 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 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自归经矣,故用、芩、栀、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新瓦上逼干,温汤调下三钱。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 也。其味咸寒,咸则能入血,寒则能胜热。其味浓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取生 十余斤,只用新布拭净捣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东垣曰∶生地黄,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凉而止。 茜根 阿胶 黄芩 侧柏叶 生地黄(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阴虚衄血者,此方主之。 阴阳之在人,平则治,偏则病。若肾阴一虚,则阳胜矣,故载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胶能补虚,黄芩能养阴,甘草能缓急,茜根、侧柏、生地黄,则皆去血中之热,能生阴于火亢之时者也。 黄芩(炒) 白芍药(酒炒) 甘草(各三钱) 阴火载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 黄芩之苦能降火,芍药之酸能收阴,甘草之甘能缓急。 黄 (六钱) 赤茯苓 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阿胶(各三钱) 饥困劳役,动其虚火,致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饥困劳役而动其火,其人本虚可知矣。虚火可补,故用黄 、当归、阿胶甘温之品以补之。然赤茯苓能导丙丁,白芍药能收阴气,生地黄能凉血热。三物者,去血中之热,自是冲和,与芩、连苦寒之剂殊别。实火宜用连、芩、虚火则惟此类为宜也。或问∶虚火、实火,何以辨之?余曰∶声高气壮为实火,言而微终日复言为虚火。 人参 黄 (各一钱五分) 麦门冬 当归 甘草 白芍药(各一钱) 五味子(九粒) 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内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时当暑月,则肺金受克,令人乏气之时也,理宜清金益气。清金故用麦门、五味。益气故用甘草、参、 ;芍药之酸,所以收其阴。当归之辛,所以归其血。此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百叶榴花(晒干为末) 衄不止者,以此末吹入鼻中,立止。 榴花之红,有使入血。榴花之涩,可使止血。一夫当关,此药近之。 青黛(飞) 栝蒌仁(去油) 诃子肉 海粉(去砂) 山栀(炒黑,等分) 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 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栝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咳血者,宜此一物饮之。 褚澄,齐之圣医也。其《遗书》曰∶咳血不易医,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吾于是乎师其言矣。 青黛(一钱)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以黄 煎汤炒黄色,二味研作饼子,入柿饼内,湿纸包煨,连柿饼研细,米饮调服。 咯血者,此方主之。 咯血者,咯而出血,责之脾胃也。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宫之气。气利火去则不咯,不咯则不血矣。 荷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末) 咯血,此方亦良。 气分有火,则令人咯,久久咯之,则动其血。褚氏曰∶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荷叶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轻香之气,得清和之体,故能和阳定咯而运血。 黄柏(一物,炒褐色作丸) 呕血者,此方主之。 呕与咯不同,声出于上焦为咯,重而短也。声出于下焦为呕,浊而长也。黄柏苦而润,苦故能泻火,润故能就下也。 侧柏叶一味,为末。 米饮调下三钱。 此亦治呕血之方也。 侧,阴象也。柏,遇寒而不凋,得阴气之最浓也,故能入阴而泻呕逆之火。然其性微香,则其妙又能和阳,而不偏于阴矣。此其所以为良也。 牙宣者,齿根出血也,此以肥甘之热致病。每于晚膳后,以茶漱而洁之,则病愈矣。 小蓟 生地黄 滑石 通草 蒲黄(炒) 藕节 淡竹叶 当归 栀子(炒) 甘草(各半两) 下焦结热血淋者,此方主之。 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法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用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用小蓟、藕节、蒲黄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 当归养血于阴,甘草调气于阳。古人治下焦瘀热之病,必用渗药开其溺窍者,围师必缺之义也。 小蓟 琥珀(等分,为末) 此亦治血淋之方也。 蓟根能治下焦瘀血,琥珀能治膀胱结热。 牛膝(三斤,煎膏一斤,空心盐水化下四钱) 此亦血淋之方也。 牛膝质润而苦咸,形实而修长。质润故能活血,苦咸故能胜热,形实故能就下,修长,故能导小肠而利膀胱。 玄胡索(一两) 朴硝(三分) 分二次服。 此治阳邪陷入下焦,令人尿血之方也。 阳邪者,热病伤寒之毒也。下焦者,阴血所居,阳邪入之,故令尿血。玄胡索味苦而辛,苦故能胜热,辛故能理血。佐以朴硝,取其咸寒,利于就下而已。 人参(去芦) 白术(炒) 茯苓(去皮) 川芎(洗净) 当归(酒洗) 白芍药(炒)桂(炒,等分) 风邪入于肠胃,泄下鲜血,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瘀血者,此方主之。 风,阳邪也,血得之则善行,故下鲜血。湿,阴邪也,血得之则败坏,故如豆汁。气血虚而后邪凑之,故用人参、白术、茯苓以补气。用川药、当归、芍药以养血。肉桂之辛,可以散风邪,肉桂之热,可以 湿毒,血药得之可以调营,气药得之可以益卫。又曰∶白术、茯苓能壮脾而疗湿,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槐花(炒) 侧柏叶 荆芥穗 枳壳(麸炒,等分) 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下。 肠风、脏毒下血,此方主之。 槐花、侧柏能凉大肠之血,荆芥、枳壳能疗大肠之风。风热相搏者治之良。 黄连(十二两) 好酒(五升) 煮干,为末作丸。每服三钱。 湿热酒毒令人便血者,此方主之。 黄连,苦寒枯燥之物也。苦寒故能胜热,枯燥故能胜湿。而必煮以酒者,非酒不能引之入血也。 侧柏叶(一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取来。) 烧灰调下三钱。 脏毒下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脏毒之初宜凉血,凉血皆苦寒之药,久久则气寒,而血益不固矣。法曰∶涩可以固脱,故用柏灰之涩以止之。四时采之,必辨其方者,取其得气之浓也。他如干柿饼烧灰亦良。 人参(去芦) 樗根白皮(等分) 每末三钱。 脏毒挟热下血,日久不止者,此方主之。 脏毒,肠毒也。挟热者,谓挟客热与饮酒之类也。日久不止,则气亦虚,而不足以固血矣,故用人参之甘以补气,樗根之涩以固血。补以举之,涩以劫之,杂霸之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