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以儿童多见,多因玩耍时将异物放入外耳道内。成人亦可因偶然或疏忽造成外耳道异物。异物种类繁多,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或小昆虫类异物。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大部分病例有异物进入外耳道的病史,但有的患者病史遗忘或不明确。小儿外耳道异物常因继发感染或昆虫活动引起耳痛而就诊。 2.可查见外耳道内异物,依其种类、大小、停留部位和时间而具有不同特征。活动昆虫可致耳鸣或疼痛;继发感染者表现出外耳道炎的症状及体征;长期停留的异物被耵聍包裹易误认为耵聍栓塞,并因堵塞而致听力减退;深在异物压迫鼓膜者可引起耳鸣、眩晕;小而非活动性异物没有特殊症状,仅在检查外耳道时发现。 二、中医学 外耳道异物属中医“异物入耳”范畴。常见的异物有蚊、蝇、蚂蚁、水蛭及豆类、果核、稻谷、砂石、碎玻璃等。如异物损伤耳道肌肤,邪毒乘虚外侵,可致皮肤红肿,疼痛。 1.辨证依据:根据病史及局部检查,发现耳道有异物。 2.临床证型:因异物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体小无膨胀无刺激性的异物进入耳中,可无明显症状;形体较大的异物阻塞于耳道内,可引起耳鸣,听力障碍和反射性咳嗽等。吸水性异物遇水则膨胀,刺激和压迫耳道,可引起耳道红肿糜烂。动物性异物,由于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耳鸣或疼痛搔痒,甚至出血或损伤耳膜,引起耳膜穿孔。异物嵌顿于耳道峡部则疼痛较剧。异物离耳膜较近,可压迫耳膜而发生耳鸣,眩晕。 【治疗】 一、现代医学 原则为取出异物。根据其性质、大小、形状及停留位置决定取出方式。有继发感染者应先行抗炎处理,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 1.小而非活动性异物可用耳镊钳取。 2.光滑球形异物易被耳镊推向深部,故宜用适当弯度的耵聍钩或刮匙将其取出。 3.活的小动物,可先用甘油、酒精或乙醚滴入外耳道将其麻醉或杀死,再用合适器械取出。 4.异物过大或嵌顿在骨部不能被取出时,可采用耳内或耳后切口取出。 5.小儿或不合作者,或难取之异物,可酌情用短时全麻。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取出异物。 2.治疗方法 (1)外治:植物性及非生物性异物,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圆球形异物用刮匙取出。质轻而细小异物,可用凡士林或胶粘物质涂于棉签头将其粘出。细小能移动的异物,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但遇水膨胀或易起化学变化的异物,以及耳膜有穿孔者禁用此法。动物类异物,用植物油、酒、姜汁等滴入耳内,待虫死后再用镊子取出。对已泡涨之异物,可搅成小块取出,或先用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2)内治:因异物损伤耳道肌肤而致红肿、 痛、糜烂者,可用银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栀子10g,黄连10g,赤芍12g、生地15g,木通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