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上卷

五脏所生

书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作者:唐宗海着

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脏.脏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气.所以成其形而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阴阳.须先知五脏之气化.

东方生风.】

东方于卦为震.于时为春.阳气发动.而阴应之.遂生风气.风气者.乃天春生无形之气也.西洋天学.言空气有冷热相吸而成风.夏月热带在北.则风从南至.冬月热带在南.则风自北来.内经所谓东方当南北之间.是西洋言风之往来.内经则风所从生.南北是阴阳两殊.故风从此异.东方是阴阳交应.故风从此生.内经探生风之源.比西洋更精.

风生木.

由无形之五气.生有形之五行.春气所生为甲乙木.西洋格致.皆以草木有根芽子核而生.然当天地开辟.实有风气.而后化生草木即以芽核论之.仍是秉风气所生.盖地土阴质.得发动之阳气.即风气也.邵康节所谓地下.有雷声春光弥宇宙是矣.既萌芽后.则感受空中之风.而天又有风星.以司其气化.虽西洋有引土膏吸炭气之说.亦只是火来就木水来生木.而究木之体.则总属风气.盖在天则木本风化而在人则肝为风脏.

木生酸.

有木之形.即有性味.木之味酸.故凡果实.味皆带酸.变酒为醋.亦只是风气酿成.

酸生肝.

五气五行.亦既朕兆而成性味矣.然后人得秉之而生五脏.秉风木之气所生.则为肝脏焉.盖人所以日食五味者.借以生养五脏也.酸味入腹.则生养肝脏焉.子孕母腹中.亦赖母所食五味合之气血以生五脏.

南方生热.】

南方正当赤道.于卦为离.阳气外发.是生热气.即西洋所谓热带.日行赤道生热也.故日为众阳之精.

热生火.

热者夏之令也.夏气所生.于地之五行.为丙丁火.热是无形之天气.火是有形之地气.故河图之数.地二生火西洋化学.言以钢击石.所生之热.与钢镰磨下石屑.与空中养气化合而燃.钻木相磨.亦与空中养气化合而燃.即内经热生火之证.

火生苦.

凡物经火.味无不苦.盖火之性使然也.草木秉火之性者.其味皆苦.另详性味篇.

苦生心.

生人秉火之性味.于是而生心脏.与酸生肝义同.

中央生湿.】

中央.阴阳交会之所.阴属水.阳属火.水火交会.而生湿气.为长夏之令.以化生万物.央者.阴阳二字.双声合为一音也.盖天阳地阴.下下相交.南热北寒.水火相交.遂蒸为湿.西洋言谈养炭轻四气.弥漫地球.而古圣.只以中央二字.已赅其义.

湿生土.

湿气无形.化生有形.为戊己土.土之生物.全在于中含湿气也.西洋言土即是地.不知古圣.却有分别.天是阳在上.地是阴在下.而土在阴阳相交之中央也.西洋言土.是物质腐烂而成.而不知所以腐烂.皆借湿气.

土生甘.

土之味本淡.而所生五谷则味甘.故甘者.土之性味也.西洋但知现成之五味.而不知五味所自生.故其论药多误.

甘生脾.

人秉土之性味.于是而生脾脏.

西方生燥.】

西方主秋金之气.收敛肃杀.其气为燥.在一日为申酉日入之时.阴收阳敛.气泽消灭.致成燥气.在一刻为秋令.收敛肃杀.所以成物.赖此燥气也.西洋化学.不知燥气.因此为水火消耗之气.不能以器取得故不知也.

燥生金.

有此无形之燥气.乃生有形之金.于地之五行为庚辛金.秋日燥气用事.则草木黄落.即是生金之验.土之所以生金者.亦以其由湿返.燥凝而成质也.

金生辛.

有燥金之气性.然后生此辛味.

辛生肺.

人秉金之性味.于是而生肺脏.所以藏天地之金气也.

北方生寒.】

北方主冬令.生寒气.热带在南.冷带在北 .故西洋有北冰海之说.

寒生水.

气以生形.寒气所生.为壬癸水.西洋谓水.是轻养气所化.独内含轻气.以冷玻璃罩之.则与空中养气.化为水珠.然必罩以冷玻璃.仍从冷而化也.又云将二气放水银盆内烧之.复化为水.水银极寒.是与内经寒生水之义亦合.

水生咸.

寒水之性.其味为咸.

咸生肾.

人生秉寒水之性味.而生肾脏.以司人周身之水.

人生本天亲地.故生此五脏.以应天地之阴阳.必先知人之五脏.本于五行.然后发之为百骸.推之为万物.莫不本于五行焉.五行之气偏则为病.草木各得五行之气.借以调五脏之偏.药之功用以着设非先明五行之理.不可以言医也.故引素问阴阳应象论文以明之.西洋天学化学.虽与中国五行之说不同.而义实相通.惟西洋医学.则止就人身形质立论.不知人之气化.实与天地同体也.

 

tags: 五脏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总目录
例言
例言
上卷
五脏所生 (当前页面)
五脏所属
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
脏腑所合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五脏所属
  2. 审治处方
  3. 气味阴阳
  4. 脏腑通治
  5. 人身阴阳
  6. 七方十剂
  7. 男女天癸
  8. 血气所生
  9. 性味宜忌
  10. 问察原委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