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实用书 > 气功外气疗法 -- 第八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症

书名:《气功外气疗法》  作者:

 

感冒

【病因】

(一)外感风寒:风寒多从肌表而入,因肺合皮毛,以致肺失宣降,毛窍闭塞而发病。

(二)外感风热:风热多自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以致肺失宣降,皮毛疏泄失常而发病。

【病状】

(一)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声重,喉痒,咳嗽,痰清稀,舌淡苔薄,脉浮紧。平掌测试检查:头部多有密集、寒凉、阻滞气感,身体上下,左右气感不平衡。

(二)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咽喉肿痛,咳痰黄稠,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平掌测试检查:头部多有密集、热麻的气感,身体上下或左右气感明显不平衡。

【治疗】

(一)发功:

1.患者坐位。先按揉印堂、坎宫,拿曲池、合谷以开通穴位,疏通气机。再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发气于印堂、太阳,并用拉引法顺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气机直至两足,3~7次,使风寒或风热之邪气顺经下导,自足而出。

2.再按揉风府、大椎、风门、肺俞诸穴。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向大椎、风门、肺俞发气,并用拉引法顺足太阳膀胱经自上向下导气,使气机平衡。

3.最后按揉风池、大椎、风门,拿曲池、合谷,摇两上肢结束。

加减:风寒者,加热导气法发气,向风门、大椎及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发气导引气机;风热者,加冷导气法,向肺俞、大椎、风池及足阳明胃经发气导引;鼻塞不通者,加中指独立式,颤法在迎香、山根穴发气9息;咳嗽、胸闷、痰多者,加平掌式或剑指式,以颤法在膻中、中府、云门穴发气各8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太阳、曲池、合谷。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将气向合谷穴导引。

(三)辅助练功:

1.祛风解表导引功:患者正坐,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两目微闭,自然呼吸,然后做以下导引功。

(1)推前额:以两手食、中、无名指并拢,用指面从两眉中点向前发际直推24~50次;然后再自前额中点向两侧分推24~50次。呼气时用力推,吸气时略轻,意注指下。

(2)揉运太阳:以两手中指按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揉运24~50次。

(3)扫散胆经:两手四指微屈并拢,用指尖在耳上头之侧面,从额角顺胆经向脑后摩擦扫散5~10次。

(4)洗皂:用两大拇指背,相互搓热。然后轻轻上下摩擦鼻之两侧,吸气时搓摩5次,呼气时搓摩5次。共做9息。

2.攀脑发汗功:患者盘腿而坐,两手十指交叉,攀脑后风府、风池穴处,先搓摩脑后9次;再两手压头,弯腰、屈颈至于床;再直起,复搓摩脑后9次;再弯腰屈颈,反复行功,直至汗出为止。

 

咳嗽

【病因】

(一)外感咳嗽:多由外邪犯肺所致。风寒或风热之邪束于肌表,伤及肺卫,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职,发为咳嗽。

(二)内伤咳嗽:除肺部病变外,多由它脏有病,累及于肺。如脾失健运,湿痰内生,壅遏肺气;或肝郁化火,上犯于肺;或肝肾阴虚火旺,邪火犯肺等,均可使肺失清肃,气逆而咳。

【症状】

(一)外感咳嗽:因于风寒者,咳嗽痰多稀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因于风热者,咳嗽痰粘稠,咽痛口渴,身热,苔薄黄,脉浮数。平掌测试检查:胸部两侧多有密集、寒凉气感或左右气感不平衡。

(二)内伤咳嗽:因于痰湿者,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闷,苔白腻,脉濡滑,因于肝火犯肺者,气逆呛咳,面红咽干,咳引胁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平掌测试检查:在胸腹部多有密集、阻滞、麻胀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患者坐位。先按揉膻中、肺俞、中府、云门、风门穴。

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膻中、中府、云门、肺俞发气,各6息或12息;并从中府、云门顺肺经导引气脉至手,使上下气机平衡。

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向膻中、中脘发气14息,再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气机,使气机上下平衡。

加减:外感咳嗽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按揉风池各24次。内伤咳嗽,脾阳不振,湿聚生痰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中脘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至丰隆穴;再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丹田、穴发气24息。

肝火犯肺,肺失肃降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肝俞、章门、期门发气11息;再用推引手法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向下肢导引,使气机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膻中、内关、合谷、肺俞。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导引气机,使各针体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摩胸“”字功:患者站立或平坐。叩齿36次,搅津3咽,送入两肺之中,再送入周身皮毛,复还丹田。然后两手放于同侧胸部,并慢慢吸气,呼气时口念“”字诀,两掌同时摩胸,做7息。有降肺气,清肺火的作用。适用于外感咳嗽。每日练2~4次。

2.服白气功:姿势及叩齿、咽津等同上。意想白气,并以鼻吸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至两肺,再充入周身皮毛,做7次;有补益肺气的作用,适用于肺气虚者。每日练2~4次。

3.理肺导引功:

(1)拍捶背脊:右肢上举。将掌心贴在大椎穴处,以腕力轻拍9次,同时叩齿;再用左掌以同法拍击9次;然后用手握空拳左右交互捶背部和胸部,同时叩齿9次。

(2)宽胸理气:先以左掌在胸部从左向右推,从上逐渐向下,至心口窝为1次,推9次。再以右手向左推9次。

(3)降气化痰:用两手掌平放在同侧锁骨下,逐渐向小腹部推9次。

(4)理气通经:用左手掌从右胸部经右肩部,上肢内侧,推至指尖,再反转至手背,经上肢前外侧,肩上面推至右胸,共9次;然后以同法用右手推左侧9次。用于外感、内伤咳嗽,每日练2~4次。

 

哮喘

【病因】哮喘的发生,主要是肺脏痰湿停聚,一旦感受外邪,则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博结,阻塞气道,出现喘逆痰鸣,呼吸困难的症状。脾失健运则积湿成痰,上阻于肺,或肾虚不能纳气亦可造成本病。故本病的病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

【症状】

(一)外感风寒:气喘咳嗽,痰多清稀起沫,兼有风寒表证,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密集、寒凉,小腹及下肢气感稀疏。

(二)痰湿壅肺:气喘咳嗽,痰多粘稠,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平掌测试检验:胸腹部气感密集、阻滞,上下疏密不均。

(三)肺脾气虚:喘促气短,自汗畏风,痰清稀,语言无力,倦怠乏力,食减便溏,舌淡,脉弱。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稀疏,下肢密集。

(四)肺肾阴虚:喘促气短,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咳血音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腹部、小腹部有密集、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首先点揉定喘穴(大椎旁开0.5寸)、天突、膻中、关元、肺俞。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体表定喘、肺俞发气14息或28息。然后手式离开体表,以推拉引手法顺督脉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导气至命门、肾俞穴处,反复3~7次。

3.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天突、膻中、中府、云门;然后手式离开体表,用引法顺足阳明胃经、任脉经从胸部向腹部导引气机,使经气下行,上虚下实。

加减:外感风寒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扫散头部胆经。痰湿阻肺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府、云门穴,并顺手太阴肺经向指端导引,疏通经气,祛邪外出。肺脾气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气海、中脘、肺俞、脾俞穴发气各9息或18息。肺肾阴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关元、肾俞、肺俞穴各6息或12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定喘、天突、膻中、内关、列缺穴;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并导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

1.平喘导气功:患者坐式或站式。排除杂念,微闭双目,全身放松。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36次;呼气时,再用右手掌自胸部中线向左侧推5~10次,吸气时暂停,共10息;再用左手以同法向右推摩10息。最后以两手平掌从两腋下向腹侧推摩10~20次。

2.放松肺脏功:于哮喘发作时,取坐位或站位,排除杂念,先放松胸背及全身肌肉,再深吸一口气,意念“松”字,同时意想两肺脏放松,使其气顺身体两侧下降于足掌。反复数次,至喘息逐渐减轻为止。

3.肺气虚者,配合练服白气功;邪气实者,配合练摩胸“”字功(见咳嗽)。

 

胃痛

【病因】

(一)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失其调达,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因而发生胃痛。

(二)脾胃虚寒:由禀赋不足,中阳素虚,以致寒从内生,每因饮食不慎,稍触寒邪,即能发生胃痛。

【症状】

(一)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腹痛连胁,嗳气频频,或兼呕逆酸苦,苔多薄白,脉象沉弦。平掌测试检查:在胃脘部及两胁肋部多有密集、麻胀等气感。

(二)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恶凉,按之痛减,体倦乏力,苔白,脉虚软。平掌测试检查:在胃脘部有密集或稀疏、寒凉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令病人仰卧,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调匀呼吸;然后呼气时以意引气导向胃脘疼痛处。

2.医者以右手揉阑门,左手与中指按鸠尾穴,以调法放通。

3.医者以平掌式,轻按胃脘部,用震颤法发气14息;再以中指独立式,用震法在中脘、气海穴发气14息;然后分腹阴阳、推腹、摩腹、揉腹。

4.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离开中脘发气14息,再用推引手法顺任脉向丹田导引经气,或顺足阳明胃经导引,使气感上下平衡。

5.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拇指面揉脾俞、胃俞、肝俞,并揉膀胱经及督脉。然后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脾俞、胃俞发气14息,并顺经导之。

加减:肝气犯胃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肝俞发气11息,并顺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向下肢拉导气机,疏散密集之气,使左右、上下平衡。脾胃虚寒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热导气法,或导土气法发气于中脘、丹田、脾俞穴。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使气机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放松功:患者静坐或站桩练放松功,以部位放松法,将头、胸、腹、背、腰四肢依次放松,再重点放松胃脘部,吸气时意想静,呼气时念“松”字,练5~10分钟。

2.服黄气功:静坐,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先叩齿36次,搅津3咽,送入脐上中脘处。再意想黄气,以鼻吸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入中脘,再通融四肢肌肉,如此10次。适用于脾胃虚症。

3.摩腹呼气功:姿势同上,并如上法叩齿、咽津毕,右手掌轻轻放于中脘部位,并慢慢吸气令满口;呼气时口念“呼”字诀,右手掌随之向顺时针方向摩11息。适用于实证、肝气犯胃及胃中寒邪壅滞。

4.理脾胃导引功:

(1)推腹:两手擦热相叠(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放在右乳下,呼气时下推至小腹右侧,吸气时还原。再用同样方法推中线及左侧,从上至下各10次。

(2)摩腹:两手擦热相叠,放于脐部,内劳宫对准肚脐,以脐为中心旋转摩擦,左、右旋转各36次,以意领气,随掌转动。

【病例】

1:吴××,女,48岁,1979年4月14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疼痛2年,加重1年,胃脘部疼痛,引及背部,痛攻两胁,嘈杂泛酸,头晕失眠。经常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求治于气功。

体检:腹软,肝脾未触及,上腹剑突上偏右侧压痛,舌质红,苔薄根厚而黄,脉沉弦。平掌测试:上腹部有密集、麻胀、阻滞气感,背部第8~12胸椎右侧有密集、阻滞气感。X线胃肠钡餐透视:十二指肠有刺激症状,局部压痛,充盈不良,在十二指肠基底部大弯侧有点状(豆粒大)龛影。

诊断:胃痛(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取穴:上脘、中脘、梁门、石关、肝俞、胃俞、脾俞。以平掌式,用推拉旋颤引定手法发气。隔日1次。

治疗经过:经治疗2次,胃痛减轻,大便正常,睡眠好。经治疗15次诸症消失,X线胃肠钡餐透视十二指肠正常,痊愈。1980年随访,再未复发,身体健康。

2:高×,女,35岁,门诊号121651,1982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腹部胀痛8年,加重3个月。上腹部胀满疼痛,喜温畏寒,进冷食则痛剧,甚至看见冷食即腹部不适。头晕,目眩,失眠,四肢不温,周身乏力,便溏。

体检:腹胀,上腹部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舌质红,苔薄黄,脉象细弦。平掌测试:胃脘部及两胁部有密集、阻滞、麻的气感。X线钡餐胃肠透视:胃位置下降,紧张力减弱,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线以下3厘米处。

诊断:胃痛(胃下垂)。

治疗:取穴:中脘、梁门、百会、脾俞、胃俞、足三里。以平掌式,用推旋引定手法发气;然后针中脘、足三里。以龙含式,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于针体。隔日1次。

治疗经过:发气时患者胃脘部有温热感并顺任脉与胃经运行。向针入足三里的针体发气时患者有温热气感顺胃经行至上脘。治疗5次症状有明显的减轻。治疗20次后诸症消失。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胃已恢复原位,痊愈。

 

呕吐

【病因】

(一)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发生呕吐。

(二)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或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停滞胃中,不得运化,胃气损伤而上逆、发生呕吐。

(三)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弱,产生痰湿,胃气受阻,气逆不降而呕吐。

总之呕吐多属胃,任何病因损及胃,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均可引起呕吐。

【症状】

(一)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多兼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多有寒凉或热或秽浊而密集的气感。

(二)饮食不节:呕吐酸腐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得食愈甚,吐后脘舒,舌苔厚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多有密集、阻滞、沉重的气感。

(三)脾胃虚弱:饮食稍多即吐,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及周身多有稀疏、微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揉脾俞、胃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2.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脾俞、胃俞,并顺膀胱经向下肢导引气机,使其上下平衡。然后以同法发气于膻中、中脘、梁门穴,并顺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穴导引,使胃气下降。

3.再以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于神阙,并以神阙为中心向右推旋导引气机,以降其气。

加减: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从胃脘引邪气外出,或导向足三里排出。脾胃虚弱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脾俞、关元穴各发气14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内关、足三里、中脘。然后以龙含式,用拉引旋手法发气,导气达于内关、足三里。

(三)辅助练功:

1.和胃降逆功:先用食、中、无名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部36次,再揉膻中穴36次;然后呼气时以两手四指或全掌在腹部中线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最后以四指面自中脘斜向腹之两侧分推36次。

2.胸腹胃放松降气功:卧位或坐位,自然呼吸,微闭双目,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先吸一口气想“静”字,然后呼气想“松”字,自胸至腹放松14息。再以同法自胸内两肺,至胃放松14息,导引胃气下降。

【病例】

1:杜××,女,6岁,1979年8月22日初诊。

主诉:呕吐5天,频繁呕吐,日吐10余次。呕吐黄水样不消化之食物,胸闷、口苦、咽干,近日不能饮水,饮后呕吐。精神萎靡,烦躁,曾用庆大霉素、爱茂尔等药治疗无效。

体检:腹软,肝在剑突下1厘米,脾未触及,手足心热,咽部充血,颈软,舌苔薄白,根厚黄,脉滑。体温36.9℃。平掌测试:胃脘部有密集麻胀气感。

诊断:呕吐(急性胃炎)。

治疗:取穴:天柱骨、膻中、中脘、天河水、足三里、内关。发功:先以推、揉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拉旋引手法发气并顺阳明经向下肢和上肢导引。

治疗经过:第1次治疗后,患者当即能饮水200毫升。嘱给于流质饮食。治疗3次后诸症消失,痊愈。

2.王××,男,35岁,工人,1980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呕吐半月余。因喝酒引起胃痛、呕吐。每于饭后胃脘部胀满不适,下坠疼痛,频频呕吐,肠鸣,矢气。无其他病史。

体检:腹胀,剑突下压痛,肝脾未触及,舌苔厚腻,脉弦滑。平掌测试:胃脘部有阻滞、密集气感。

X线拍片检查:食管粘膜与胃粘膜有交叉现象,胃大弯位于小弯之上,呈双胃泡双液面,幽门窦部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垂直向下,使十二指肠球部呈倒吊状。

诊断:呕吐(胃扭转)。

治疗:取穴:阑门、右石关、梁门、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肩井。发功:先用推、揉、摩、拿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每日1次。

治疗经过:经治疗1次,呕吐、胀满减轻。经治疗5次,症状消失,饮食正常。于1980年11月17日做X线钡餐胃肠透视,胃部正常。痊愈。

 

呃逆

【病因】常因过食生冷,嗜食辛辣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喉间呃逆连声。

【症状】呃逆连声,轻者不经治疗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自愈。严重者可昼夜不停,以致影响进食、睡眠,使病人疲惫不堪。如久病、重症突然并发此症,则多属危象。应加注意。平掌测试检查:胸部多有密集、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南背北,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医者先掐患者两中膈穴(中指屈曲,手第一指间关节挠侧纹头尽处),按揉脾俞、膈俞、膻中、中府、云门等穴。

2.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膻中、乳根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两下肢导引经气,将气机调顺;再以同法向背部脾俞、胃俞、肝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肢导气。

3.症状仍不减轻者,再以平掌式,推拉引手法向百会发气,并顺任脉向丹田导气。

(二)辅助练功: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南背北,两脚与肩宽,全身放松。用逆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气,呼气时以意引气下沉丹田,转而至两足趾之大敦穴处。3息或9息。

【病例】刘××,男,36岁,1983年5月23日初诊。

主诉:呃逆2天。因受凉后引起呃逆连声,每次持续半小时~1小时,每天10余次。影响睡眠,因呃逆而致胸痛,胸闷,胁肋不舒适,上腹痛,周身无力,精神萎靡。

体检:舌苔薄白,脉沉迟。平掌测试:胸部有密集、阻滞气感。

诊断:呃逆(膈肌痉挛)。

治疗:取穴:膈俞、胃俞、肝俞、膻中、华盖、云门、中府、足三里。发功:先按揉以上诸穴;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经2次治疗而愈。

 

泄泻

【病因】内伤于饮食,或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胃肠不和,尤其夏秋之间,湿热盛行,暴注水湿者居多。更有脾肾阳虚而泄泻的慢性疾患,所谓肾虚则失其闭藏,脾虚则失其健运,此属内在的主要因素。

【症状】

(一)寒泻:肠鸣,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或如鸭溏,溲清不渴,脉沉迟。平掌测试检查:脐腹处有密集、寒凉气感。

(二)热泻:泄泻黄糜,气秽,肛门灼热,口渴烦躁,小便短赤,舌苔黄,脉弦数。平掌测试检查:脐腹部有密集、麻胀、温热的气感。

(三)五更泻:由于肾阳衰微,不能蒸化水谷所致,故又名肾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洞泻2~3次。平掌测试检查:小腹及脐腹部有寒凉、稀疏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按脾俞、胃俞、大肠俞,以开其穴;再以右手中指按揉阑门,左手中指按鸠尾,开通此处之气机。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中脘、神阙及关元穴各发气11息。摩腹36次(虚补实泻)。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法施于腹部,导气或左、或右旋转,并顺胃经向下导引气机。

4.用手四指指面自龟尾推至第7胸椎下300次,并按揉两侧膀胱经及足三里穴。

加减:五更泻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发气于命门、丹田、肾俞;寒泻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以热导气法发气于脾俞、神阙、关元;热泻者,加平掌式,用冷导气法、拉引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穴,并顺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导引邪气,排放于外。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然后以龙含式,用旋拉引手法发气,导气行至足三里、内关,使各针体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热泻者,练摩腹呼气功;寒泻者,练服黄气功(见胃痛)。

2.周天自转止泻功:患者仰卧,放松,入静,调匀呼吸,舌抵上腭。以脐为中心,吸气时提肛、收腹,以意引气,自腹左侧向上右侧转;呼气时松肛,松腹,向右下左侧转,转一个逆时针方向的圆周,如此以脐为中心,由小圈至大圈,行81次转至腹侧。然后,再以上法使其圆逐渐缩小行81圈转至脐。开始用腹肌及呼吸导引,熟练后只用意念导引。

【病例】王××,女,38岁,1982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腹泻8年,大便稀,日2~4次,反复发作。大便急迫,完谷不化,腹部不适,喜温恶冷,吃微量冷食或饮料即引起肠鸣、腹泻,甚或看见冷的食物即出现大便急迫,便稀之症状,小便清长,失眠,周身乏力。

体检:消瘦,四肢不温,面色白,腹软,肝脾未触及,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平掌测试:腹部有密集、寒凉气感。

诊断: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治疗:取穴:脾俞、大肠俞、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旋引颤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当向神阙及天枢发气时,患者感觉腹部温热,并有一股热气顺胃经向两下肢流动。治疗1次后,腹泻减轻。经治疗17次,诸症消失而愈。

 

便秘

【病因】

(一)实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热之品,以致肠胃积热;或热邪内燔,津液灼伤,腑气不通;或因情志不畅,气机阻滞,气阻而津不布,致传导失常,而成便秘。

(二)虚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未复或气血亏损,或因下焦阳气不足,阴寒凝结,肠道难于传送而成便秘。

【症状】

(一)实秘: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次数减少,3~5日或6~7日大便1次,便时努挣,不能顺利排出,身热烦渴,纳食减少,脉弦或滑实,舌苔薄腻或黄燥。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阻滞、热、胀气感。

(二)虚秘: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困难,面色白无华,神疲气怯,或腹中冷痛,喜热畏寒,脉象虚细或沉迟,舌淡苔薄。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稀疏、寒凉、麻胀、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大肠俞、肾俞、八,以开其穴;推下七节骨50次。

2.以两手拇指和中指按揉阑门与鸠尾穴,以通为度。再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中脘、梁门发气14息;并用龙含式在两天枢穴用震颤手法发气12息。再以平掌式,用摩法向右旋方向导引运行气机。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手法向中脘、神阙、天枢、关元发气,然后用旋颤引手法向右旋方向导引气机。并以引法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

加减:实秘者,加平掌式,用冷导气法、右旋颤引手法发气14息;虚秘者,加平掌式,用导水气法、震颤手法向丹田、肾俞发气各8息或16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然后用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调整气机,使各针体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周天自转通便功:患者侧卧,放松,入静,调匀呼吸,舌抵上腭。以肚脐为中心,吸气时运动腹肌,以意领气从右腹下侧,向上向左旋转;呼气时向下向右旋转,共81次。其圆自脐向外逐渐扩大,至腹侧为止。开始用腹肌的运动与呼吸导引,熟练后用意念导引即可。

2.实秘练摩腹呼气功;虚秘练服黄气功(见胃痛)。

【病例】张××,女,59岁,1981年10月23日初诊。

主诉:大便秘结10多年。大便秘结不通,3~4日大便1次,便时努挣,不能顺利排出,头晕,口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

体检:面红体胖,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8.7/13.3千帕(140/1 0 0 毫 米 汞 柱 ) 。 平 掌 测 试 : 腹 部 有 密 集 、 胀麻气感。

诊断:便秘(老年性便秘)。

治疗:取穴:大肠俞、命门、天枢、神阙、大横、足三里。发功:以平掌试,用拉引颤右旋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经治疗1次后大便软而通畅。共治疗2次痊愈。1982年随访,大便正常。

 

痢疾

【病因】

(一)湿热痢:感受暑湿热邪,内伤饮食生冷,凝滞胃肠,积湿蕴热,邪积交阻,肠腑气血受伤而下痢。

(二)寒湿痢:暑季贪凉受寒,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寒湿不化,滞积肠腑而成滞下。

(三)休息痢:痢疾久延,邪仍未净,中气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或伤及本元,肾气亦虚,正虚邪恋,则成休息痢。

【症状】

(一)湿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沉滞、燥热、重胀的气感。

(二)寒湿痢:下痢粘滞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数或迟。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密集、寒凉、麻胀、阻滞的气感。

(三)休息痢:下痢久延不愈,屡发屡止,倦怠嗜卧,临厕腹痛里急,舌质淡苔腻,脉濡细或虚大。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稀疏,麻或密集而凉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开通背部俞穴;再以右手中指按揉阑门穴,以左手中指按鸠尾穴开通此处气机,并按揉中脘、天枢、关元等穴。

2.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法在中脘、天枢、关元发气各14息。摩腹36次(虚补实泻)。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右旋导气,然后再左旋导气,左右各导引81息。

4.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脾俞、胃俞、大肠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肢导引经气。

加减:寒湿痢者,加热导气法;湿热痢者,加冷导气法;休息痢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丹田、命门、胃俞、脾俞发气,并向下肢导引经气,使其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合谷、天枢、上巨虚。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导邪气从合谷、上巨虚出。

(三)辅助练功:

1.导气自转功:仰卧,放松,入静,调均呼吸,舌抵上腭。以肚脐为中心,吸气时运动腹肌,以意领气,从右下腹向上向左;呼气时再向下向右,旋转81圈。圆圈自脐向外逐渐扩大,至腹侧为止。然后再以同法向反方向旋转,自腹侧至脐中81圈。开始用呼吸、腹肌导引,熟练后用意念导引即可。休息痢照上法练,寒湿痢只左转81息,湿热痢只右转81息。

2.涤秽功:坐式或卧式,全身放松,舌抵上腭,两目微闭,呼吸调匀。然后意想真气从胃口旋入,凭虚而行,将真气运归大肠,驱动大肠寒热毒垢之秽气,由左绕右,旋九曲,将秽浊之气旋转送出谷道。然后吸气提肛,使谷道闭塞,再自右而左,反方向九旋出胃口,共5~10次。做完意守丹田片刻,使真气收归气海,以还本原。再轻揉腹部收功。

 

胆道疾患

【病因】胆道疾患主要有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等。中医认为前者属于“胁痛”、“黄疸”等范围,而胆道蛔虫症则称为“蛔厥”。多因情志不舒,过食肥腻;或外邪侵袭,温热蕴结;或虫积瘦阻;或驱蛔不当,蛔虫逆上,引起胆气郁结,疏泄失常所致。其三者虽病因不同,症状少异,而外气治疗和气功锻炼治疗方法基本一致,故合并叙述。

【症状】本病发病较急,右上腹及右季胁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烧,或见皮肤及巩膜黄染;若胆管完全梗阻,可见灰白色粪便。吸气时胆囊有明显触痛。如系胆道蛔虫,剑突下剧烈绞痛,或呈钻顶撕裂样痛,病人疼痛难忍,冷汗淋漓,伴有恶心呕吐。若蛔虫退出胆道,则疼痛可突然缓解,但可再度发作。若蛔虫体全部进入胆囊,则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亦可出现黄疸、寒战、高烧等症状,剑突下偏右方向有深压痛。平掌测试检查:胆区多有阻滞、热、凉、密集、麻重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患者坐位。首先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胆囊穴(阳陵泉下2寸找压痛点)、均以右侧为主。

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在患者前侧胆区发气24息或48息。再用拉引法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以疏泄胆气,宽中和胃。

3.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在右侧脾俞、胃俞及肝俞、胆俞处发气各28息。再在前侧疼痛区发气48息。

4.按压右侧胆俞穴12息。并以按揉法在背腰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疏导气机3遍。

加减:胆道蛔虫者,加平掌式,用摩法在腹部右旋摩揉81次.胆石症、胆囊炎多顺肝、胆经向下肢导引手法,并调整左右、上下气机,使其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内关、胆俞、胆囊、阳陵泉、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颤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针体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摩胸嘘气功:站位或坐位,两手平放于两胁下,慢慢吸气于两胁;呼气时口“嘘”字,同时两手掌轻轻旋摩胁部,做10息或20息。

2.肝胆放松功:坐位或卧位,先用部位放松法,吸气时想“静”字,呼气时念“松”字,自上而下放松头、胸腹、背腰、上肢、下肢各部。再以同法放松肝脏、胆囊各14息或28息。

【病例】赵××,男,43岁,1983年4月6日初诊。

主诉:胆区疼痛2个月。腹胀,右胁肋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胃部有灼热感,恶心,嗳气,消化不良,进油性食物症状加重,右上肢不适,曾服用中药治疗,效不显。

体检: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舌质红,苔薄黄。平掌测试:右上腹胆区部有热麻而密集的气感。超声波检查:胆囊膨大,收缩功能不良。

诊断:胆囊炎(肝气犯胃)。

治疗:取穴:肝俞、胆俞、章门、期门、阳陵泉、梁门、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旋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第一次治疗以三点求圆导气法向左旋导气时,患者当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随改用右旋导气,并顺肝、胃经向下肢导气,腹部舒适。经治疗6次,诸症消失。再治疗3次,巩固疗效,痊愈。

 

腹痛

【病因】

(一)寒邪内积:多食生冷,寒自内生,或露宿不慎,脐腹为寒邪侵袭,寒性收引而腹痛。

(二)脾阳不振:阳气素弱,消化机能不足,略受寒邪,或饥饱劳累即感腹痛。

(三)饮食停滞:胃肠之消化传导功能失常,清浊相干,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症状】

(一)寒邪内积:病情急暴,腹痛喜温,大便溏,苔白,脉沉紧。平掌测试检查:腹痛部位多有密集、寒凉、阻滞气感。

(二)脾阳不振: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便溏,神疲、畏寒,苔薄白,脉沉细。平掌测试检查:腹痛部位多有稀疏、凉麻气感。

(三)饮食停滞:脘腹胀满,痛处拒按,恶食吞酸,苔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腹痛部位多有密集、阻滞、沉重、胀之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开阑门穴,按揉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按揉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3~5遍。以通其背俞穴。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再用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从腹部及背部向下肢导引经气,使两经上下气脉平衡。

3.以平掌式,用推拉定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14息;再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经气,使其上下平衡。

4.以平掌式,用摩法,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摩运81息。加减:寒邪内聚者,加热导气法、导火气法;脾阳不振者,加热导气法发气于脾俞、胃俞、命门;饮食停滞者,加平掌式,用旋拉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关元,开通上下之气机。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拉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针体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腹部调气功:先以右手放于中脘穴处,向左、右各揉36次.再在脐部左、右各揉36次。然后,呼气时以两手四指在腹部中线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最后两手重叠(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压在小腹中点,左、右旋揉各36次。

2.导气自转功(见痢疾)。

3.采日精华功:当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松静站立,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面对太阳,两目微闭,但尚可望见柔和微红的日光。以鼻吸气,意想吸光华之气,令满一口,闭息凝神,随呼气慢慢咽下,送至丹田为1次,如此9咽或18咽,适用于脾阳不振,畏寒者。

 

惊悸

【病因】由于病人平素气血虚弱,心气不足,突受刺激即心悸神怯而发;或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发;或因痰火内动,心气不宁而发;也有因心阳不振,饮邪上逆而致者。

【症状】自觉心跳不宁,时作时止。心血不足者,兼见面色苍白,夜寐不宁,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脉细弱;痰火内动者,则兼见烦躁不宁,恍惚多梦,苔黄,脉滑数;因水饮内停者,兼见胸脘痞满,眩冒吐涎,精神疲乏,苔白,脉弦滑。平掌测试检查:心前区多有密集、阻滞、麻或稀疏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按揉心俞、肝俞、膻中、鸠尾、阑门,以开其穴。

2.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心俞、肝俞、膻中、鸠尾穴各6息或12息,然后导引气机收归于丹田。

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心前区;然后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导引经气达于指端,使气机上下平衡。

加减:心血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膈俞、脾俞发气6息或12息;痰火内动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丰隆发气,并用拉引手法从中脘向丰隆导气;水饮停阻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胃俞、三焦俞发气14息或24息,然后顺足太阳膀胱经向委中导气,使上下气感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心俞、巨阙、神门、内关穴。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服赤气功: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排除杂念。先叩齿36次,搅舌3咽,意念随之,送入丹田。再意想赤红之气,以鼻吸之,令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至心脏处,再送至下丹田,使心肾相交,周身通融,做7次或14次。适用于心血不足者。

2.摩胸呵气功:姿势如服赤气法,先叩齿、搅舌、咽津毕,左手平掌放于胸部心前区处,慢慢吸气,再缓缓呼之,口念“呵”字。做6息或12息。适用于痰火及水饮停阻者。

3.理心导气功:站位或坐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舌抵上腭。先在胸前轻合两手,入静片刻;再两手转掌向外,两臂顺身体两侧分推至背后,手心向后,静止片刻。再翻掌向上,提至胸部两侧;然后两手平伸向前,劲在中指端;最后两手握拳似拉重物状,沿身体两侧拉向背后;再翻掌上举至胸,合掌于胸前,收功。适用于各型惊悸病人锻炼。

【病例】阎××,29岁,1983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心慌1年。自觉心律不规则,有间歇感,胸闷不适,周身乏力,夜寐不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平掌测试:心前区有密集、微麻气感。听诊: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室性早搏。

诊断:惊悸(室性早搏)。

治疗:取穴:颤中、华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经治疗2次后心慌减轻,睡眼好转。经治疗15次诸症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痊愈。

 

癃闭

【病因】癃闭,现代医学称尿潴留。多由湿热下注,水道闭阻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不利而致。

【症状】小腹胀满疼痛,有强烈尿意,而小便不得排出。肾气不足者,兼见神气怯弱,四肢无力,脉沉细而弱;湿热下注者,兼见口渴不欲饮,苔黄,脉数。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多有密集、阻滞、麻重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推大腿内侧,自膝至大腿根300次,按揉八、关元、中极穴。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小腹隆起处14息或28息。再以推引手法向小腹部发气,并顺足太阴脾经向三阴交导引气机。做6次或12次。

加减:肾气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肾俞、命门发气11息或22息。湿热下注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极,并顺足太阴脾经向下肢拉引气机至阳陵泉,做11息或22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极、三阴交穴。以龙含式,用推拉手法向针体发气;然后在三阴交穴拉引气机,使其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先以两手掌在骶部自上而下推摩300次;然后以两手掌在小腹部相叠,呼气时自右向左旋摩,同时松肛,松腹;吸气时微收腹,两手暂停。共做14息或28息。

 

遗尿

【病因】多因肾与三焦气化不足,下元不能固摄,致使膀胱约束无权而成遗尿。

【症状】在睡觉中不自觉的尿床,甚至一夜数次,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如成人遗尿或失禁,则表现为精神不振,形体瘦弱。平掌测试检查:肾俞、命门及小腹部多有密集、凉麻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按揉脾俞、肾俞、三焦俞、命门、三阴交穴。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命门、肾俞、丹田各11息或22息。并用推引手法顺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向下肢导引,使上下气机调顺。

3.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发气于丹田,并左旋导引气机。(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中极、百会、三阴交。以龙含式,用推引手法发气,并左旋导气,使各穴气机平衡。

(三)练功自疗:

壮肾固尿功:站位,两手握拳,抵住腰部两侧软肉处,以腰为轴向左转6圈,再向右转6圈;然后坐位,两手掌在腰部两侧自上向下搓36次;最后以右手托兜阴囊,左手掌按于耻骨联合处,两手同时一托一兜81次,再以同法换手托兜81次。

 

失眠

【病因】本病或因思虑劳倦,脾气受损,生血不足,心血亏耗,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或因情志抑郁,心神不安;或因饮食不节,脾胃不和,均可导致失眠。

【症状】本病以不易入睡为主证。但发病情况不一,有开始难以入睡的,有入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眠者。以病因不同,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兼见心悸怔忡,头昏目眩,汗易出,脉细弱;肾虚者,则兼见头昏、遗精,腰酸,舌质红,脉细数;情志抑郁者,兼见脘闷不舒,嗳腐吞酸,舌厚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心脾亏损者,周身多有稀疏、麻、凉气感;其他型在头面,或两胁,或胃脘部多有密集、散乱、胀麻等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揉阑门、中脘、关元、推天门、坎宫,揉太阳,点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按揉两侧膀胱经。

2.以平掌式,用震法发气于百会、大椎、命门、中脘、关元各9息或18息;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中脘穴9息;然后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离开治疗部位向百会、丹田发气,并顺任脉导引气脉。

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头维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导引气脉,使其上下、左右平衡。

加减:心脾亏损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心俞、脾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导引经气。肾虚者,加平掌式,用推颤手法,向肾俞、命门发气。情志抑郁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期门、章门发气,并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向下肢导引经气;脾胃不和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梁门、足三里发气。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穴,以龙含式,用推拉手法向针体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放松功:坐式或卧式。按部位自上而下先注意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字,从头到肩、上肢、背、腰、髋、胸、腹、下肢逐次放松,做3~5个循环,自然呼吸。

2.周天功:坐式或卧式,调匀呼吸,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当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流逐渐聚集增多,并向尾闾端冲击时。用逆腹式呼吸,引气从尾闾端经督脉上百会,再顺任脉下降胸腹,再回至丹田,是为一个小周天。每次练完要意守丹田片刻,再收功。

【病例】孟××,女,22岁,打字员,1983年4月9日初诊。

主诉:失眠1年,失眠多梦,心慌,精神不宁,周身酸痛不适,头昏沉重,口苦,眼涩,多汗,气短,四肢乏力。

体检: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平常测试:胸、头部有稀疏、微凉气感。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诊断: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疗:取穴:天门、印堂、太阳、脾俞、心俞穴。发功以平掌式、中指独立式,用推拉引颤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患者接受外气后出现上体俯仰扭转性动象。经治疗5次而愈。

 

遗精

【病因】有梦而遗者,多由相火过旺,而阴精走泄。或心阳暗炽,肾阳内烁,或烦劳过度,心肾不交,均能导致本病。若无梦而遗者,则由肾关不固,精窍滑脱,比有梦者更深一层。

【症状】

(一)梦遗:是在睡眠中有梦而遗,或五六天1次,也有三四天1次者,兼有头昏眩晕,全身疲乏,腰部疼痛。平掌测试检查:头部、腰、小腹部多有密集、麻、冷气感。

(二)滑精:无梦而泄,或动念即遗,不拘昼夜,四肢无力,记忆减退,甚者经年不愈。平掌测试检查:身体上下、左右气感不平衡,多有麻、稀疏、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肾俞、心俞、命门,点关元、中极、三阴交。

2.以平掌式,用震法发气于中脘、关元、命门各12息。再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命门发气,并顺督脉向上引至百会,复转顺任脉引归丹田。

3.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百会发气7息,并顺任脉引归丹田。

加减:梦遗者,加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向心俞、脾俞、中脘、鸠尾发气,并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胞经导引经气下行至神门、大陵;滑精者,加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向肾俞、命门、中脘、足三里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导气至足三里,使上下气感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大赫、精宫、神门、内关、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向针体发气,使各针体周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倒阳功:夜半子时,阳正兴时,仰卧瞑目闭口,舌抵上腭,将腰拱起,用左手中指顶住尾闾,右手拇指掐子纹,握拳。再将两腿伸直,两脚趾用力卷曲,提起一口气(吸)。心中存想脊背、脑后、上贯顶门;呼气慢慢直降下丹田,腰、腿、手、脚从容放松,至阳衰为止。如阳未兴,则免强兴之,再行此功。或阳兴即行此功。

2.回精还液功:遗精,小便带有粘液,当行此功。每于小便时,握拳(拇指掐子纹),屈趾,咬牙。当小便出一部分时;猛吸一口气,缩回小便并从阴茎之龟头向内收,引气入命门。复归于丹田,手、脚、全身放松;再小便,当便至一部分再行此法。一次小便反复行功2~4次。

3.还阳功:侧身屈卧,戌亥之时,一手兜阴囊,一手按脐下,同时,用力上搓兜81次;然后换手再搓兜81次,或日行2次。再两手擦热,擦肾俞穴,擦二足心涌泉穴各81次。

 

阳萎

【病因】本病一般由于青年犯手淫,或房事过度而引起的为最多。其他如思虑劳精,或隐曲不逐,或惊恐伤肾,皆可导致本病。

【症状】阴茎不能健举,或见色流精,随即痿缩,或兼见腰酸腿软,头昏目眩,精神萎靡等症。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骶部多有密集、麻、凉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穴。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关元发气12息;再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在中极穴发气12息。再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向命门发气24息。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向命门、丹田穴发气24息,并左旋导气。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穴。以龙含式,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铁裆功:

(1)推腹:仰卧位,两手重叠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

(2)分腹阴阳:仰卧位,以两掌自剑突向腹两侧分推36次。

(3)按揉脐:仰卧位,以两手掌按脐部左右旋揉36次。

(4)捻精索:坐位,以两手食、中指与拇指对称在阴茎根精索部各捻动50次。

(5)揉睾丸:坐位,右手握阴囊与阴茎根部,以左手掌心揉左侧睾丸50次;再以同法揉右侧睾丸50次。

(6)搓睾丸:坐位,以两手食、中指与拇指搓两侧睾丸,左右各50次。

(7)顶睾丸:坐位,以两拇指端向上顶同侧睾丸至腹股沟内3次。

(8)挂裆:站立,以纱布(宽33厘米,长85厘米)环,扎活扣,将其套在阴囊与阴茎根部扎紧,下系纱袋(重1.25公斤),前后摆动50次。

(9)捶睾丸:站位。两手握空拳,交替捶击睾丸,各50次。

(10)捶肾:站立。两手拳背交替捶击腰部同侧肾区各50次。

(11)通背:站位。两手握空拳,肩、肘、腕关节放松,

以腰的力量带动两手,一手以拳心捶胸部,一手以拳背同时捶击背部肩胛骨下方。左右各25次。

(12)扭膝:两脚并立,以掌按膝上,左右旋扭各25次。

(13)滚棍:坐位。两足穿平底鞋,踏在圆木棍上,前后滚动50次。

(14)收功: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面,静坐片刻,站起来自由活动一下,即可收功。

2.强阳功:一手握阴茎,龟头露在外面,再努气用力,使气血上达龟头,反复数次,握力逐渐增加,不可上下滑动或摆动。每日练2~4次。

【病例】鲍××,男,29岁,198

3年5月19日就诊。

主诉:阳萎7年。有手淫、遗精病史,结婚后,阴茎不举,不能同房,夫妇不合而离婚。第2次结婚已3年,因阳萎而未生育,精神苦恼,痛不欲生。伴有头晕目眩,失眠,记忆减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曾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医院用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而求治于气功。

体检: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睾丸及阴茎发育正常,无压痛。平掌测试:命门、肾俞处有稀疏、寒凉气感。

诊断:阳萎(命门火衰)。

治疗:取穴:丹田、中极、命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发功、以平掌式、中指独立式,用推颤定手法发气。嘱练铁裆功辅助治疗。

治疗经过:经治疗12次,阴茎可随意勃起,但不坚。经治疗30天而愈。1984年8月其妻生1女婴。

 

早泄

【病因】本病一般由青年犯手淫,或房劳过度,肾气虚损,或肝经湿热而引起。

【症状】每于同房时,因过早泄精,随后阴茎即软,不能正常性交为主证。肾气虚损者兼见腰酸腰痛,膝软,尺脉弱,平掌测试检查:腰骶部、小腹部多有密集、冷、麻气感;肝经湿热者,兼见烦闷,口苦,小便黄赤,尿痛或阴肿阴痒,舌苔黄,脉弦有力。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肾俞部有密集、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按揉肾俞、关元、三阴交。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肾俞、关元、气冲、归来发气各11息或22息。

3.以平掌式,用推引旋手法向丹田发气,并向左旋转导气。

加减:肾气虚损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丹田发气48息;肝经湿热者,加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期门、章门、日月发气,并顺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向阳陵泉及太冲导气。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三阴交、太溪、太冲穴。以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向以上穴发气,使各穴位气感平衡,肝经湿热者,将气导向阴陵泉及太冲,将湿热之邪气排出。

(三)辅助练功:

1.练铁裆功:(见阳萎)。

2.强阳固精功:

(1)击腰骶:有欲射精之感时,以两手握空拳捶击腰部两侧及骶部。

(2)搓阴茎、睾丸:以两手合掌先搓揉睾丸36次;再以同法搓阴茎36次,有欲射精感者则行(1)法。

(3)甩击阴茎:仰卧位,以左手食、中指夹阴茎根部将阴茎在左大腿内侧甩击36次;再换右手以同法向右大腿根部甩击36次。然后以两手拇、食、中指挟阴茎根部向小腹部甩击36次。

(4)捏挣:用一手食、中指放在阴茎包皮系带处,拇指放在冠状缘,对称从前向后捏挤;另一手握住阴囊和睾丸向下拉。两手同时用力,动作协调,持续3~4息的时间突然放开,反复数次。

(5)揉睾丸:仰卧位,以左手掌按睾丸阴囊上,掌根压在阴茎根部旋转揉81次;再用右手以同法旋揉81次。

 

眩晕

【病因】本病的发生有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扰清窍而发病;有因心脾亏损,气血不足,髓海空虚而发;有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阻生痰,上蒙清窍而致。

【症状】本病以头晕旋转,眼目昏黑,心中欲吐为主证。因肝阳上亢者,兼见腰酸神疲,面赤耳鸣,欲作呕吐,舌红,脉弦数。气血不足者,兼见精神疲倦,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心悸失眠,舌淡脉细。痰湿中阻者,兼见脘痞恶心,头昏头重,苔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诸型皆见头顶、前额或整个头部有密集、凉、麻、胀、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大椎、百会、太阳,推揉颔厌、率谷,点揉肝俞、肾俞、关元、气海以开其穴,疏通经脉。

2.以平掌式,用震法发气于百会、大椎、中脘、关元各12息或24息。

3.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头维、梁门、足三里以及百会、中脘、关元,并顺督脉自百会导引经气至关元;顺足阳明胃经自头维导引经气至足三里,使下实上虚;然后用同法顺手阳明大肠经向上肢末端导引气脉,使其上下平衡。

4.再点揉百会、太阳,推颔厌、率谷等穴位,然后用击法施于百会及大椎,摇两上肢结束。

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平掌式,用推拉旋手法向肝俞、肾俞、丹田发气,并顺行、右旋导引以滋阴潜阳;气血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脾俞、膈俞、肝俞、丹田发气,以益气补血;痰湿中阻者,加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脘、梁门,并顺胃经向足三里导引,以疏通经脉,驱邪外出。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印堂、太阳、百会、头维、内关、足三里、太冲穴。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引手法向针体发气,并导气向内关、太冲穴。

(三)辅助练功:

1.三线放松功:是将人体分为三条线:第1条线是头、颈、肩、上肢的两侧面;第2条线是头、颈、胸、腹及两下肢的前面;第3条纹是头、项、背、腹及两下肢的后面。

练功时取站、坐、卧式均可,先注意一条线前上的部位,然后默念“松”字,使该部放松;再注意次一个部位,用同法放松,自上到下从第1条线开始,逐次放松完3条线。各型头晕均可练此功。

2.服黑气功:站位或坐位,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叩齿36次,搅津三咽,送入两肾,再下归丹田。然后吸气意想肾之黑气,并以鼻吸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到两肾,下至丹田,7次.有滋水函木,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肝阳上亢者。

 

高血压

【病因】本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精神紧张,精神刺激、遗传有关,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等范围。

【症状】

(一)阴虚阳亢:血压高,头昏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平掌测试检查:头顶部、后侧、前侧及两胁部有密集、麻的气感,腰部、小腹部有寒凉、密集的气感。

(二)肝火亢盛:血压高,眩晕,头痛,面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平掌测试检查:头顶部及头两侧有热麻、密集的气感。

(三)阴阳两虚:血压高,头晕,耳鸣,心悸,行动气急,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舌淡或红,苔白,脉弦细。平掌测试检查:周身气感均不明显。

【治疗】

(一)发功:

1.推抹印堂、坎宫,扫散率谷、颔厌,按揉百会、风池、大椎。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百会、大椎、命门、中脘发气各6息或12息。再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关元发气各6息或12息。

3.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百会、头维发气,并顺督脉向下导引经气至命门,顺足阳明胃经导引经气至内庭,使经气下实上虚。

加减:阴虚阳亢者,加平掌式,用推旋手法向俞肝、肾俞、丹田发气,并顺经或右旋导引气机;肝火亢盛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章门、期门、日月,并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向下肢异引经气,使成下实上虚之气感。阴阳两虚者,加平掌式,用推旋手法发气于脾俞、肾俞、命门、丹田。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曲池、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中脘。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旋手法发气于以上穴位,将经气导向太冲、外关。

(三)辅助练功:

1.浴松功:松静站立或平坐式。两目微闭,舌抵下牙龈,全身放松,排除杂念。意想如洗温水澡的感觉,意中淋浴之水直灌头顶,散开向下,经头、躯干、四肢,下浴至脚底,做36次.或练三线放松功(见眩晕)。

2.摩胁嘘气功:站位或坐位,两手掌放于两胁下,慢慢吸气;呼气时,口念“嘘”字,同时两手掌轻轻旋摩胁部,做10息或20息。适用于肝火亢盛者。

 

胁痛

【病因】胁痛的原因,虽然有外伤、气滞、瘀阻、痰浊以及体质或虚或实等不同,但无不与肝有关,尤其是肝火素旺或肝气抑郁者,易见此症。

【症状】胁助疼痛,有一侧,有两侧,而一侧者为多。

(一)实症:痛势剧烈,甚则咳嗽呼吸不利,若由肝实火旺者,两胁下痛,脉弦口苦。平掌测试检查:胁助部有沉重、阻滞、麻胀气感。

(二)虚症:如肝肾阴亏,或情志抑郁,或失血后所致者,则脉常细弱,或咽喉干燥,或胃纳不甘,发作时常隐隐作痛或刺痛。平掌测试检查:两胁助部有密集、麻、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膻中、期门、章门、肝俞、膈俞、支沟、阳陵泉以开其穴,疏通肝经之气血。

2.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向期门、章门及疼痛部位发气,并以引法,顺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从胸胁部向下肢导引气机。

加减:虚症肝肾阴亏者,加点关元,揉肾俞,并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在小腹部,以关元为中心发气12息或24息。实证,加分推胸部,拿左右血浪(腋窝前后之肌肉),点揉肝俞,摇、搓上肢;外伤引起者,加平掌式,推摩患侧胁助部,摇肩关节。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支沟、阳陵泉。然后以龙含式、用拉旋手法发气,并右旋导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

1.推胁“嘘”气功:站位或坐位,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先叩齿36次,搅津三咽,送入两胁,再引归丹田,两手平掌放于两胁下。然后慢慢吸气,令满口;呼气时口念“嘘”字音,两手同时自上向下轻轻搓摩两胁部7次,共做8息。

2.推胸导气:若左侧胁部疼痛,以右掌放于左胸上,从胸中线向左推,边推边下移7次;再从上向下直推7次;然后揉膻中、期门。

3.疏肝导气功:

(1)松静站立:两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下,五指微翘,微用力下按,并意想气达手心,直至五指尖。

(2)两手顺势提至胸前,掌心向前推至肩、肘、腕平,意存两掌。

(3)两手左右平伸,如鸟舒翼,十指上翘,以掌左右平推,行气至掌心。

(4)两掌顺势收至胸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再翻掌向下推至耻骨联合处,引气行于丹田,然后两手放在体两侧收功。

 

头痛

【病因】

(一)风袭经络:风寒侵袭头部经络,失于疏散,气血不和,经络受阻而致头痛。

(二)血气不足:因禀赋虚弱,血气素亏,髓海之经气不足而致头痛。

【症状】

(一)风袭经络:少阳头痛(偏头痛),少阳经脉行于头侧,故以偏头痛为主证,兼见头中炽热,疼痛如劈,或伴有目赤,胁痛,口苦,咽干,舌苔黄燥,脉弦数。平掌测试检查:头痛一侧多有密集、胀麻、阻滞气感。

太阳头痛(枕后痛):枕后项背皆为太阳经之分野,故以枕后痛为主证,可伴有发热,恶寒,项背强痛,苔薄白,脉浮紧。平掌测试检查:头之枕后部多有寒凉、密集、阻滞气感。

厥阴头痛(头顶痛):足厥阴经脉会于头顶,故以头顶痛为主症。可兼见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失眠,舌红苔黄,脉弦。平掌测试检查:头顶部多有密集、凉、麻、阻滞气感。

阳明头痛(前额痛):阳明之脉循发际达额颅,故以前额痛为主症。伴有烦热口渴,口臭便秘,舌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平掌测试检查:前额部多有密集、阻滞、胀麻气感。

(二)气血不足:全头痛,其痛绵绵,头目昏重,疲乏无力,面色无华,脉细弱,舌苔薄白。

【治疗】

(一)发功:

1.先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扫散头部胆经,拿风池、风府,按揉百会。

2.以平掌式,用拉旋手法向百会左旋或右旋发气,再以震颤手法向百会、大椎、命门发气6息或12息。

加减:少阳头痛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率谷、颔颜发气,并顺手、足少阳经向上、下肢末端导引经气,风寒之邪外出;太阳头痛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风池,天柱发气,并顺手、足太阳经向上、下肢导引经气;厥阴经头痛者,加平掌式,用拉旋手法,右旋导气,并顺足少阳胆经向下肢导气;阳明经头痛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太阳、头维、印堂,并顺手、足阳明经,任脉经向上、下肢及任脉经导气;血气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发气于脾俞、膈俞、膻中、中脘、关元穴。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以下穴位:阳明经头痛者,取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厥阴经头痛者,取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少阳经头痛者,取率谷、颔颜、太阳、侠溪、阿是穴;太阳经头痛者,取风池、大椎、昆仑、阿是穴;血气不足者,取百会、气海、脾俞、肝俞、合谷、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发气,使诸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部位放松功:站位或坐位,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自然呼吸。按部位自上而下,先注意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字,从头到肩、背、腰、髋、两上肢、两下肢逐次放松3~5个循环。

2.头面功:

(1)推前额:以两手四指并拢,用指面从两眉中点向前发际直推24~48次。

(2)揉太阳:以两手中指按眉后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旋揉24~48次。

(3)浴面:用两手掌从额上向两侧,再向下搓摩;然后从鼻两侧反转向上搓摩24~48次。

(4)梳发:两手五指自然伸直微屈,象梳发样从前向后梳理24~48次。

(5)扫散胆经:两手四指微屈并拢,用指尖在耳上,头之侧,从额角顺足少阳胆经向脑后摩擦扫散10~20次。

(6)搓摩脑后:两手十指交叉,以掌根挟住枕骨部,从上向下方搓摩24~48次。

 

消渴

【病因】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多食酒及辛辣肥腻煎炸之物,壅滞中焦,脾胃不能运化,酿生内热,蕴结化燥,燥热耗伤阴液,不能滋润肺肾,发为消渴者;有因精神因素,气郁化火,灼烁津液,以致阴虚火旺而成消渴者。

【症状】

(一)上消: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平掌测试检查:上焦部多有密集、热麻、秽等气感。

(二)中消:多食易饥,形体日瘦,或大便干结,苔黄燥,脉滑数。平掌测试检查:中焦部位多有热麻、密集、秽、阻滞等气感。

(三)下消: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腿酸软,舌质红少苔,脉象沉细而数。平掌测试检查:下焦部多有密集、寒凉、阻滞、麻等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点揉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放通阑门、梁门、中脘、关元。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诸穴各6息或12息。

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肺俞、脾俞、肾俞与膻中、中脘、关元诸穴,并用引法在胸腹与背腰部调整上、中、下三焦的气脉,使其上下、前后平衡。

4.拿极泉、曲池、合谷,搓上肢,摇上肢结束。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膻中、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支沟等穴。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使各穴的气感平衡。

加减:上消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膻中、中府、云门穴;中消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胃俞、三焦俞;下消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膀胱俞、中极。

(三)辅助练功:

1.内养功:坐位,用顺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法。全身放松,微闭双目,默念“自己静”,“自己静坐”,“自己静坐身体好”,“自己静坐身体能健康”等字句。吸气时舌抵上腭,默念字句的第1个字;呼气时舌放下,默念字句的最后1个字;吸气后停顿,默念字句中间的字,停闭呼吸。从字数少的字句练起,逐渐增加字数,最多不超过9个字。如:自(吸)――已静坐身体(停闭呼吸)――好(呼)。

2.延年九转功:

(1)站位或坐位,排除杂念,静心息虑,呼吸调匀,暴露行功部位。接着以两手四指掌面重叠,按压在剑突下心窝部,以顺时针方向按揉21次。

(2)再以同法从剑突部以顺时针方向旋摩,边摩边向下移动,按摩至耻骨联合为度。

(3)以两手掌从耻骨联合起向两边旋摩,边摩边上移,复至剑突下,两手交接。

(4)两手重叠,从剑突顺任脉推至耻骨联合21次。

(5)两手重叠按脐部,内劳宫与脐相对,顺时针方向摩揉脐21次,再向反方向揉21次。

(6)左手于左边软肋下腰腹侧,大指向前,四指托定,似叉腰状,自胁下直推至腹股沟21次,右手再以同法推右侧21次。

(7)盘坐:以两手大指掐子纹,四指卷屈分按两膝,十足趾亦稍钩。将胸腹左旋摇21次,再右旋摇21次。动作宜缓,意注手掌下,自然呼吸。

 

偏瘫

【病因】本病多为由肝风内动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所引起中风之后遗症。

【症状】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手足痿而不用等症。平掌测试检查:患侧多有麻胀、密集、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合谷、颊车、内关、曲池、阳陵泉、委中,掐指端及指甲两侧。

2.按揉背部膀胱经自上至下6~7次。

3.以平掌式或剑指式,用推拉引手法先向印堂、百会发气;然后顺任脉导经气下行。再以同法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自上而下导引经气,使上下、左右气感平衡。

加减:右侧偏瘫者,加以下方法:先点揉左侧颔颜、率谷、角孙,扫散头侧胆经。然后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头左侧发气,并导气下达颈部交叉向右侧,顺右侧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导气下达足部,使气机激发,上下平衡;若左侧瘫,以上法从右向左侧导引经气。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以下穴位,并以龙含式或平掌式,用推拉引颤手法发气于诸穴,导引经气下行,使各穴气感平衡。

上肢瘫痪者,取肩、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者,取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言语不利者,取天突、哑门、通里。口眼斜者,取地仓、颊车、合谷。

(三)辅助练功:

1.加强患肢的活动。

2.以健肢握空拳拍打患肢,自上而下7~9遍,日行2~4次.

3.以健肢拉患肢,吸气时向上、向内、向外等方向牵拉,呼气时放松,并意想气达患肢,日行4~6次。

 

面瘫

【病因】本病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斜。多因头部感受风寒所致。

【症状】一侧面部麻木,瘫痪,口角歪斜向健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平掌测试检查:瘫痪侧面部多有稀疏、密集、寒凉、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轻轻按揉阳白、承泣、丝竹空、瞳子、听宫、颧、迎香、颊车、翳风、风池、合谷等穴。

2.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或拉颤手法向瘫痪侧面部发气,并自前向后与顺手阳明大肠经向合谷导引经气。

加减:初期按揉的手法宜轻,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后期手法宜重并用震颤手法。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地仓、颊车、牵正、阳白、迎香、翳风、风池、合谷穴。以龙含式,用推拉颤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穴气感平衡,并导引经气至合谷穴。

(三)辅助练功:

1.以手4指掌面在瘫痪侧,自嘴角向耳部推揉81次;再自颧骨处向耳部推揉81次;然后再自额中向患侧脑后推揉81次.

2.以拇指点揉颊车、翳风、阳白、四白、迎香各24次。

3.浴面:用两手掌从额上向西侧,再向下搓摩;然后从鼻两侧反转向上搓摩24~48次;再向反方向搓摩24~48次。

 

痹症

【病因】多由起居失调;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三气乘虚侵入,经络闭阻,发为风寒湿痹。

【症状】

(一)行痹:肢体上下、左右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平掌测试检查:疼痛部位多有麻、胀、密集的气感。

(二)痛痹:遍身或局部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更剧,苔白,脉弦紧。平掌测试检查: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密集、阻滞的气感。

(三)着痹:肌肤麻木,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易受阴雨气候的影响而发作,脉濡缓,苔白腻。平掌测试检查: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阻滞,密集,胀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点揉大椎、肺俞、命门、丹田。

2.患者站位,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向大椎、命门、丹田发气,激发气机,使其产生自发动功。若无自发动象,则自风门、天宗导引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经气,使其上下平衡。

3.以循经、远道、患部取穴,然后在局部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并顺经向肢体远端导引邪气,排除体外,患者在呼气时,亦同时意想从远端排出邪气。如膝关节痹症,先按揉推膝眼、梁丘、膝阳关、阴陵泉;然后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向下肢远端导引经气,使风寒湿邪从隐白、大敦排出。

(二)气功针刺:根据患病部位以循经的远道、邻近、局部取穴,将毫针刺入所取穴位。以龙含式,用拉旋引手法发气于所取的穴位上,从痛点或顺经向远端导邪气外出。如踝部痹症,取申脉、照海、阿是穴、昆仑、丘墟等。

(三)辅助练功:

1.排风寒湿功:松静站立,两手下按,膝微屈,微闭双目,舌抵上腭。先吸一口气入丹田;呼气时意想真气从丹田而出顺经直达痹痛之部位,驱动邪气从远端或局部的穴位上排出,做81息。

2.六段功:

(1)伸手关洞门:两脚与肩宽,脚尖内叩,成内八字形,腰腿伸直,两目平视,意守丹田,自然呼吸。两手掌心向下,沿腹胸两侧慢慢提起至胸前两侧,再向胸前方慢慢推出,状如关门;然后两腕十指齐用力向前挣动两臂的筋10次。

(2)分手耸肩:两臂从前势转为侧平举,掌心向上,状如担担,两臂齐动,后伸耸肩10次。

(3)轻按葫芦:两手由前势收回胸前,然后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两侧,手掌背屈,用力下按10次。

(4)下腰摸丹:两腿保持正直,上体前倾弯腰下屈,两手掌心向下,左右交互向下按摸10次。

(5)双手托太行:两手由前势变成掌心向上,如捞物状,慢慢向上提至胸部膻中处,翻掌上托至头顶,两臂伸直相距如肩宽;然后用力上托10次。

(6)左右抓带:两手由前势变为轻握拳,先从左手向前下方伸,用力如抓物状;然后收回胸侧,再换右手抓。左右手如此交替,各抓10次。

 

痿症

【病因】多由外感风热侵袭于肺,耗伤肺之津液,致筋脉失去濡润;或由温热蕴蒸阳明,阳明受病则宗筋弛缓,不能束筋骨而制关节;或因病久体虚,房室过度,肝肾精气亏损,筋脉失于荣养,均能引起本病。

【症状】本病以四肢筋肉弛缓无力,失去运动功能为主证。肺热者,兼有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湿热者,兼有身重,小便混浊,两足发热,得冷则舒,舌苔黄腻,脉濡数;肝肾阴亏者,兼有腰脊酸软,遗精早泄,头晕目眩,脉细数,舌质红。平掌测试检查:患肢多有密集、胀麻、阻滞或稀疏、麻、凉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上肢痿者,取大椎、极泉、小海、少海、曲池、合谷为主;下肢痿者,取命门、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为主。先在以上穴位点揉,下肢。

2.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发气于以上穴位,并从大椎,命门顺手、足三阳经向上、下肢导引经气,使经气达于病所。

加减:肺热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肺俞、大肠俞发气14息,并顺手、足太阳经导引经气;湿热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脾俞、胃俞、梁门、天枢发气14息,并顺手、足阳明经向四肢末端导引经气;肝肾阴亏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肝俞、肾俞、丹田发气14息,并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导引经气至趾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以下所选的穴位,再以龙含式或雀嘴式或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向以下穴位发气,使其气感平衡。上肢:取肩、曲池、合谷、阳溪。下肢:取髀关、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解溪。

(三)辅助练功:

1.强壮功:坐式或卧式。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微闭双目,舌抵上腭。运用逆腹式呼吸,意守丹田。吸气时收腹、提肛、气注丹田;呼气时,鼓腹、微松肛,气沉丹田。

2.上肢通经功:

(1)捶击肩臂:先以健肢手握空拳,在上肢内、前、外侧自上而下捶击5~10遍。

(2)通导手三阴经、手三阳经:以健肢手掌从胸部起沿患肢内侧手三阴经向下推摩至指端;然后转掌至手背,顺手三阳经推摩至肩部5~10遍。

3.下肢通经功:

(1)拍击下肢:以两手掌根轻轻用力拍击患肢,从大腿根至小腿部5~10遍。

(2)通导足三阴、三阳经:用两手掌推摩下肢,呼气时顺足三阳经向下推,吸气时顺足三阴经向上推,5~10遍。

 

腰痛

【病因】

(一)寒湿腰痛:因风寒水湿之邪客于经络,致使腰部气血运行失畅所致。

(二)肾虚腰痛:因房劳伤肾,精气损耗,肾虚不能荣其外府所致。

(三)外伤腰痛:因扭、挫、闪、撞等原因导致筋肉组织损伤,气血瘀阻,经络不通而致。

【症状】

(一)寒湿腰痛:腰部沉重疼痛,或拘急不可挽仰,或痛连腰脊腿臀部。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常觉寒冷,于气候骤变,阴雨寒冷则发作尤剧,苔白腻,脉濡。平掌测试检查:腰部多有寒冷、密集、麻重气感。

(二)肾虚腰痛:腰痛绵绵,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肢冷遗精等。平掌测试检查:腰部多有阻滞、冷、麻气感。

(三)外伤腰痛:有外伤史,腰痛如刺如裂,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俯仰转侧不利,舌质多紫,脉沉涩。平掌测试检查:腰部多有阻滞、密集、重胀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2.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肢导引,使经脉气感平衡。

3.用腰部斜扳法、拍击、搓法施术于腰部。

加减:风湿腰痛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热导气法发气,并导引邪气外出;肾虚腰痛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于肾俞、志室、命门、丹田发气各14息;外伤腰痛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阿是穴发气28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肾俞、阿是穴、大肠俞、委中,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导引经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运腰强筋:两手叉腰,以腰部为轴,向左旋转36圈,再向右旋转36圈。

2.捶腰骶:以双手握空拳,交互捶击腰两侧肾区及骶部,各36次。

3.两手搓热,自上向下,搓摩两肾区,至温热为止。

 

tags: 内科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气功外气疗法 总目录
第六章 发功
第六章 发功
第二节 发功手法
第三节 发功中的气形
第七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外气疗法的作用及治疗原则
第八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症 (当前页面)
第二节 外、妇科病症
第三节 伤科病症
第四节 五官科及儿科病症
第五节 气功偏差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第二节 发功手法
  2. 第二节 常用经穴与奇穴
  3. 第五节 气功偏差
  4. 第三章 穴窍
  5. 附:气晕厥现象
  6. 第一节 发功手式
  7. 第四节 外气疗法的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8. 第六节 补泻调导与收功
  9. 第六章 发功
  10. 气功外气对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
至顶 目录 至底