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巩膜、粘膜、皮肤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一种临床征象。当血中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未能观察到黄疸时,叫做隐性或亚临床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于肝脏、胆囊、胰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症征。老年人患肝、胆、胰腺等疾病时经常可见到黄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病原因] 引起黄疸的病因比较复杂,凡是可以引起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失去平衡的疾患均可导致黄疸,老年人黄疸的发病原因主要有: 1.溶血。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引起黄疸,此种黄疸称溶血性黄疸。老年人常由于血中存在溶血因素,如生物因素(蛇毒、疟原虫等)、化学因素(苯肼、萘、砷化氢等)、免疫因素(血型不符的输血等)、物理因素(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红细胞损伤)等引起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损害。由于肝细胞损害,可以引起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发生黄疸,此种黄疸称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脂肪肝等疾患。 3.肝胆管阻塞。肝内或肝外胆道系统由于肿瘤、结石、炎症、疤痕等因素,发生机械性梗阻,从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此时发生的黄疸称梗阻性或阻塞性黄疸。老年人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胰腺癌等疾患。 中医根据黄疸的色泽不同,将其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湿热外侵,饮食不节,可致湿热内蕴;或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胆失疏泄,可致肝胆瘀热;或湿热化火蕴毒,毒入营血;或积聚日久不消,淤阻胆道,胆汁外溢;此等均可发生阳黄。由于劳伤太过,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或湿从寒化,寒湿阻中,胆汁排泄受阻,渍于肌肤,可发生阴黄。阳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黄疸,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溶血性黄疸常有输血、用药、感染、接触毒物或家族遗传病史。慢性少量溶血时,只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黄疸较轻微或不明显,脾脏可有不同程度肿大;急性大量溶血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呕吐、腹痛、头痛、全身不适,甚则出现休克、昏迷、严重贫血、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剧烈溶血反应。 肝细胞性黄疸若由急性肝炎引起者,可见乏力、纳呆、发热、尿黄、肝区痛、肝肿大并有压痛等症;肝硬化引起者,则同时伴有消瘦、蜘蛛痣、肝脏质地硬、脾肿大或有腹水等症;慢性肝炎引起者,则肝脏质地偏硬,有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梗阻性黄疸如由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者,则起病急骤,伴右上腹绞痛,发热,呕吐等症,黄疸来去皆速,且可反复发生;胰腺癌引起者,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晚期有腹痛、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梗阻性黄疸的深浅取决于胆系阻塞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预防措施] 1.饮食有节。平素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不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起进食,餐具应煮沸消毒。勿酗酒过度或饥饱无常,以免损伤脾胃,内生湿热。 2.情绪有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忧郁、大惊、大恐,确保胆系疏泄畅通,可有效地预防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肝气调达,病情易于好转康复。 3.劳逸结合。劳伤太过则脾虚,逸滞太过则脾滞,此均可致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发为黄疸。注意适当的休息,劳逸结合,可预防引起黄疸疾病的发生。患有黄疸者,勿过劳过逸,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4.避免溶血因素侵入。如不输血型不符之血,不接触苯肼、萘和砷化氢等有毒化学物质,避免毒蛇咬伤等。 5.药物预防。肝炎流行期间,除注意饮食卫生,病人隔离外,对未染病、发病者,可预防性服药,有利于预防肝细胞性黄疸发生。如用茵陈蒿30克、生甘草10克;或用决明子15克、贯众15克、生甘草10克;或用茵陈蒿30克、凤尾草30克,任选一方,水煎服,连服3~7日有效。另外,预防服药还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分别选用健脾、温阳、滋阴、疏肝等中药配方服用,以增强体质,预防黄疸。 [治疗方法] 1.原发病治疗。黄疸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根本的治疗方法是治疗引起黄疸的原发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等,具体方法可参照有关疾病的治疗。 2.对症治疗。溶血性贫血可常规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选用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药;肝内阻塞性黄疸者,可用消胆胺,每次4克,每日3次;肝外阻塞性黄疸者,可选用维生素K及抗组织胺类药;肝细胞性黄疸者,可用10%葡萄糖液加维生素B、C,或加入适量胰岛素及氯化钾;有感染者,积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3.中医辨证论治。阳黄属热重于湿者,表现为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尿赤便秘,可选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10克、生大黄10克、车前草15克、泽泻10克)以清热利湿;属湿重于热者,表现为身目黄色不光亮、身热不扬、脘痞腹胀、便溏尿黄,可选用茵陈四苓散加减(茵陈30克、白术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蔻仁6克、藿香10克)以利湿清热,化浊退黄;阴黄属寒湿阻遏者,表现为黄色晦暗、脘闷腹胀、形寒肢冷、便溏,可选用菌陈术附汤加减(菌陈30克、白术10克、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以温阳健脾,化湿退黄;属肝郁血瘀者,表现为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 块刺痛,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鳖甲15克、大黄10克)以活血化瘀,疏肝退黄。 4.单方验方。据证可选用以下退黄验方。 (1)虎茵汤:虎杖、茵陈、红枣各30克,煎成100毫升,加糖适量,分两次服,连续服至黄疸消退,治疗阳黄有效。 (2)肝炎糖浆2号:车前草30克、败酱草30克、龙胆草6克、大青叶15克、青蒿10克,水煎服,治疗急性肝炎阳黄有效。 (3)茵陈30克、玉米须30克,水煎服,治阳黄。 (4)青黛3克、明矾18克,共为细面,每服1.5克,每日3次,治肝郁血瘀之黄疸。 (5)茵陈10克、白石英6克、生栀子6克、黄柏3克、金钱草15克、川郁金3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阳黄。 (6)黄疸重症有腹胀尿闭者,可选用麝香1克、田螺、葱适量,捣烂外敷神阙穴(肚脐眼);或用食盐2斤,炒热外熨腹部亦可。 5.针刺退黄。据报道,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属轻、中型患者,可以单独使用针刺治疗,不必配合应用中西药物,按辨证取合谷、太冲、阳陵泉、内庭、足三里、章门等穴,用泻法,每日针刺1次,一般均在5~7天内退黄,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