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中国医籍考 -- 卷十三

本草(五)

书名:《中国医籍考》  作者:丹波元胤

〔张氏(元素)珍珠囊〕一卷 未见

李时珍曰。洁古珍珠囊。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着。元素字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后人翻为韵语。以便记诵。谓之东垣珍珠囊谬矣。惜乎止论百品。未及遍评。

〔洁古本草〕国史经籍志二卷 未见

〔李氏(杲)用药法象〕(砚坚试效方序。作药象论。)一卷 未见

元史本传曰。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货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即富浓,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病。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病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淡渗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药。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汤之过。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拯之。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拯白虎也。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之。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本证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魏邦彦之妻。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杲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与肾合而为病邪。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肾色各异。乃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冯叔献之侄栎年五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汤下之。已煮药而杲适从外来。冯告之故。杲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而至真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之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证矣。令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法处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寻出而愈。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HT 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裴择之妻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已喘嗽矣。医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药投之。杲曰。不然。夫病阴为阳所搏。温剂大过。故无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药。则经行矣。已而果然。杲之设施多类此。当时之人。皆以神医目之。所着书。今多传于世云。李时珍曰。用药法象。书凡一卷。元真定明医李杲所着。杲字明之。号东垣。通春秋书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援例为济源盐税官。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祖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诸经向导。纲要活法。着为此书。

〔药谱〕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也是园书目。

〔珍珠囊药性赋〕一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旧本题金李杲撰。考珍珠囊。为洁古老人张元素着。其书久已散失。世传东垣珍珠囊乃后人所伪托。李时珍本草纲目辨之甚详。是编首载寒热温平四赋。次及用药歌诀。俱浅俚不足观。盖庸医至陋之本。而亦托名于杲。妄矣。

〔王氏(好古)汤液本草〕医藏目录二卷 存

自序曰。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如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一二经为例。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不必如编类者。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当用桂枝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少阴厥阴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元戎。阴证略例。 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其间议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咸精。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时戊戌夏六月。海藏王好古书。李时珍曰。汤液本草。书凡二卷。元医学教授古赵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己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己意。集而为此。四库全书提要曰。“汤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曰汤液者。取汉志汤液经方义也。上卷载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附以五宜。五伤。七方。十剂。中下二卷。以本草诸药。配合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仍以主病者为首。臣佐使应次之。每药之下。先气。次味。次入某经。所谓象云者。药类法象也。心云者。用药心法也。珍者。洁古珍珠囊也。其余各家。虽有采辑。然好古受业于洁古。而讲肄于东垣。故于二家用药。尤多征引焉。考本草药味不过三品。三百六十五名。陶弘景别录以下。递有增加。往往有名未用。即本经所云主治。亦或古今性异。不尽可从。如黄连。今惟用以清火解毒。而经云。浓肠胃。医家有敢遵之者哉。好古此书所列。皆从名医试验而来。虽为数无多。而条例分明。简而有要。亦可云适乎实用之书矣。”〔李氏(浩)诸药论〕佚

按上见于滕县志。

〔王氏(东野)本草〕佚

吉安府志曰。王东野永新人。精方脉。尝着本草经。当时知名。任太医院御医。虞文靖揭文安程雪楼刘申斋赵子昂咸与之交。而尤浓赵魏公。以老致仕。

〔詹氏(瑞方)本草类要〕国志经籍志十卷 未见

〔尚氏(从善)本草元命苞〕国史经籍志七卷(读书敏求记作九卷) 未见

钱曾曰。本草元命苞九卷。元朝崇尚医学。设令医官。考试出题。以难素为经。 仲景为治法本草而又苦其繁冗。尚从善集此书。求简易于慎微本草之中。总四百六十八种。盖便于时人之采摭也。为前序者。至正三年。平江路常熟州知州班惟志未知邑乘中。列其人否。附识以俟参考。

〔朱氏(震亨)丹溪本草〕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滑氏(寿)本草发挥〕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部。

〔本草韵会〕未见

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徐氏(彦纯)本草发挥〕国史经籍志四卷 存

李时珍曰。本草发挥。书凡三卷。洪武时。丹溪弟子山阴徐彦纯用诚所集。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己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尔。别无增益。

〔叶氏(子奇)本草节要〕十卷 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钱谦益曰。叶子奇。字世杰。龙泉人。王师入处。子奇上书总制孙炎。谓龙凤常绍宋正统。改纪元政。用荐主巴陵簿。尝作太玄本旨。究通衍皇极之说。儒者多称之。洪武十一年春。有司以甲令祭城隍神。群吏窃饮猪脑酒。县学生发其事。世杰适至。亦株连就逮狱中。以瓦磨墨。有得辄书。事释家居。因续成之。号草木子。(列朝诗集)

〔徐氏(彪)本草证治辨明〕明史十卷 未见

松江府志曰。徐彪。字文蔚。太医院使枢子也。正统十年。以能医荐入太医院。时代王久病 。又昌平侯杨洪在边疾笃。受诏往视。皆不旬日而瘳。遂留御药局。十三年擢御医。景泰二年迁院判。常侍禁中。每以医谏。景帝问药性迟速。对曰。药性犹人性也。善者千日而不足。恶者一日而有余。问摄生。以固元气对。其因事纳忠类此。六年预修中秘书录。子 为国子生。彪质直洞达。善谈议。少从父入秦。其邸舍。元许文正衡遗址也。秦王以鲁庵题之。秦中称为鲁庵。及归老。以诗画适情。自号希古。所着本草证治辨明十卷。论咳嗽条。伤寒纂例。各二卷。

〔滕氏(弘)神农本经会通〕十卷 存

六世孙万里序略曰。世系邵阳县公。讳弘别号可斋。不肖孙万里六世祖也。公幼而习仪部公过庭之训。不独忠孝大旨。摩顶授记。岐嶷聆略。即流览中所称仁爱一眶。足展天地万物同体之念者。匪靡莹精注目。惟是邵阳锡壤间。父老士绅。及穷檐僻谷。罔弗加额祝天曰。郑之慈母。今之滕公。既政成以畏垒多暇。每计人生斯世。无百年不尽之身。而有千古不磨之泽。泽一邑泽九有。遇使然也。其惟着书立言者乎。则无若神农氏本经一书。自胥庭太昊。以迄于兹。在在而行。人人所需。非直六籍三坟。偏为经生学士家所 也。唐文皇涣集大观。益广世泽。至我圣祖。创为惠民一局。设为官董其事。欲俾海寓悉解呻吟之苦。而卒业扁跗氏。喙喙争鸣矣。仲景东垣。世鲜俦匹。而朱氏丹溪多所折衷。彼其游于七十二毒之日者。不啻神授故足术。遂于公余。稍辑其略。及赋归来。止嬴两袖清风。而是书独不离坐卧。潇然环堵。凡五七易稿。始成文行忠信之册。为四部。析为十卷。年垂白。犹屈首雠校。握毛锥子日不倦。凡寒暑遍一支干。乃克投笔。盖十岁又二云。

〔亡名氏本草药性赋〕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刘氏(全备)注解药性赋〕一卷 存

〔王氏(纶)本草集要〕国史经籍志八卷 存

自序略曰。弘治壬子。备员仪制王事。公暇取本草及东垣丹溪诸书。参互考订。削其繁芜。节其要略。删成五卷。定为中部。又取本草卷首总论。及采内经东垣诸说。有关于本草者。凡一卷。附于前。以为本草之源。为上部。又取药性所治。分类为十二门。凡二卷。以为临病用药制方之便。为下部。凡三易稿。历四寒暑而书成。共八卷。名曰本草集要。盖止取其要。以便初学。及吾儒之欲旁通是术者耳。若专门之士。聪敏之资。固当尽阅全书。不可厌繁多。而乐简便也。明史稿吴杰传曰。王纶。字汝言。慈溪人。举进士。迁礼部郎中。历广参政湖广广西布政使。正德中。以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纶精于医。所在为人治病。无不立效。有本草集要。明医杂着。行于世。李时珍曰。本草集要。弘治中礼部郎中慈溪王纶取本草常用药品。及洁古东垣丹溪所论序例。略节为八卷。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

〔袁氏(仁)本草正讹〕未见

按上见于王畿袁参坡小传。

〔亡名氏本草源流〕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蒋氏(仪)药镜〕四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药镜四卷。明蒋仪撰。仪嘉兴人。正德甲戌进士。其历官未详。是编前后无序跋。惟凡例谓医镜之镌。骈车海内。今梓药性。仍以镜名。其载药性。分温热平寒为四部。各以俪语。括其主治。后附拾遗疏原滋生三赋。以补所未备。词句鄙浅。徒便记诵而已。

〔汪氏(机)本草会编〕二十卷 未见

李时珍曰。本草会编。嘉靖中祁门医士汪机所编。机字省之。惩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书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检阅。冠之以荠。识陋可知。掩去诸家。更觉零碎。臆度疑似。殊无实见。仅有数条自得可取尔。

〔郑氏(宁)药性要略大全〕十一卷 存

自序曰。昔先君子尝以儒业训予。每见今之登仕路者。天各一方。既缺问于晨昏。曷能全于子职。亲老年荒。而莫能养者有之。庸医非徒其益。而反致害者。间亦有之。触于目感于心。故深叹缰锁于名利者之莫能脱也。予正得丁卯赴考。拂意时来未冠。先君年七十有五矣。何能俟志之达而荣养乎。盖尽心于君者。鲜克尽心于亲也。忠孝难以两全。于是役志于医。而干禄之心。日益淡焉。因取轩岐伊芳李所着内经汤液等书阅之。且知古今方书所常用者。不过二三百味。更迭调换而已。其间又有所说不同。一味之下。某药性寒无毒。又曰。微温有小毒。又曰。温无毒。如陈皮则曰。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又曰。益气健胃。香附子则曰。消宽食中。又曰。益气理胃。似此之类。难以枚举。如木通非通草。石脂指作空青。本二物而指为一物。俾后学何所据哉。余则取诸书。参互订正。名曰药性要略。非敢为明者道。但亦可资后学处方之一助云尔。嘉靖己巳季冬望后。歙北丰阳七潭郑宁书。

〔沈氏(好问)本草类要〕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许氏(希周)药性粗评〕医藏目录四卷 存

自序略曰。人不可以不知医。而药不可以不明性。秦火之前。岐伯彭缓以神医名。秦火之后。李华张吴以明医名者。病赖于医。识其原也。医资于药。洞其性也。故药性之作。有本草。有图经。有拾遗。又有四声。有开宝之详定。又有嘉 之添注。历汉魏唐宋。如隐居东垣诸公。汲汲于此者。谓非有所重而然耶。我先君完斋翁自少知医。远近时或赖之。及举进士第官大理。乃一疾误于庸医。至今为憾。逮希周继儒业。业儒之暇亦尚轩岐。后举于乡。嘉靖戊戌上春官不第。归于舟中。取诸家本草玩之。深以浩瀚不可记忆为病。然既不得其详。复不得其略。亦自负也。于是杂举众药。意味相对者。属之以词。各以所长。着其用焉。 为骈丽。以便诵读。凡一帙。题曰药性粗评。夫一药而该群用。独取其长。绩之略也。药品溢于一千。而所收五百余条。录之略也。所采有时月。而岁功隐。所产有州郡。而道地微。推举之略也。曰草木。而不类其大乔。曰玉石。而不类其轻重。曰禽虫。而不别其水陆。有贵贱。而不别其上下。检点之略也。谓之粗评固宜。既成。至辛丑北上。中途以不及返舟中。自谓粗评之作。终以一二略者为遗恨。于是复取诸家本草玩之。详其所生所产。与其功用。各注其条下。而每寓以绪论。又略载其单方。庶几为成书焉。既成。厘为四卷。而粗评之名不易。自以一得之愚。或有裨于初学也。不惜寡昧。出与四方共之。我朝以医术名者。曰丹溪先生。彼学人由药性以习脉候。观会通以达病机。期周官之十全。等孙武子之百胜。不待得之三折肱也。又岂但丹溪之徒而已哉。

〔赵氏(星南)上医本草〕四卷 未见

〔贺氏(岳)药性准绳〕未见

海盐县志曰。贺岳字汝瞻。初因母病。尽购岐黄书诵之。且从四方国手讲究。遂精其术。病者圭勺沾口即奏功。群邑藩臬。皆延致之。加以宾礼。所着明医会要。医经大旨。诊脉家宝。药性准绳诸书。业医者宗之。

〔俞氏(汝言)本草摘要〕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部。

〔薛氏(己)本草约言〕四卷 存

自序曰。夫人凭车而历垣道。登舟而泛安澜。情与境俱适。逮至临大行孟门。瞿塘滟 。则靡不惕然惊。而又辐脱焉。辔委焉。橹折而帆破焉。则其呼号必倍。而垂援也必力。何也。安危异也。故古先圣人。惟稷教稼。惟契明伦。而神农氏独于洪荒以前。举凡若草若木。若虫鱼玉石之类。无不备尝而昭示之。宁舍教养。而为此不急之务哉。诚旷观天下。业已茹毛饮血。老死不相往来。一切经纶。徐听之异日。而独是风者寒者。暑者湿者。与夫喜怒忧思悲惊恐者。氓之蚩蚩。何所不有。须臾之间。生死判焉。而得不力为垂援。其如此呼号望救者何哉。故医之道。倍急于教导。而功亦与稷契等。昔人称山中相业。良不诬也。自是陶弘景而后。增补非一。有所谓唐本蜀本。计一十六家。而言亦弥广。余生也晚。幸秘笈无不发之藏。故余得游息其间。积有年所。时就本草中。辑其日用不可缺者。分为二种。且别以类志约也。韦编几绝。丹黄斑驳不复识。因思神农生人之泽。昭垂万祀。而全本浩汗难竟。则斯帙也。其径捷。其功逸。其神不劳。寓目之余。条分缕指。无不备具。所谓开卷一读。生气满堂者。其在斯乎。因命曰约言。公之海内。庶几案头箧际。可披可携。一切苦卷帙之繁者。不至尘封简蠹矣乎。嗣是求之素问灵枢诸书。不可谓非登高行远之助云。不然。 在前。风波在后。而弃尔辅舍尔楫。将车覆康庄。舟横野渡矣。冀其终逾绝险。转危为安也。有是理哉。今天下司农司铎。盖不乏人。而神农一任。所系尤急。则翼斯人于不死。而因以仰赞稷契之功。端在是矣。毋曰非博观也忽之。古吴薛己立斋甫题。苏州府志曰。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性颖异。过目辄成诵。尤殚精方书。于医术无所不通。正德时。选为御医。擢南京院判。嘉靖间进院使。所着有家居医录十六种。医家多遵守之。

〔程氏(伊芳)释药〕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

〔陈氏(嘉谟)本草蒙筌〕医藏目录十二卷 存

自序略曰。本草旧多有刻。如大观。则意重寡要。如集要。则词简不该。至于吾邑汪石山续集会编。喜其详略相因。工极精密矣。惜又杂采诸家。而讫无的取之论。均未足以语完书也。予时侨居郡城。适从游者日益进。思欲厘正是书。以引来学。而求免三者之弊。乃取诸旧本。曾通而折衷之。先之气味升降。有毒无毒。次之地产优劣。采早采迟。又次之诸经所行。七情所具。其制度其藏留。与夫治疗之宜。及诸各贤方书应验者。靡不殚述。间亦旁掇旧文。窃附臆见。以扩未尽之旨。且虑其繁而不整也。为之砌辑章句。排偶声律。重者删。略者补。吻者取。乖者遗。内附同种堪治者。并朱书。外续异名相类者。加圈别。首尾该贯。纤悉着明。其义增前。其文减旧。俾读者易记。无龃龉之患。考者易寻。免琐属之劳。初学由此。日渐造夫精微。亦庶乎行远升高一助也。是书也。创自嘉靖己未。凡五易稿。七阅岁而始成。题其篇曰本草蒙筌。以授诸弟子。佥曰。先生嘉惠后学之心盛矣。岂惟以训二三子。须以公诸人人可也。固请寿诸梓。因述颠末。以识岁月云。嘉靖乙丑春二月吉旦。新安八十翁月明陈嘉谟廷采序。李时珍曰。本草蒙筌。书凡十二卷。祁门医士陈嘉谟撰。谟字廷采。嘉靖末。根据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日蒙筌。诚称其实。

〔蔡氏(承植)本草蒙筌撮要〕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方氏(谷)本草集要〕明史十二卷 未见

〔姚氏(能)药性辨疑〕未见

浙江通志曰。姚能字懋良。号静山。海盐人。善谈论。好吟诗。精于医理。着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诸书。

〔李氏( )汤液本草〕未见

按上见松江府志艺文部。

〔李氏(中)本草辨正〕三卷 未见

〔黄氏(渊)本草考证〕二卷 未见

〔严氏(萃)药性赋〕未见

按上三种。见于浙江通志经籍部。

〔冯氏(淑沙)本草病因〕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张氏(梓)药性类明〕(通行本。作药证类明。)医藏目录二卷 存

〔吴氏(维贞)药性赋大全〕医藏目录十二卷 存

〔皇甫氏(嵩)本草发明〕医藏目录六卷 存

自序曰。医之为道。莫要于识药性。药性明。斯能处方用药以印病。如尺度权衡以应物。而毫末不爽焉。医道可明矣。本草一经。药品性味具备。补注训义亦详。诚济世之书也。第诸家辏集。各附见闻。其中治病之说。类多繁衍。每一品药。该疗诸病。多者十数证。少者三四证。漫无专治监治之法。俾用药者。莫知取裁。是以近世方家。务求简便。乃舍本经专读药性赋等歌括。托为东垣快捷方式之法。而不加察。狃于目前常用之药。于本经中所载奇异药品。率莫之究。执此以疗病。未免略而弗详。局而弗备。往多缪误。殊戾经旨。至投剂无效。良由药性不用。制用未当也。嵩承祖父业。深为此虑。于是儒之暇。究心于医。搜辑方书。推本内经。爰及诸本草东垣汤液丹溪药性等书。参阅考订。求其旨要。着为本草发明六卷。卷分列上下部。其间如某药专治某病。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君。某药佐之为引用。分专治监治之法。各有攸宜。于常用要用药品列在上部。更加详着。其稀用奇品。列于下部者。亦发明之。以备参用。虽未敢云窥羲黄之奥。溯汤液之源。然经义略明。而临证用药处方者。庶知旨要。不致泛泛无从矣。用是汇诸编以俟明者裁之。时万历戊寅夏。武林皇甫嵩述。

〔王氏(文洁)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八卷 存

〔李氏(中立)本草原始〕医藏目录八卷 存

马应龙序曰。医虽方伎尔。然理微而道大。用广而功切。故称仁术焉。上古神农氏始尝百草而知药。轩辕氏咨访岐伯伯高少俞而知脉。后世始有生生之术矣。夫人之五脏六腑。气脉周流。阴阳穴络。上按天道。下俾地理。非冥心聚精。博考沉思。不能入其奥妙。而况粗浮之气。疏略之见。又何当焉。余幼善病。留心此技。二十余年。仅得其梗概以自卫。宰杞时。得李中立氏。年幼而姿敏。多才艺。其医虽不敢即谓与古人方驾。而偏至之能。有足取焉。所着有本草原始。夫本草者。医之肯綮也。之生而致死。之死而致生。所系在呼吸间。可弗慎乎。李君核其名实。考其性味。辨其形容。定其施治。运新意于法度之中。标奇趣于寻常之外。皆手自书。而手自图之。抑勤且工矣。书成遣人邸中。丐余一言以传。余以为昔人读尔雅不熟。为蟛蜞所误。考白泽不审。陷 囊于亡然。则非有易牙之口。不能辨淄渑之水。非有师旷之聪。不能 劳薪之味。故古人不三折肱。不称良医。吾与子固无所用其患矣。特以告夫来者。朱彝尊高士李君塔铭曰。君先世曰尚衮。曰中立。皆举进士。尚衮未授官。中立为大理寺右评事。

〔贾氏(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 存

李延 序曰。古谓用药救生。用兵救乱。其事急。其义一也。故处方犹之五花八阵。而药者特其甲仗之属。借以克敌。若甲仗朽钝。是以卒予敌也。更或长短异宜。先后倒置。直可以不战而败。救乱云乎哉。则将以救生者。亦可以肃然惧惕然悟矣。着本草者。自神农以来。不下数十家。多繁简失中。读者尝苦其不适于用。余甲申游禾中。偶得贾君九如所着药品化义。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问其里人。有不闻其姓氏者。嗟乎。岂九如精技入神。世人不见贵重。故名没于州党。抑所号圣医者。学不必如九如。而已足擅名。皆不得而知也。是书藏之笥中甚久。戊午客浙西。伏暑中曝书。复见九如本。如逢故人。乃命儿子汉征。较正重梓问世。凡善读此书者。当处方之际。直令垒壁一新。岂独为九如重关生面也乎。按是书。题曰赵郡李延 期叔着。朱彝尊高士李君塔铭。又有补撰药品化义之目。然据李序。则全出于贾氏者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国医籍考 总目录
卷九
本草(一)
卷十
本草(二)
卷十一
本草(三)
卷十二
本草(四)
卷十三
本草(五) (当前页面)
卷十五
食治
卷十六
脏象
卷十七
诊法(一)
卷十八
诊法(二)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本草(一)
  2. 本草(三)
  3. 方论(四)
  4. 运气
  5. 方论(四十)
  6. 方论(十七)
  7. 方论(四十六)
  8. 医经(八)
  9. 食治
  10. 方论(二十二)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