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学正传 -- 卷之三

书名:《医学正传》  作者:虞传

《内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

愚按∶经文溲字下,必缺一涩字。溲即尿也,溲涩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盖血因气滞,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间阐明其说,所谓和气则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槟榔、枳壳等药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束宜汗之, 溏为痢宜温之。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夫古方以泻痢滚同论治,朱紫混淆,殊不知泻属脾而痢属肾也。丹溪曰∶先水泻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此肾传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为后学之绳墨,医者其可不详究乎。

脉法

《脉经》云∶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洪大数身热者死。

又曰∶肠 筋挛,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而紧者死。

方法

丹溪曰∶痢赤属血,自小肠来;白属气,自大肠来。

《原病式》曰∶痢为湿热甚于肠胃怫郁而成,其病皆热证也。俗以痢白为寒,误也,如热生疮疖而出白脓,可以白为寒乎?阴阳水火,一高则一下,一盛则一衰。若以白为寒赤为热,则兼赤白者,乃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为病乎?况下迫窘痛小便赤涩而痢白者必多有之,为热明矣。世有用辛热药而愈者,盖辛甘发散,热主出行,故病微者则郁结开通,气和而愈;若病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故治痢者,必用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微加辛热佐之,以为发散开通之用,如此固无不效者。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加减下之。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重滞,积气已行而毒瓦斯未消,犹暴贼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顾于堂奥之间,纵有愈病之功,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可温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用之于下利清白者犹可;其里急后重,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加以涩热之剂,非杀而何。

初得一、二日间,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用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下后,看气血调理,气用参、术,血用四物。五日后,不可下。(此亦大概言之,气血虚者,虽一、二日亦不可下;实者,十余日后,亦有下之而安者。)

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黄柏。

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一云,实则可下,虚则以苦梗发之。

初下痢腹痛者,用温药姜、桂之属,切不可骤用参、术。纵气虚胃虚,皆不可用。

后重者,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身热挟外感者,不恶寒,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加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愚每以上二方并治痢之挟外感者,亦多获奇效也。)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温药、升药。

大孔痛(肛门痛也),因热流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

仲景法治,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若久病身冷自汗脉沉小,宜温之。暴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或用朴硝。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利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气虚,面色痿黄或枯白色,人疲倦,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细弱,或微汗时出,黄 建中汤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湿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下保和丸。

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脉弦紧,宜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下保和丸。

下痢,血气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下痢白积者,用芍药汤加白术、陈皮、甘草、滑石、桃仁。

下痢赤积,身热,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药、炒陈皮、白术,煎汤送下保和丸加黄芩丸。

久下痢,已数日不能起床,不食,疲弱之甚者,用∶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黄 (五分) 当归(七分) 芍药(一钱) 甘草(炙,三分) 御米壳(醋炒,三分) 地榆(五分) 木香(三分) 缩砂(五分) 陈皮(一钱) 升麻(三分) 白豆蔻仁(三分) 泽泻(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如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为主。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

如虚,宜审之。

古方用浓朴,专为行凝滞之气,滞气稍行则去之。枳壳虽少缓,亦不宜久服。只以陈皮和药可也。

古方多用粟壳治嗽与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后药也。

如力倦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用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

如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亦当以涩药止之,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牡蛎之类,择而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须灸天枢、气海(取穴法,见前霍乱门。)

如痢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二、三十粒。

此丸性多燥涩,有去湿实肠之功。若滞气未尽除者,不可遽用。

如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疼,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汤,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归身尾、芍药、生地黄,而以桃仁泥佐之,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如痢后脚弱,渐细小,用苍术二两,白芍药、龟板各二两半,黄柏五两,粥糊丸,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煎汤送下。

噤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则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又用田螺捣,脐中,以引下其热。胃中热结,当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毒之药犯胃者,当推明而祛其毒,用粪蛆焙干为末,清米饮调下一钱匕,其效。

多有时疫作痢,传染相似,宜推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白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经所谓身凉脉细者生,身热脉大者死,亦大概言之耳,不可一途而论也。

一方,治热痢血痢,用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枳壳、白芍药、川归、滑石、甘草、桃仁、白术等分,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清六丸 治血痢神效。

温六丸 治痢及水泻皆效。(以上二方,并见泄泻门。)

固肠丸 治湿热下痢,大便下血,去肠胃陈积之后,用此以燥下湿而实大肠。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细切,略炒)

上一味,研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送下,或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十二条)

芍药汤 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

白芍药(二钱) 当归尾 黄连 黄芩(各一钱) 大黄(七分) 甘草 槟榔 木香 桂心(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一盏,空心服。如初病,后重窘迫甚者,倍大黄,加芒硝一钱。如痞满,气不宣通,加枳实一钱。如脏毒下血,加黄柏一钱。

黄芩芍药汤(河间) 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数者,及脓血稠粘者。

黄芩 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腹痛甚,加桂二分,稍热服之。

黄连汤(河间)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芍药黄连汤(河间)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谓之热毒下血。

芍药 川归 黄连(各一钱五分) 大黄(三分) 桂心(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大黄汤(河间) 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脉沉实,人不甚困倦者,或初得腹痛甚者,窘迫不安者。

大黄(一两)

上细切,作一服,用好酒二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顿饮之。如痢未止,再进后服。后以芍药汤和之,又再服黄芩芍药汤以彻其邪。此乃荡涤邪热之剂,用酒煎者,盖欲其上至顶巅,外彻皮毛也。

香连丸(局方) 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与吴茱萸十两二味各以好酒拌湿同炒,去茱萸)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饮送下。一方加石莲肉半斤,治噤口痢尤佳。

益元散(河间)谓此为治痢之圣药也,其功不能尽述。

桂府 腻白 滑石(六两) 粉甘草(炙,一两)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水调,无时。

神效参香散 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后药也。

粟壳(去蒂,醋炙,一两二钱) 陈皮(一两三钱) 肉豆蔻(面裹煨,四钱) 茯苓(去皮) 白扁豆(炒,各四钱) 木香 人参(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食远。

(丹溪活套)云∶痢疾乃外感兼内伤之候之,须分表里治之,在表者,必恶寒发热,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汤,去人参、枣子,加苍术、川芎、陈皮、生芍药,微汗以散之。在里者,必后重窘迫腹痛,下积早宜以大小承气汤、河间酒煎大黄汤之类下之。余邪未尽,更以芍药汤、香连丸之类以彻其邪。秽积已尽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肠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肠丸、参香散之类以止涩之。噤口者,须详证按法调治,切不可轻用粟壳、肉豆蔻、诃子之类以试之,杀人于反掌之间也。但凡痢证不问轻重,若邪气正盛而以粟壳之类止遏之,虽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又不可轻用巴豆、牵牛等热毒之剂攻之,盖病因热毒,又得热毒之剂,以火济火,不死何待。

(祖传方)

和中饮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无有不效者。但发热噤口不食者,不可服。

陈皮 白术 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草果仁(七分) 甘草(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三钱) 粟壳(醋炙,一钱五分) 乌梅(一个)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三根饮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 苍耳草根 臭樗木根(刮取白皮)

上各等分,细切,每服七钱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二防饮 治痢后不谨,感冒寒湿,或涉水履霜,以致两足痛痹,如刀 虎咬之状,膝膑肿大,不能行动,名鹤膝风,此药神效。

人参 白术 黄 (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川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各一钱) 防风 防己 羌活 牛膝(各七分) 杜仲(姜汁拌炒) 萆 (各一钱) 附子(童子尿浸三日,去皮脐,七分,冬月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仁斋云∶下痢噤口不食者,虽曰脾虚,盖亦热气闭隔心胸间所致也。俗用木香则失之温,用山药则失之闭,惟真料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多年陈仓米尤佳)温调下。或人参、茯苓、石莲子肉,入些少菖蒲,为末与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其参苓白术散本方该有缩砂,或少入木香,见内伤门。)

(医案)

一子年将五十,夏秋间得痢疾,月余服药而少愈,秽积已,但尽糟粕,不食,昼夜五、六次入厕,兼脱肛不安,又半月诸药不效。予记祖传一方,用池塘中鳖一个,如法修事,多用生姜米 作羹,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盐酱熟煮,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肠自此实矣,肛门亦收而不脱。夫此证盖因脾土受虚,致肺与大肠俱失化源之所滋养,是故大肠不行收令也,此母能令子虚耳。鳖乃介虫属金,而有土性温,能补脾肺。又况肺恶寒,先得芩、连等寒凉之味已多,今用生姜之辛以补肺金,用沙糖之甘以补脾土,肺气既实,其大肠亦随而实,故得以行收令也,故其功效如是之验焉。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医学正传 总目录
卷之二
咳嗽
哮喘
疟证
霍乱
卷之三
(当前页面)
呕吐
噎膈
HT逆
吞酸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瘟疫
  2. 淋闭
  3. 噎膈
  4. 咳嗽
  5. 厥病
  6. 腹痛
  7. 三消
  8. 中暑
  9. 内伤
  10. HT逆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