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述 -- 卷八・杂证汇参

痞满

书名:《医述》  作者:程杏轩

经义

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胀满。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

○脏寒生满病。

○备化之纪,其病痞。

○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

○敦阜之化,其病胀满。(《素问》)

哲言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金匮》)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与胀满有别,惟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有中气久虚,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输化饮食而为痞者;有湿热痰气,上逆阳位而为痞者。(朱丹溪)

凡胸中满心下满者,皆气也。腹中满者,或燥矢,或宿食也。少腹满者,或溺;或血停蓄也。清阳出上窍,故上满者为气而非物;浊阴出下窍,故下满者为物而非气也。(《医方集解》)

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而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能纳而下不能出也。(王好古)

胃口之上为心下,居阳部而受气最清,所云上焦如雾者是也。清处何由凝浊而见痞满?知有所填也。冷则生气,寒则冱血,为痰为食,所填不一。俱宜温以豁之,先使上焦开发,阳气得伸,然后导除其下。(程郊倩)

补编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金匮》)

按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太阴篇》自知,当补之。(《医宗金鉴》)

虚痞不食,大便利;实痞能食,大便闭。虚痞以芍药、陈皮和之;实痞以浓朴、枳实消之。(《证治汇补》)

天地不交而成否,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当用补中益气汤加苓、泽。盖升、柴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气,苓、泽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气,即所以交否而为泰矣。

○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补剂中微兼疏通,不可过用辛香。古人治泻后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

○举世治中满痞胀,不问虚实,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谓中满勿食甘者,指实满而言。若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者,当以甘治之。(朱丹溪)

时至秋初,阳气下坠,因夏间之湿热尚在胸中,致有痞满不宽之证,用不换金正气散以去湿。湿去则金清,金清则降下之令复,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为污秽所塞,扫除污秽以俟主回之意。(《慎柔五书》)

古方治痞,用芩、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姜、夏之辛以散之;参、术之甘以补之;苓、泻之淡以渗之。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果有内实,庶可略与消导。世治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危殆滋甚。

○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亡阴而损其血,此前人所未论及。世之用气药治痞不效者,盖不知此理耳。(刘宗浓)

有患下焦虚极,上焦痞满,若补其下焦之虚,则上焦痞满益甚,若攻其上焦痞满,则下焦之虚复剧,不若以疏启其中而峻补其下,法于参、术、归、 药中,佐以陈皮、浓朴、香砂之类一、二味以制之。不可独攻,不可单补,不可先攻后补,惟应攻补相兼,求功岁月,乃可万全。(罗赤诚)

丹参去瘀生新,乃治痞之要药。(《见闻录》)

凡治病伤其胸中正气,致令痞塞痹痛者,此为医咎。自昔通弊,限于不知,今特着为戒律,不可获罪于冥冥矣。(《医门法律》)

脉候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脉诀举要》)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医述 总目录
卷七・杂证汇参
嘈杂
关格
卷八・杂证汇参
痞满 (当前页面)
积聚
霍乱
痧胀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病箴
  2. 邪祟
  3. 口(附唇)
  4. 腹痛(附脐痛)
  5. 脱肛
  6. 类中
  7. 药略
  8. 带下
  9. 淋浊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